“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次仁罗布——
愿做一块忠诚的“界碑”
■梁佳豪 徐昌成
图①:次仁罗布(左)回老连队“探亲”时与战士合影。
图②:次仁罗布(中)与官兵一起栽种果树。
图③:次仁罗布(左)查看果树长势。
图④:什布奇边防连官兵以次仁罗布故事为原型绘制的画作。王宝康、王兴供图
在喜马拉雅山腹地,有一个被雪山环绕的边防连队——西藏阿里军分区某边防团什布奇边防连。
“什布奇”,在藏语中意为“太阳最后落下的地方”。这里,距离北京近7000公里,是全军距离首都最远的边防连队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长达半年的封山期,更是让连队近乎“与世隔绝”。
什布奇边防连驻扎在河谷里。时值夏日,象泉河奔涌向前,一座名为“古浪桥”的钢架桥横跨两岸,桥栏上挂着醒目的标语:“缺氧不缺精神。”岸边的石壁上,绘有一面党旗,党旗旁边,写着大红的“忠诚”字样。
今年“七一”,在什布奇边防连服役15载、曾任该连第9任连长的老兵次仁罗布,再次回老连队“探亲”。在古浪桥上、在石壁前,次仁罗布特意请官兵为自己各拍下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无论是当年在连队服役戍守高原,还是如今作为连队驻地附近一个边境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巡逻护边,这些年,次仁罗布心中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愿做一块忠诚的‘界碑’”。
1984年,19岁的次仁罗布穿上新军装,第一次走进什布奇边防连。那时,横跨在象泉河上的不是如今这座平稳牢固的钢架桥,而是一座摇摇晃晃的钢索桥。
钢索桥,是什布奇边防连官兵巡逻的起点。次仁罗布至今记得最初参加巡逻时,连长站在桥头反复向新兵们说的话:“前面的路不好走,遇到困难大家要坚持再坚持,别忘了这是咱们的责任……”
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巡逻路上的艰险还是超出次仁罗布的想象。他记得,有一次他和战友们巡逻时突遇暴风雪,能见度骤降。他抓着牵引绳,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上走。突然,脚下的冰层断裂,身后的战友瞬间滑了出去。大家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那名战友拉回安全区。
在风雪洗礼中,次仁罗布一天天成长起来。因在巡逻任务中表现突出,军事训练成绩优异,他于1986年和1988年各荣立1次三等功,1988年光荣入党。
回忆那段充满挑战与磨砺的岁月,除了巡逻路上的艰苦,次仁罗布难以忘怀的,还有与战友们一起垦荒的经历。
“我们当年刚到连队时,营区四周全是荒滩,布满乱石。”次仁罗布回忆,为了给周边增添一点绿意,官兵们用钢钎撬开碎石、用背篓运来泥土,尝试在荒滩上种下苹果树。
因为海拔高、土壤薄、气候差,连队官兵头几年试种时,树苗一到换季就成片地枯死。大家用牛粪和青稞秸秆沤肥,在树苗根部垒起保温土丘,像呵护孩子似的精心照料树苗……到第5年春天,苹果树终于开出粉白色的花,后来又结出果实。
站在高原的蓝天下,看着果实挂上枝头,一种别样的情愫在次仁罗布胸中涌动:“人和树一样,要想干出个样子,就得不断往深处扎根。”
1990年,次仁罗布通过考试,获得进入军校学习的机会。结业分配时,他主动申请回到什布奇边防连,继续戍守边防。
时间一天天过去。1994年,次仁罗布被任命为什布奇边防连连长。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他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
一次,罕见的暴风雪导致连队通联中断,一份重要文件又亟须送往上级单位。次仁罗布与指导员商量后,决定由自己去完成这项任务——“山里的路我熟悉,哪条沟里有雪窝子,哪里遍布暗冰,没人比我更清楚。”
次仁罗布把文件用油布包好,揣进口袋,骑上军马“雪蹄”上了路。从连队驻地到上级单位有几百公里远,道路崎岖难行,他一走就是四天四夜。
“最难走的地方积雪齐腰深,气温有零下20多摄氏度,老连长冻得快要失去知觉。途中,老连长和‘雪蹄’一起从雪坡上滚下去,‘雪蹄’的前腿关节处被磕破,挣扎了很久才站起来……”多年来,次仁罗布的这段经历,在连队一代代官兵中口口相传。
1999年退役时,出于对连队的热爱,次仁罗布放弃更好的安置机会,留在距离连队驻地不远的某边境村。扎根边防多年,次仁罗布深知“边民富、边防固”的道理,一心希望寻找机会,为村里谋发展。
多年来,生活在这座边境村庄的村民们,主要靠种植青稞和养殖牦牛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看着村里的大片荒地,想到在连队种植苹果树的经历,次仁罗布琢磨:村里的整体环境比连队驻地要好,发展苹果种植或许是条出路。
2011年,军人出身、为人热心的次仁罗布,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然而,当他提议在村里发展苹果种植时,村民们还是顾虑重重:“苹果种植我们都不懂,可别花了时间和精力,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打消大家的顾虑,次仁罗布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分享自己和战友在部队种植苹果的经验,说明种植苹果的可行性。他还从外地请来农业技术专家,帮助摸索更适合的种植方法。
此后,次仁罗布带头在村里开展苹果规模化种植,并毫无保留地把总结出的种植经验分享给村民。渐渐地,村里种植苹果的乡亲多了起来。几年过去,苹果树陆续开始挂果。经过不断的品种改良,村里出产的苹果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
“我们与物流企业签订了长期协议,趁着大雪封山前把苹果运出大山。”次仁罗布笑着说,如今村里的苹果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村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从戍边一兵到“富民书记”,次仁罗布的身份在变,但强边固防的信念从未改变。“让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这样边防才稳。”次仁罗布告诉笔者,如今村里活跃着一支义务巡逻队,全村70多户村民户户参与巡逻护边,“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边”的理念深入人心。
退役26年来,次仁罗布几乎每年都会回一两趟老连队。他有时是应连队邀请,去给新兵讲戍边故事;有时是从自己培育的果树苗里精心挑几株,给官兵们送去。
曾经“一到大雪封山连片绿叶菜都见不到”的什布奇边防连,如今拥有一座集种养殖于一体的“雪域边塞生态园”。配有锅炉供暖装置的保温大棚里,种着各色蔬果;大棚外的篱笆里,养着山羊和家禽……这不仅提高了连队生活保障水平,也给官兵单调的戍边生活增添了乐趣。
“大家现在赶上了好时候!”说起连队的发展变化,次仁罗布感慨不已。他说,自己坚持把新培育的树苗送到连队,是希望尽己所能,为连队发展作一点贡献——“看到那些树苗在营区茁壮成长,就好像自己还在那里”。
(制图:王秋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