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解放军新装备大爆发,台军多项武器装备计划生变 台军这是唱的哪一出

2025-09-04 11:56:11

郑剑

郑剑,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台联台情咨询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国际政治、军事安全、台湾问题等研究。著有《孤岛残梦—国民党在台湾的日子里》、《台湾秘史—前所未闻的台湾故事》、《潮起潮落—海协会海基会交流交往纪实》、《折冲共融——变动中的两岸关系》|,合著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脑外交50年》、《猛醒吧日本》、《拉宾之死》,参与《世界战争史通鉴》、《中国学者论未来战争》等书撰写,在境内外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参与组织多部历史文献电视片和纪录片摄制。

郑剑

郑剑(资料图)

作者 郑剑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正当台湾岛内普遍惊叹于93阅兵中解放军所展示的一系列领先世界、震慑“台独”、维护世界和平的各式武器装备时,人们不仅会联想到台军新装备进展情况。而随着台湾地区防务部门向“立法机构”提交的2026财政年度防务预算部分内容曝光,人们发现,台军一些原本计划内的项目出现变数,计划外的项目却突然“起死回生”,为何如此呢? 看实例。

第一项,赖清德力推的海鲲级潜艇后续艇建造计划推迟。也就是说,台湾所谓自制潜艇计划——“海昌计划”后续舰预算微调,建造计划推迟。“海昌计划”是台军武器装备自制计划的重中之重,各方寄予厚望。民进党当局将其作为政绩工程,不遗余力推动。目前该计划处于首舰海试阶段,后续将再建7艘。但是,比较2025年度与2026年年度的预算书可见,海鲲号后续舰总采购金额虽然未变,但 2025年度预算书中部分额度延后一年执行。该预算项目中还被特别注明:“分年筹获项量涉及机密,不予揭露”。搞得神神秘秘的。

2025年度预算书明确,台海军自2025年至2038年执行“潜舰‘国’造——第3阶段后续舰筹建”案,共计斥资2840亿8080万元新台币采购7艘后续舰。其中,2026年度执行176亿元新台币预算,2027年为220亿余元新台币。但新预算书显示,2026年将执行119亿余元,比原计划减少;2027年276亿余元,比原计划增加56亿。

这一调整意味着什么?很简单,计划推迟了。

为何推迟?原因也很明显。众所周知,首舰海鲲号问题重重,一直搞不定。所以第二艘必须推迟。如果海鲲号存在的问题持续无法解决,下一步更新的预算可能还会调整、推迟。而2026年度预算书之所以神秘兮兮、语焉不详,甚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根本不敢建造第二艘,表列的预算只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建造项目,不敢曝光。除非赖清德不顾官兵死活,强令继续建造。那就是在制造“水下棺材”了!

台军方以往坚称,海鲲号今年11月交舰。但是,近日多位军方人士被问到是否真能如期交舰时,“态度却是欲言又止”。

海鲲号潜艇出海测试

海鲲号潜艇出海测试

实际上,台湾潜艇计划整个过程可谓丑闻不断。

其一,从潜艇建造计划启动至今,台船董事长已经换到第三个。是自觉无能,还是怕暴露贪腐问题,亦或对潜艇建造计划根本没有把握,特别怕海试中的海鲲号以及后续艇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故而提前避祸?一切皆有可能。

2017年3月21日,蔡英文参加在高雄左营的“海军106年敦睦支队启航欢送暨潜舰‘国’造设计启动及合作备忘签署仪式”时,时任台船董事长为郑文隆。
    2024年8月,台船董事长换为成功大学系统及船舶机电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黄正弘。但黄正弘上任一年便请辞,改由成功大学系统及船舶机电工程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陈政宏接任。他们请辞的“原因”几乎都是一样的:健康和家庭因素。明白人都清楚这是咋回事,不过就是找个借口逃离大坑罢了。

其二,保持序列一致性,秘密参加台湾潜艇计划的韩籍、英籍顾问与技师团队多次被曝光。

其三,已签约的装备供应外商推迟或拒绝交货。

其四,海鲲号潜艇的光电潜望镜居然是承包厂商暂时借给台船的。

其五,海鲲号曾上演“假下水”“政治下水”闹剧。

其六,潜艇计划一再推迟,海鲲号下水一再推迟、测试一再推迟、海试一再推迟,海鲲号测试中暴露的问题重重,但一直难以归零……迄今,海鲲号仍然没有进入下潜测试阶段,遑论武器系统测试了。

第二项,台军M60A3主战坦克升级案可能胎死腹中。台媒披露, M60A3研制中的新炮塔升级案,因炮管口径未升级至120毫米而被陆军否决。台军这批M60A3坦克原本就是美军用过的二手货,1994年起交付台军,迄今车龄远远超过30年。2022年,台军决定对这批坦克展开分阶段延寿、性能提升,主要是换装新款AVDS-1790系列柴油发动机、新的射控以及炮控和观瞄系统。计划今年10月完成测试,随后进入实际升级改装阶段。坦克型号定为M60A3TTS。

但是,台陆军方面予以否认,称全案目前正执行测试评估中,进度正常;后续是否由军种建案采购,将视防卫作战需求、建案作业规定,评估推动执行与否问题。

M60A3TTS部分升级项目示意图

M60A3TTS部分升级项目示意图

这个“否认”有意思吧?一方面称测试正在按计划进行,另一方面又说是否采用这个升级方案还不一定还不确定。说白了,台媒的披露不是空穴来风!

这是因为,解放军的主战坦克主炮都是125毫米,装甲防护力世界一流,台军用105毫米如何抗衡?解放军15式轻型坦克、05式两栖突击车,还有近来成为新闻焦点的新型坦克,虽然也用105毫米炮,但这些都不是主战坦克,同时解放军的105毫米炮的威力也非台军的105毫米炮可以抗衡的,其技术水平至少领先台军一代。台陆军要求选择120毫米炮,当然是顺理成章的。

雪上加霜的是,近日,台媒又传出消息,称由于体积、重量过大, M60A3TTS无缘下个月在台北举行的防务展,因为无法开进展馆!南港展览馆方面表示,该坦克重达53.6吨,地板实在“担当不起”。

都是超重惹的祸!台军在解放军强大的装甲和反装甲战力压迫下,由于技术水平所限,坦克装甲车辆不得不越造越大、越买越重,其结果便是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机动能力和隐蔽性,自己把自己推到“固定靶子”的境地。比如从美军引进的M1A2T,车体高大,战斗全重63吨,加强型配置下升到68至72吨!这种坦克在岛内可机动作战的区域太有限了,有限也意味着易被发现。在解放军面前,被发现基本上意味着被摧毁!再比如台湾自行研制的“猎豹”轮式突击车(台称“轮型战车”),几轮样车下来,总是无法克服车高过高的问题。过高当然意味着难以隐蔽,还意味着机动中翻车概率增大。若要保证不翻车,就要降低机动速度。在作战中,转弯、过沟、爬坡是家常便饭,为了不翻车只能“龟速”行驶,这又恰恰削弱了装甲车辆的基本优势之一——机动性。现在,“猎豹”的新一轮样车又出来了,据说是定型车,降低了车高。但是,是强行降高还是科学降高?前者可能性就大一些。这就意味着其他性能降低,甚至会不会导致新的致命问题?用起来就知道了,打起来就完蛋了!

“猎豹”轮式战车(轮式突击炮)D3轮样车

“猎豹”轮式战车(轮式突击炮)D3轮样车

第三项,台湾军队的“目标舰”计划重启。震海计划就是台军“宙斯盾”舰自制计划。8月22日,赖清德在台海军一六八舰队视导时宣布,“支持下一代巡防舰等装备获得”;新版防务预算书也显示,2026年度编列1亿4203万元新台币预算,开启下一代6000吨级作战舰合约设计。

台海军过去公布的“宙斯盾”巡防舰示意图和模型

台海军过去公布的“宙斯盾”巡防舰示意图和模型

“宙斯盾”舰可谓台海军的“目标舰”,地位相当于解放军海军的055大驱,用来替代基德级等舰艇主司防空反导作战,被冠以“震海计划”。该案的推动时间已经超过20年,最终因台“中科院”搞不定“宙斯盾”相控阵雷达系统、美国拒绝出售等原因而告吹。这一次,台海军为什么重启?难道是“中科院”突然能搞定了?过去,“中科院”先是按照海军的要求研制无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宙斯盾“系统,结果雷达超重,根本无法上舰。后来台海军又让其搞有源相控阵雷达版,但“中科院”根本无力研制,遂导致整个“震海计划”跌跌撞撞、数度搁置。

那么这次重启就能成功吗?未必!台海军在这次的重启计划中明确,先研制雷达系统,再研制其他。这个细节告诉我们,第一,台海军对“中科院”的能力仍缺乏信心。反正赖清德要求搞,台海军就迎合。第二,即便雷达研制出来,很可能又超重。如果层峰执意推动的话,就转而走舰艇适配雷达系统的路子,把计划中6000吨级舰艇的排水量再向上调整。第三,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台海军未必相信“中科院”的能力,先花一笔小钱启动雷达研制子项目,据此以诱逼美国出售“宙斯盾”系统。如此一来,更先进的“宙斯盾”舰就到手了。

无论真相如何,“震海计划”注定将是下一个状况百出、前景莫测的“海昌计划”。

以上这几个案例至少说明了以下问题:

第一,民进党当局不顾内外条件,强行推行武器装备自制政策,必然导致计划一拖再拖、一变再变,问题百出、得不偿失。
    第二,民进党推行“联美谋独”路线,使得台海风高浪急,台军压力倍增,武器装备现代化需求急速上升。但台湾自研、自制能力有限,军购困难重重,必然导致台军武器装备与解放军相比,越来越落后,彼此差距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持续加大。
    第三,台军缩短差距的唯一出路就是对外军购。但是,这势必与自制政策相矛盾,更徒耗台湾民众血汗钱。
    第四,即便台军尚在纸面上、PPT上的武器装备项目,与解放军现役武器装备相比也是显著落后。在两岸巨大的实力差距目前,这是必然的!

这是台军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唯一的破解之道在民进党当局放弃“联美谋独”路线。

我们可以想象想,当台军官兵看到93阅兵中解放军先进武器装备时,将是何等的失望与绝望。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邱梦颖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