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长廊”里的成长底片
■李孟涵 林子强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佳豪
海军工程大学部分毕业学员展示军校留影。赵梓岍摄
毕业是一场告别,也是一次出发。军校四年里那些珍贵的回忆,装进学员们的行囊,化作他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近日,海军工程大学打造“光影长廊”,以时间为轴,将反映毕业学员在校期间点滴生活的照片汇聚在一起,讲述名为“成长”的故事。
课堂上的热烈讨论,攻克难题后的击掌欢呼,百米跑道上的奋力冲刺,领奖台上的灿烂笑容……每一个定格的瞬间,都记录着学员们的奋斗足迹。
时光不负追梦人。今天,让我们一同漫步“光影长廊”,回望该校2025届毕业学员的成长时光。
“汗水是时光的刻刀,雕刻出青春的模样”
漫步“光影长廊”,海军工程大学学员夏楠在“百炼成钢”一栏前驻足。看到自己的那张照片时,他百感交集,仿若与一位老友久别重逢。
照片里,夏楠正咬紧牙关、双手撑地,身下铺着的报纸已被汗水浸透,身边的战友也在为他加油鼓劲。
在旁人看来,照片中的夏楠和现在的他简直判若两人。只有他自己清楚,曾经的那个“小胖子”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
4年前,夏楠拉着行李箱来学校报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他胸中因“穿上军装”而燃起的斗志,像是被浇了热油,蹿得更高了。
然而,新训开始后的一场体能摸底,让他一下子变成泄了气的皮球。跑3公里时,他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接连超过自己,腿却怎么也抬不起来;尽管后槽牙都快咬碎了,单杠还是没能突破“0”……看到成绩单时,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班长刘嘉辉看出了夏楠的窘迫,主动申请跟他一起加练。那之后,大家总能看到两人在操场上共同训练的身影。熄灯后的宿舍,一张铺在地上、被汗水洇出一个个深色圆点的报纸,成了他们努力的印记。
一滴滴汗水,见证了夏楠的“破茧”。经过日追夜赶,他终于补上了体能短板:在大学组织的比武中,体能成绩全部达到良好以上;克服对水的恐惧,在游泳课程的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后来,他练出了8块腹肌,完成10公里长跑如家常便饭,不仅如此,他还主动申请当“加练班”班长,和刘嘉辉一起帮助其他战友。
“汗水是时光的刻刀,雕刻出青春的模样。”夏楠自豪地说。4年军校生活,除了体能,他在学业上也孜孜以求。
为弄懂弄通某型装备原理,夏楠在图书馆翻遍20多本专业书籍,整理出300多页笔记;为提升编程能力,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夜。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他以优异成绩成功考取研究生。
“马上毕业了,我们再去操场跑一次10公里吧!”一只手搭上夏楠的肩膀,他回头一看,是刘嘉辉阳光的笑脸。
回望军校时光,学员们用汗水刻下鲜明的印记——那是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是笔记本里写满的装备参数,更是融在骨血里的拼搏意识。
“看咱们守护的万家灯火,多美”
大学征集照片时,学员郭自亮把最喜欢的两张照片交了上去。第一张,定格的是他在“蛙人中队”当兵锻炼的一幕。
那是一次雨后,骄阳炽热而耀眼,闷热的空气笼罩着训练场,汗水浸透了体能训练服。教练班长让学员从最基础的课目开训——蛙泳500米。
烈日下的海水并不温暖,当郭自亮跳入海中,瞬间传来的寒意让他直哆嗦。浪翻了又翻,打得他始终在原地徘徊……
休息间隙,郭自亮和同学们在一处石阶坐下。对比疲惫的训练生活,营区外的繁华和喧闹,让郭自亮的内心有了波动。
似乎是看出了学员们的心思,教练班长们交换眼神,打算用一场“蛙人中队”特有的课目训练,给他们打上一针“强心剂”。
哨音刚落,6名教练班长同时扎入水中。水下声呐探测、水下目标安全处置等课目一气呵成。
突然,班长们收声敛息,连划水动作都放轻到了极致。水面静得出奇,这一刻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直到其中一人用手势发出信号,6人才从不同方向迅速包抄。这是他们最拿手的课目——水下目标抵近侦查。
让郭自亮惊讶的是,这么短的时间内,教练班长竟能一口气完成如此多课目。“蛙人中队‘怒海幽灵’的称号果然不是浪得虚名。”他暗自佩服。
想要成为本领高强、保家卫国的军人,必须付出坚实的努力,必须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想到这里,郭自亮抹了把脸上的水,重新投入训练。
第二张照片,拍摄于岗位实习期间。
那天中午,一阵急促的战斗警报拉响,让正在休息的郭自亮从床上“弹”起。上午刚刚经过高强度训练,作训服上的汗渍凝成盐霜,穿脱不便,加上两只手臂隐隐地酸痛,不觉间拉慢了他的集合速度。
突然,郭自亮的目光被不远处的一个身影牢牢抓住——那是一名与他同龄的战士,刚轮完班还没来得及休息,听见警报就立刻埋下头去打背包。尽管双手因过度劳累而微微颤抖,但这名战士依然咬紧牙关投入训练。
这画面像一记重锤敲在郭自亮心头。他回想起自己穿上军装,告别父母走进军营的那一刻,那时的豪情壮志一直支撑着他走到现在。
“我们已经来到了这里,决不能在这里倒下!”郭自亮心里呐喊着。他明白,战场没有作息表,消灭敌情就是最高指令。于是,强忍着困倦与疲惫,他打起精神专注应对之后的每一场训练。
夕阳下,火烧云染红天际,远处高楼灯火如星。有位战友好奇郭自亮在想什么,他微笑着望向远方的高楼:“看咱们守护的万家灯火,多美。”咔嚓一声,战友以霓虹为幕,定格了这一瞬间。
岗位实习前,教导员曾对学员们说:“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用勤奋和坚持告诉自己,你们离一名真正的军人到底还有多远。”
如今毕业在即,望着面前的照片,郭自亮踌躇满志。
“这四年,我们一定要破个纪录”
“44.15秒,打破大学保持40多年的4×100米男子接力纪录!”大学军事体育运动会,4道“红色闪电”在跑道上一骑绝尘,赢得全场欢呼。
走进“光影长廊”,能看到不少这场赛事的照片。其中,高举冠军奖杯的1号队员格外引人注目。他叫金鹏,眸子闪亮,一身“腱子肉”,说话做事丝毫不拖泥带水。
熟悉金鹏的人都知道,他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带领队伍打破纪录绝非偶然。有一股力量,好像在推着他前进。
之前,金鹏报名参军,被分配到海军陆战队。“9个100”、武装奔袭、“魔鬼周”……金鹏在泥泞和硝烟中摸爬滚打,不断磨炼意志品质。那些曾以为不可逾越的沟壑,都化作了前行路上的风景。当兵的日子,让他明白一个道理——最精彩的青春,就是把“极限”二字嚼碎,咽下去,再长出新的骨骼。
考入军校后,金鹏主动请缨,带头成立“体能特训班”。
“这四年,我们一定要破个纪录!”看到以往运动会的成绩表时,金鹏的目光落在“4×100米男子接力”这一栏上。勇于挑战的他燃起了斗志。
为了这一目标,背着沙袋冲圈、百米蛙跳、靠墙静蹲等专项训练,成为金鹏和队员们的家常便饭。除了提高体能,他们还不断磨合,转瞬即逝的交棒瞬间,数不清反复练习了多少次。
55秒、52.7秒、46.9秒……一串串数字,连成了上升的直线,也见证了他们对自我的超越。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金鹏和队员们连续三年蝉联校运会该项目第一名,并最终打破了学校纪录。
展板上的众多荣耀瞬间里,镶嵌着学员杨亚鹏和竞赛小分队成员们的一张照片。
照片里,杨亚鹏一手拿着螺丝刀,一手扶住零部件,正认真地与成员组装机器人。这是他们紧锣密鼓筹备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的一幕。
过去,杨亚鹏所在学员队在学科竞赛方面长期处于“空白地带”。学科竞赛要求高、难度大,想要获得成绩,必须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
一天,学员杨亚鹏推开了队长李明昊的房门,想要开拓这片“荒地”。
大三学年,杨亚鹏与兴趣相投的战友组建了一支竞赛小分队,为比赛做足了“攻略”。然而,准备在赛场“大显身手”的他们,一次调试机器人性能时,因设计不当导致线路短路,烧毁了芯片。
还未“出手”,就遭遇“滑铁卢”。重新设计一套方案需要三四个月,而当时距离比赛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沮丧如同千斤巨石,沉沉地压在每一个人的胸口。
“坚持可能会输,但是放弃了一定会失败!”杨亚鹏一头扎进资料中,开始夜以继日地研究。其他人都被他的坚韧打动,重新振作起来。那段时间,小分队成员全身心投入攻关当中,大家合理分工,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亚鹏团队在决赛一举拿下一等奖。消息传回队里,大家纷纷对这支勇于挑战的队伍刮目相看。好似星火点燃火焰,后来,全队组建了多支竞赛小分队,取得多个国家级奖项。
在高昂的学习热情下,学员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一个个所谓的“不可能”。
不知不觉,已经走到“光影长廊”的尽头。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照亮了毕业学员的成长底片。
在这段破茧成蝶的成长历程里,学员们完成了从“一道杠”到“一颗星”的蜕变。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