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剑,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台联台情咨询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国际政治、军事安全、台湾问题等研究。著有《孤岛残梦—国民党在台湾的日子里》、《台湾秘史—前所未闻的台湾故事》、《潮起潮落—海协会海基会交流交往纪实》、《折冲共融——变动中的两岸关系》|,合著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脑外交50年》、《猛醒吧日本》、《拉宾之死》,参与《世界战争史通鉴》、《中国学者论未来战争》等书撰写,在境内外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参与组织多部历史文献电视片和纪录片摄制。 |

郑剑(资料图)
作者 郑剑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
2025年5月20日,赖清德在就职讲话中称,台湾位居“第一岛链”的“战略位置”,牵动着世界的地缘政治发展。他强调,早在1921年,蒋渭水先生就指出,台湾是“世界和平第一关的守卫”,在2024年的今天,台湾的角色更加重要。此后,赖清德及其当局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升级其这一论调,称台湾处于第一岛链的“关键位置”,是印太和平稳定的重要支点;身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台湾会与全球“民主国家”共同面对挑战,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台湾处于第一岛链的“核心地带”;“台湾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
从赖清德当局的有关言行看,“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业已成为其安全与发展战略思维和宣传话术的一大战略基石、论述“依据”。在这个论调中,两岸关系被定位为“敌国”关系,“依美论”天经地义,台湾的前途命运寄托于“挟美谋独”、阵营对抗路线。赖清德之流的这种认知和主张,比之其主张分裂的一系列前任更直接切断两岸连接、投怀美西阵营、追求“独立”梦想,可谓走到了不留余地的地步。这是一种摊牌思维、疯狂赌博,反映了赖清德之流的盲动性、冒险性,也暴露了其片面认识和把握事务的战略幼稚和冲动性格。
一、赖清德“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的来龙去脉、叙事逻辑
岛链概念及其战略思维源自美国,其萌发至少可追溯到美国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1890年,他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9-1783)》一书,系统提出海权论,认为美国要控制太平洋,必须控制关键岛屿作为前进基地。这是一种争霸全球的进攻性战略思维。半个多世纪后的1944年,美国另一位战略理论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名著《和平地理学》问世,系统提出“边缘地带论”,主张美国把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带,包括欧洲西部、中东、印度、东南亚、中国东部等区域,视为全球战略的关键,称“谁支配边缘地带,谁就支配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尼古拉斯·斯皮克曼 《和平地理学》中文版 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8页)。斯皮克曼的主张可以看作马汉思想的延伸和进一步落地,同样体现出强烈的进攻性。当时世界正处于二战中,美国强烈地感到成为世界第一强权的战略机遇到了,且战后世界如何安排更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一切需要理论支撑。于是,“边缘地带论”这种专门为远离世界中心的美国量身定做的攻势战略应运而生。在斯皮克曼的主张里,岛链战略思维实际上已呼之欲出。二战期间,麦克阿瑟先占岛屿、再攻日本本土的进攻路线,便是岛链战略思维的体现;战后他对干预朝鲜战争的狂热,亦来自对岛链战略思维的崇拜;称台湾是“不沉的航空母舰”,等于把台湾视为第一岛链的关键环节。
1950年1月12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讲,正式提出“太平洋防御圈”构想,称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圈应包括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一线,这条岛屿线是美国必须“绝对防卫”的安全边界。该线后被称为“艾奇逊防线”。在艾奇逊的主张里,岛链思维已基本成型,只差一个清晰的名词和系统的战略计划而已;具有攻防二重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是军事上以防为主,政治上以攻为主,最终目标是遏制并战胜后者。甚至有研究指出,艾奇逊“太平洋防御圈”构想讲话实质是“战略陷阱”,间接促成了朝鲜战争、美军重返半岛。这是因为在艾奇逊的岛链线里没有南朝鲜。人们也注意到,艾奇逊的岛链线里也没有台湾,这也不是疏忽。美国当时对华采取“等待尘埃落定”政策,不干预中国人民解放台湾。这是其与苏联达成的战后秩序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长远战略设计。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岛链战略迅速拓展,美军介入朝鲜战争、武装干涉台湾问题,开启了否定战后秩序的进程。1951年,时任国务卿特别顾问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为“纠正”艾奇逊的“战略失误”,正式提出并推行岛链战略。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围绕包括中国、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划出三大岛链线,重兵驻守、签约合纵,组织对后者的层层战略包围。1951年开始,先后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1951年8月30日)、《澳新美安全条约》(1951年9月1日)、《美日安保条约》(1951年9月8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12月2日)等,一步步落实其岛链战略。
美国新划定的“第一岛链”,北起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韩国有时也被视为一环。在第一岛链上,台湾岛在被认为处于中心位置。该岛北接琉球群岛、东海,南连国际航运要道南海,东临浩瀚的西太平洋、第二岛链,西控另一个国际航运要道台湾海峡以及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是霸权主义国家围堵中国大陆的地缘战略要冲,亦被视为强权博弈的“中介缓冲”节点。“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由此而生。由此可见,霸权主义的岛链视角下的台湾,是对华战略遏制之一环。而中华民族地缘视角中的台湾,本应是东南沿海的安全屏障和走向大海洋的重要出口。不同的立场,决定不同的视角,导致不同的战略选择。
在台湾方面,从两蒋时代开始,也有“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的认知,只不过其内涵与赖清德版大相径庭。1950年6月,在美国决定干涉朝鲜战争、重新封堵第一岛链破口之际,惶惶不可终日的蒋介石顿感生机再现:保南朝鲜就是保台湾,灭北朝鲜就是“反攻大陆”。为此,蒋介石要求出兵朝鲜,力图搭上美国新岛链战略的列车。1954年12月2日,与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正式进入第一岛链战略体系。但是,蒋介石与美国的战略再接轨,根本目的是自保、与中国大陆竞争一个中国的代表权,进而伺机“反攻大陆”,而不是分裂两岸,依托所谓“第一岛链中心位置”来“挟美谋独”。另一方面,在美国人的战略谋划里,台湾是作为“以台制华”的棋子、撬动美中(陆)关系的地缘战略工具来设计的,并非美国必挺、美军必救的英国式盟友。故到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中(陆)美关系逐步恢复、建交,美国履行建交、撤军、废约三大条件,让蒋介石政权再尝被美抛弃滋味。
在“台独”分裂势力眼里,“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的核心意涵截然不同:与“保卫民主论”一道,成为“挟美谋独”的战略基石,前者是价值论,后者是利益论。特别是2017年美国正式发起对华战略竞争后,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喜出望外,把其视为“台独”分裂的“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的“最后机会之窗”,竭力与美印太战略、对华战略对接需求、同频共振。赖清德当局则更进一步。上台前即提出违背常识和常理的“不得怀疑美国论”,全面向美输诚;上台后第一时间以“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民主对抗威权论”立基,突破一系列底线对美予取予求,以此与在野党竞争美国的“关爱”、划清与民进党内“疑美派”的界限,特别是与祖国大陆彻底敌对。如果说李登辉执政时还对美国玩弄两手、留有备手,甚至敢利用美国党派矛盾挺台;陈水扁对美国颇有怨恨,时有“脱序”行动;蔡英文对美国尚留余地,重在对接美方“民主”对抗“威权”的“价值论”的话,赖清德则把与美国接轨的重心放在“利益论”层面,包括经济、科技、地缘战略利益,“民主”对抗“威权”则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工具和旗号。
换言之,两蒋时代的台湾当局固然亦认可“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但是作为与美周旋的筹码和地缘战略工具来使用,不是目的本身;“依美拒统”、岛链思维有立场、有底线,如美试图突破一个中国底线,比如“划峡而治”,必拒绝合作。而赖清德所秉持的“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既是工具,也是目的本身。赖清德无时无刻不试图刺激、诱导美国突破所谓“一中政策”底线,并为此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赖清德“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的思维和叙事逻辑是:“威权主义”持续扩张,国际局势动荡不已,俄乌战争未停、中东冲突加剧,中国(大陆)在台海、东海与南海的军事行动,使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面临前所未有挑战;“民主国家”必须团结在一起,共同捍卫价值;台湾身处第一岛链关键位置,是“民主岛屿”链结前线,身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将与“民主国家”共同面对挑战,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并秉持强化防务力量、建构经济安全、展现稳定而有原则的两岸关系领导能力、推动“价值外交”的“和平四大支柱行动方案”,确保台海和平稳定,守护“民主自由”生活,推动全球繁荣发展。简言之,赖清德的叙事逻辑是:中国大陆等“威权国家”侵略扩张——“民主阵营”国家受到“威胁”——地处第一岛链中心位置的“民主台湾”首当其冲——台湾将联合理念相近国家跟着带头大哥美国共同迎战。
近来,“台独”分裂势力还从“三大岛链”整体关系的高度,再拔高台湾的战略地位。称台湾处于第一岛链的“核心地带”,连接第二、第三岛链,不仅对区域和平稳定具关键意义,也是遏制中国大陆全球“地缘扩张行动”的重要一环;台湾加紧经营南太平洋“邦交国”,包括赖清德过境美国、窜访南太,都是抗衡中国大陆借“一带一路”进行“扩张”的实际行动。“台独”分裂势力这样的认知,和其狂妄,完全是“台湾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论”的再演绎。
二、赖清德抛出“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的基本意图、配合举措
赖清德的“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是其政治观、战略观、安全观、“台独”观的集中体现。其不厌其烦宣扬“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的图谋十分清楚,就是选边站队、“联美谋独”、争取与国、误导社会,把握“台独”的“战略机遇期”和“最后机会之窗”。
政治上,赖清德用“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表明台湾完全站在与美国保持一致、与中国大陆彻底敌对的立场上;向与中国大陆有矛盾争端的国家表明,台湾是中国大陆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诱使台湾民众相信,美西方离不开台湾、必然支持台湾、决不容忍两岸统一导致第一岛链被中间突破。如此一来,赖清德便有了用“依美论”打击“疑美论”的“思想武器”。也就是说,赖清德把台湾的前途命运完全寄托在美西方身上了。这种“政治站队”的冒险性在于,其成功的前提至少有三:一是台湾必须是美西方不顾能力、不惜代价所必救之地;二是美西方必能遏制住中华民族复兴;三是中国大陆必然忌惮美西方实力地位而任凭“台独”分裂势力兴风作浪、海峡两岸最终将彻底一分为二。显然,这是建造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
战略上,赖清德以“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为基础,重建台湾的生存发展战略思维。一方面肃清台湾社会尚存的诸如战略屏障、出海口等中华传统思维,推动与美西方共同反华、遏华;另一方面与国民党等政治势力在中(陆)美之间两面周旋的战略拉开距离,向美西方“一边倒”。在此战略导向下,台湾地区的“大战略”、军事战略、涉外政策,都要向这个方向调整,任何与中国大陆的关系连接、对美西方的战略警惕,都将成为战略“纠偏”的对象。这种“依外战略”的冒险性在于,美西方对华遏制战略失败之时,便是台湾全盘皆输之日。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西方的遏制战略从来都没有在中国大陆成功,今后更不会。
安全上,赖清德把“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作为划分敌我友的重要标尺,以美西方为“我”、祖国大陆为敌、其他“民主国家”为友,把台湾的安全托付给美西方,进而重建台湾社会的敌我友认知。这种依外政策冒险性在于,美西方必须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包括“台独”引发战争等极端情况下,都会“一边倒”支持台湾,都不会出卖台湾,都不可能与中国大陆达成地缘战略妥协。现实中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台湾地区的安危与祖国大陆的安危是一体的,祖国大陆安则台湾安,祖国大陆危则台湾危。甲午战争、乙未割台,与割让辽东半岛同时发生,与近代以来祖国大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同属一个历史轨道。把台湾的安全与祖国大陆的安危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既不符事实,亦有违历史规律!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总有一天会面对现实,与中国大陆达成妥协。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任何中美都不可能让台湾问题缺席。
利益上,赖清德把“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作为利益认知的重要标尺,与美国进行全面深入的利益绑定、“命运与共”,与祖国大陆彻底“脱钩”、无死角切割。地缘战略的逻辑起点是利益,赖清德在台湾的实际利益上对美国无底线、无界限的妥协退让,既缘于美国的无度索取,亦源于其自身对美国的幻想,试图通过“量台湾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以利益换“台独”,博取美国“保台、护独”。这种交易伎俩的冒险性在于,美台分量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台湾没有任何交易的本钱;长此以往的利益绑定,必然要面对美国无限制的敲诈,“台积电”变“美积电”、芯片利益对半分这样的难题会接二连三;越是临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国榨尽长期蓄养的“台湾牌”的“最后一滴血”、把台湾变成统一后中国的战略包袱而非经济科技财富的冲动就会越强劲。
“台独”上,赖清德把“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作为“台独战略机遇期”的重大依据,也当成对社会进行分裂思想灌输的理论工具。幻想通过把台湾变成美西方遏制中国大陆的“马前卒”、“桥头堡”,换取其支持台湾“独立”,变第一岛链上的中国台湾地区为“民主台湾国”,任内“台独”推多远就推多远。即便这种“交易”导致台湾的“自主性”流失也在所不惜。他要让台湾民众迷信美西方必能遏制中华民族复兴,进而支持台湾“独立”。这种“台独”路径的冒险性在于,以一种赌徒的心态,把全部身家押注美国将来会全面支持“台独”、为“台独”与中国大陆一战。看看当今世界现实,任何理智的头脑都不会作出这种愚蠢的判断和选择。赖清德的“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归根结底为其“台独”分裂主张服务的。赖清德政策的基本意图、配合举措表明,其“挟美谋独”已经到了大张旗鼓、直截了当、疯狂一赌的程度。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