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民兵应急质效
■刘新声
民兵作为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执行抢险救灾等应急任务时,民兵的反应速度与行动效能,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危。尤其是面对抢险救灾“黄金72小时”的客观现实,唯有在应急关键环节持续用力、精进突破,方能锻造一支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力量。
反应要快速。民兵分队虽身处一线,但能否在灾情险情初始阶段便感知风险、快速反应,直接决定应急质效。构建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抢险救灾等应急行动往往是与时间赛跑,情报预警必须敏锐高效,需建立与应急管理、气象、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灾情,缩短“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循环周期,提升响应灵敏度。完善分级分类应急预案体系。针对辖区内可能发生的洪涝、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制订差异化应急响应预案,明确不同等级灾情的力量配置和响应流程。重点细化“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等环节,确保预案实用管用。建立灵敏高效的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模块化编组和预置部署,将应急力量前置到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护区,实现“属地化响应、就近化处置”。同时,优化快速出动流程。通过优化集结程序、简化出动流程、预置装备物资等措施,最大限度压缩响应时间。
指挥要顺畅。现代应急救援往往是多部门、多力量的联合行动,指挥协同不畅必然导致反应滞后,应构建顺畅高效的联合指挥体系。理顺指挥关系。平时要明确民兵分队在地方应急指挥体系中的定位,以及指挥权限和协同关系。构建基于扁平化、模块化的指挥架构,减少层级审批,缩短决策链条,确保指令直达末端。同时,指挥员要强化临机决断能力,紧急情况下可“边行动、边报告”,确保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出动。畅通指挥联络。配齐配强民兵分队通信装备,确保能与救援现役部队和地方应急指挥机构保持稳定可靠的信息沟通。另外,建立统一的灾情态势共享机制,使民兵实时掌握灾情变化、力量部署与任务进展,果断决策。加强行动协同。在联合指挥框架下,明确民兵与其他救援力量的任务区分、行动边界与协同规则。平时,重点演练复杂环境下联合搜救、接力转运、联合封堵等行动,提升指挥能力。
用兵要精准。灾害现场瞬息万变,救援需求千头万绪。民兵力量有限,必须精准识别核心需求、关键区域与要害环节,将最合适的力量,在最急需的时刻,精准投送至最需要的地方。健全评估机制。建立快速高效的灾情评估机制,综合运用无人机侦察、现场勘察、综合信息研判等手段,第一时间评估灾情规模、重点区域、受损程度、受困人员分布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风险点,以及力量投入规模,为部署救援力量奠定基础。动态调配力量。灾情会时刻变化,应依托卫星遥感等技术,构建智能高效感知体系,实时监测灾情态势,动态跟踪任务进展,及时调整民兵部署,确保力量调配与现场情况精准匹配。高效编组用兵。根据评估结果与任务需求,灵活编组突击、搜救、排险、运输、医疗等专业小组,力求专业匹配、人岗相宜。明确主要方向、核心任务、力量配置及行动步骤,避免兵力分散或使用不当。
协同要有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应急任务,必须打破传统单打独斗模式,从制定详细协同方案、推进资源共享共用、强化临机协同能力等环节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体系,真正实现应急力量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制定详细协同方案。针对洪涝、地震等常见灾害类型,制定总体协同预案和专项协同预案,明确各类突发情况的协同要点,重点细化指挥协同、通信联络、力量调配等重要环节,确保协同顺畅。在抢险救灾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协同方案,确保方案实用管用。推进资源共享共用。制定应急装备物资联储联供机制,建设联合存储基地,集中存放和管理应急装备物资,实现军地装备物资的统一调配和高效利用。搭建集成化应急信息系统,整合人力、物资、灾情等信息,支持实时更新与数据分析,为装备物资共享提供信息支撑。强化随机协同能力。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抗震救灾等应急行动,突发情况比较多,需要在按计划协同的同时,强化随机协同意识,根据抢险救灾现场实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协同配合,把力量、物资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保障要高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复杂多变的灾害现场,保障能否及时、持续、精准到位,是维持民兵分队应急救援能力、确保行动能力不降的关键支撑。完善保障预案。制定详细的伴随保障预案,涵盖油料、给养、被装、急救药品、工程耗材等多个方面;明确保障力量编成、前送路线、补给点设置及伴随保障方式。丰富保障手段。保障力量应尽可能靠前配置、伴随行动。探索使用模块化、轻型化、越野化的保障装备,提升复杂地形下的伴随保障能力。灵活运用无人机投送、摩托化运输、人力背负运送等多种手段,确保急需物资直达一线民兵分队。突出保障重点。建立动态、灵敏的保障需求反馈机制,确保一线民兵分队能及时上报保障需求信息,保障部门能迅速响应、动态调整保障计划与资源投向,重点保障主要方向、关键点位和持续作战的民兵分队。另外,完善社会资源预征预储制度,与相关企业签订保障协议,充分保障救援补给需求。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