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青山绿水间
■李美桦
我的家乡会理,是位于川滇交界的一座古城。在我的脑海里,红色是会理最为鲜明的色彩。90年前,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进入会理,在这里召开了“会理会议”,留下的红色精神财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的老家距皎平渡只有10多公里。从小,我就在老一辈有滋有味的“龙门阵”中,听到了很多关于红军的故事。
鲁车,是静卧在皎平渡上游的一个小山村。当年,红军抢占皎平渡后,派人到鲁车一带寻找渡船。
听说有部队要来,当地村民刚开始不了解情况,扶老携幼背起粮食急急忙忙往山上藏。但几天过去,他们听到的都是好消息:皎平两岸住满了红军,这些人对人和气,买卖公平。眼看着村里没啥动静,躲在山上忍饥挨饿实在难熬,大家就陆续回了家。
正当红军组织伤员往村里转移时,天空响起了嗡嗡的轰鸣声。当地群众没有见过飞机,纷纷跑出来看稀奇。“老乡,敌机来了,快隐蔽!”红军战士高喊着,几颗炸弹呼啸着落下来,轰轰掀起了冲天的烟尘。
硝烟散去,一位妇女坐在弹坑旁伤心地哭着,她家唯一的毛驴被炸死了。两个红军见她哭得伤心,上前对她说:“大嫂,别难过。把你家驴卖给我们吧,正好给伤员补身体哩!”
当红军把银元塞在她手里的时候,不仅是这位大嫂,就连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一切太突然了。生活在金沙江大峡谷中的村民,大多不识字,和军人接触不多。这几块带着红军体温的银元,让村里人记住了这群人的音容笑貌。
10多年前,为创作长篇小说《浪拍金沙》,我曾多次到过皎平渡一带。我和当年船工的后人交谈,和当地老人闲聊,得到的虽然是零碎的片段,但每次我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星光闪烁,江水轰鸣。这天晚上,皎平渡的船老大张朝寿第一次见到红军,就觉得眼前的军人不一样。他们和气地说,红军不打人不骂人,请他不要怕。这些人和他拉着家常,说红军要过江,请船工兄弟帮忙划船,他们加倍付工钱。短短的几句话,让张朝寿心里为之一振。在他的印象中,以前凡是征用船只的人个个凶神恶煞,对船工非打即骂。动作稍微迟缓就有掉脑袋的危险,船工哪里还敢奢望工钱?
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昼夜摆渡,船工体力消耗极大。红军天天请船工吃肉和大米饭,每人每天还发5块银元作为酬劳。而一路征战的红军将士,每餐饭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粥。
贫苦船工不会用更多的言语表达,他们把感激化成吱吱呀呀的桨声,在汹涌的波涛中日夜吟唱。如今,乌东德水电站蓄水发电,皎平渡水位上涨了近百米。往昔湍急的金沙江今天水平如镜,如一条碧绿的玉带环绕在高山峡谷间。
仙人湖畔的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青松挺拔,肃穆安详。穿过景区苍翠的树林,绿树掩映的院子就是张光元老人的家。这位新中国成立初参加解放军的退伍老兵,讲起当年红军的故事,依然激动不已。
那一天,他家突然来了七八个军人,把他奶奶吓坏了。这些人笑眯眯地对奶奶说:“老乡,你们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咱们穷人的队伍,咱们是一家人呐!”这些军人提出来,要向她家买点米面做饭吃。奶奶的心怦怦乱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这几个人没有生气,指着墙角的半簸箕洋芋,问能不能卖给他们。
奶奶赶紧答应,巴不得他们吃了快走。
“咯咯咯——”一只母鸡受到惊吓,高叫着钻出门前的鸡窝,又把奶奶的心揪了起来。可是,不等奶奶回过神,一位军人从窝里掏出鸡蛋,递在了她的手里。
这个热乎乎的鸡蛋,让奶奶悬着的心落了一大半。因此,当红军向奶奶借针线的时候,奶奶不仅没有拒绝,还主动帮他们缝补破了的衣服。
第二天红军临走前,拿出几个银毫子给他们家,奶奶说什么也不要。奶奶说,几个洋芋值不了啥钱,你们还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怎么能收你们的钱呢?见奶奶再三推辞,那几个红军说,你家的好意咱们领了,但咱们队伍有规矩啊……
青山作证,碧水长存。这些镌刻在绿水青山间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淘洗淬炼,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记忆。
作者:李美桦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