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台联台情咨询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国际政治、军事安全、台湾问题等研究。著有《孤岛残梦—国民党在台湾的日子里》、《台湾秘史—前所未闻的台湾故事》、《潮起潮落—海协会海基会交流交往纪实》、《折冲共融——变动中的两岸关系》|,合著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脑外交50年》、《猛醒吧日本》、《拉宾之死》,参与《世界战争史通鉴》、《中国学者论未来战争》等书撰写,在境内外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参与组织多部历史文献电视片和纪录片摄制。 |
郑剑(资料图)
作者 郑剑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民进党再次执政九年多来,台海形势持续风高浪急,军事安全态势始终处于1979年以来最危险的时期。“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干涉势力挑衅逼迫不断,以自以为是的模式进逼红线行动不止。种种迹象表明,台海局势日益呈现出向非武力解决不可的方向演进的趋势。大陆方面在九三大阅兵中展示强大力量,指向之一也是“台独”分裂势力。
即便如此,大陆方面在坚决反制的同时,仍强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2024年版)》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九州出版社2025年1月第1版 第71、73页),致力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从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政治报告,到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纂的权威的《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修订版、2024年版,均一以贯之宣示对台大政方针的稳定性。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大陆方面对和平统一充满诚意,对台湾同胞充满信任,对岛内各阶层利益充满关心,对中美关系、国际和地区秩序发展演进充满信心。
大陆方面之所以充满信心,归根结底是自身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进步”(《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2024年版)》,中共中央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九州出版社2025年1月第1版 第70页),“解决台湾问题的时与势始终在主张国家统一的力量这一边,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主动权始终在祖国大陆这一边”。(同上)这个重大判断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奠基、后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基础上的,且更美好的前景已经历历在目、可期可见。进入新时代,尽管台海风云激荡,但大陆方面对和平统一的信心更足、善意更大、耐心更多,其重大标志之一就是“心灵契合”“高质量统一”等主张的提出和推动。
以“心灵契合”“高质量统一”等为核心意涵的新时代和平统一政策新思维,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如此高包容度的主张,是此前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未提出的,体现了最大的诚意和善意。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许历农先生率领的台湾和平统一联合参访团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讲话(2012-2021)》,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编 2022年1月版第44页)2025年3月发行的最新版《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2024年版)》一书,阐释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中关于“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部分,特别强调“我们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着力探索‘两制’台湾方案。进一步明确高质量统一的内涵和形式”。(《中国台湾问题(2024年版)》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 2025年1月第1版第71页)。为推动两岸“心灵契合”“高质量统一”,大陆方面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其中海峡两岸民主协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即是其一,亦是民主统一、统一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对台工作、解决台湾问题,归根结底要走人民的立场。两岸民主协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心灵契合”“高质量统一”的目标追求等主张的提出,表明大陆方面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模式,已不局限于两岸高层政治协商、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安民告示式”,重在承诺“不变”;而是两岸各方面、各阶层普遍参与、追求心灵契合的“民主协商”式,重在保证“变好”。这其中的包容空间是巨大的,从政治空间、治理空间、国际空间、经济社会空间,到普罗大众生活所关心的一切问题的空间,都可纳入协商、都要纳入协商。
既然统一与全民息息相关,台湾各阶层民众就应该以不同形式积极广泛参与,做统一的主人翁。两岸统一方案,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台湾各阶层民众日常生活安排问题。比如,统一后台湾的军公教人员如何安置?台湾社保政策制度如何过渡衔接、退休金如何保证、中央政府是否补助台湾社保基金透支?两岸货币是否统一及如何兑换?台湾现有免签待遇是否延续?台湾年轻人如何在大陆更便利地工作、学习、生活?台湾退休人员在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的祖国内地无缝衔接退休生活的办法……,这些应当成为两岸民主协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主要内容。换言之,两岸民主协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不但要解决形而上的高端制度机制问题,亦应明确民众生活层面的安排问题;不仅应是大雅之堂、形而上的协商,更应是台湾普罗大众积极参与、广泛建言形而下的协商。广大台湾同胞尽可发挥想象空间,在一个中国、两岸统一的前提下,不仅提出“不变”的意见,更提出通过统一使得自己的处境“变好”、难题得到解决的意见建言。中国人与中国人谈,一切好都商量。
这是何等美好的前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台湾同胞、大陆同胞乃至世界各国人民会认识到,“一国两制”的区域才是真正的“上帝应许之地”,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本应是可遇不可求的。
思路决定出路,认知决定思路。世界在变,两岸在变,时不我待。新形势下,台湾同胞应该对诸如身份认同、两岸关系、祖国统一、台湾前途命运等这样一些更显沉重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再反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找到自己和台湾的美好出路所在。特别要通过这段时期以来一系列重大事件,认识和反思中华之变、世界之变,对比祖国大陆对台政策与美国“以台制华”地缘战略的本质区别,进而回归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中国版图一部分、伟大复兴贡献者而非绊脚石的正确认知和立场上来。台湾地区的优势在于跨两岸、东西方世界的特殊地理和人文优势,台湾的出路在祖国大陆、两岸统一,台湾唯有与祖国大陆相向而行、渐行渐近,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才能脱离被动和不确定性,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把台湾的前途命运寄托在美西方身上,企图以“助美遏华”换取“美助台独”,是极其危险的。要知道,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时与势始终在主张国家统一的力量这一边,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主动权始终在祖国大陆这一边”的论断,其内涵不仅局限于和平统一这一种方式,也包括不得已时以武力方式一举解决台湾问题。在解决台湾问题的硬手段上,大陆方面有充分的准备、绝对的优势、从容的把握。
“大罢免”揭晓后,国台办发言人评价指出,投票结果显示,民进党的政治操弄及其所谓“抗中保台”路线违背岛内主流民意,不得人心。这个评价的言外之意是,大陆方面仍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在维护两岸和平、争取合作共赢、保护台胞利益、推进和平统一上,大陆方面有足够的善意和耐心。也就是说,台湾的“机会之窗”依然敞开着,两岸协商的空间依然存在,一切以两岸人民的利益为依归。这是一个好消息。
令人忧心和愤慨的是,民进党赖清德当局迄今仍充满恶意,“台独”分裂势力仍充满幻想,继续裹挟部分不明真相的台湾民众在他们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里狂飙,导致当前台海局势依然处于险峻状态,战争与和平的矛盾持续上升。没有迹象表明“大罢免”完败后赖清德会在两岸问题上改弦更张,其释放的一些貌似调整的小动作仅是缓兵之计,人们迄今看不到赖清德和民进党有任何合情合理的认识、诚心诚意的反省、虚心面对的态度,而是一如既往地傲慢、固执和狡诈!他们继续坚持推动第二轮“大罢免”,叫嚣“战到一兵一卒”;“罢免”远嫁28年并取得花莲身份17年的台湾省花莲县学田村长邓万华、阻挠陆配参政,延续“十七项策略”绿色恐怖;推进“脱中入北”“脱钩断链”,松动两岸和平发展经济基础;渲染台海军事风险,炒作2027话题,抛出10万架无人机预算案,训练“黑熊部队”、“台独冲锋队”,推进官方民族主义“台独”意识建构;邀请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访台,纠集美日欧十国包括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法国国民议会前议长戴扈杰等在内的12名政要及专家学者参加在凯达格兰论坛……赖清德以个性强压“共性”,刚愎自用、盲目自信、自我膨胀、一意孤行的行径,无疑让寄希望于通过“大罢免”吓止其胡作非为的台湾民众大失所望,也愤怒至极。8月以来台湾各背景机构民调均表明,赖清德和民进党的支持度、满意度继续处于速降通道,不满意度超出满意度10个百分点以上。即便绿营票仓区的中南部,亦出现“红衫军”运动时期的“造反”潮,民进党、赖清德势力的支持基础持续松动。
当前,两岸中华民族要以更大的力度遏制和粉碎“台独”。不仅靠祖国大陆的力量,也要靠台湾同胞以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大家要坚决站出来,团结各方面力量,粉碎一切“台独”,远离国际干预,导正台海局势走向,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和平统一的方向演进。
一切爱国统一力量,一切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的人,包括在当前的历史关键时刻为遏制“台独”、遏制干预、维护大局做出贡献的台湾同胞,都将得到褒扬。即便将来两岸问题不幸以非和平方式解决,此前致力于爱国统一行动的一切个人、机构和团体,都将得到保护、鼓励并优先享受统一的红利。
一切以为今天放肆搞“台独”、配合美西方遏制华,明天再绣五星红旗可不受惩罚的人,不是过于天真,就是上当受骗于“台独”分子。如果届时有那样政策的话,也对不起在目前的绿色恐怖下仍然坚守中华民族严正立场的人。一切认为届时美西方会提供避难所的人,恐怕也会失望。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决心、有能力、有准备、有行动粉碎“台独”分裂,反制国际干预。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