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入缅血战,可歌可泣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8-07 08:20:11

    中国远征军:入缅血战,可歌可泣

    ■常 悦  杨 涓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短时间内,日军横扫东南亚,缅甸成为东南亚唯一未被日军占领的国家,战略地位显得日益重要。对于英国来说,必须用缅甸作为保卫印度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中国来说,滇缅公路一旦被切断,中国将彻底丧失外援通道。

    中国远征军将士奔赴战场。

    危急关头,中英双方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以第5军、第6军、第66军,共10万余兵力组成远征军,以卫立煌为司令长官(后为罗卓英),以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赴缅支援英军对日作战,掀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一页。

    1942年3月,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死守同古。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和坦克飞机的狂轰滥炸,官兵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歼敌4000余人。1个月后,新编第38师第113团奔袭仁安羌,以较小牺牲击溃日军,救出7000余名被困英军及500余名被俘的国际人士。英国《泰晤士报》称此役“实使中国军队之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缅北、滇西作战要图。

    此后,由于战局恶化,中国远征军被迫全线撤退。各部队撤退所经之地,都是高山密林,时值雨季,道路泥泞难行,加之给养不足,士兵在蚂蟥、瘴气和饥饿中成批倒下,伤亡惨重。杜聿明回忆当时场景:“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至1942年8月初,先后撤到印度和滇西的兵力仅有4万人。至此,中国远征军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近半年,虽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中国远征军与盟军的协同作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受沉重打击。

    1943年10月,中国军队与英、美军队联合发起对缅北、滇西日军的反攻,战局迎来转折。中国驻印军鏖战数月,攻占胡康、孟拱、密支那;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血战松山、腾冲、龙陵。1945年1月27日,两支队伍在缅甸芒友会师,中印公路全部打通。

    西南各族民众用血肉筑就的滇缅公路。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历时17个月,在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挺进2400余公里,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中国远征军出国与盟军协同作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中国军队在缅北与日军作战。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将士用帆布舟渡过怒江发起反攻。


作者:常 悦 杨 涓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