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瓦窑堡
■褚振江
瓦窑堡,一个深藏在黄土高原的小镇,因为90年前的一次会议而被世人所熟知。这里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发祥地、中央红军抗日东征的出发地。踏访这片红色热土,我的心中始终涌动着崇敬之情。
瓦窑堡的历史可追溯到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长驱入陕后,沿河而建,因山成堡。元、明、清至民国,瓦窑堡皆为边塞要冲,屯兵设防,屡经修缮,享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誉。它真正声闻天下、名留青史,是中共中央1935年12月在此召开会议向全国发出抗日救国宣言之后。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今子长市),县城由安定镇迁至瓦窑堡。2014年,瓦窑堡镇改设为瓦窑堡街道。
穿过子长市的胡同小巷,我来到下河滩田家大院,墙上的红色牌子赫然入目——“瓦窑堡会议旧址”。院落古朴宁静,一排五孔窑洞坐西向东,灰砖白墙,拱门花窗,尽显陕北的独特风情和古老乡韵。中间那孔窑洞是会议旧址,面积不大,放着两张八仙桌和六条木条凳。炕上摆放的一张小炕桌上,有纸笔、马灯和泛黄的会议记录。光阴流转,曾经的风雷激荡化为安宁祥和。那场改变时局和国运的会议场景,仿佛回响着岁月跫音。
1935年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踏进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革命家开创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心时,瓦窑堡人民箪食壶浆、抬着猪羊,夹道欢迎。民间唢呐手头包白羊肚手巾,走在红军队伍的最前头。进瓦窑堡南门时,唢呐手们迈着缓慢的脚步,反复吹奏《将军令》《催鼓令》和《得胜回营》等曲牌。当时正值日本加紧侵华的紧要关头,日军占领东三省,又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进一步占领全中国。另一方面,陕北革命根据地处在国民党反动军队、地方军阀的包围之中,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瓦窑堡后面临着生存发展的考验。
为制定新时期党的战略策略,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张闻天作了《关于政治形势和策略的报告》,张浩作了《关于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传达报告》,毛泽东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毛泽东讲道:“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他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敌人,并强调“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宣布,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从“工农”到“人民”的改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树起旗帜,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万众一心。
当日本伺机吞并整个中国的时候,当国民党反动军队还在绞尽脑汁打内战的时候,黄土地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正是以瓦窑堡会议制定的策略路线为基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局为重,提出正确方针政策,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毛泽东旧居由两孔窑洞贯穿组成,外侧会客,内侧办公、休息,陈设简单质朴。在这里,毛泽东同志起草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针对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进一步阐明瓦窑堡会议精神。
瓦窑堡是一座红色堡垒,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初到瓦窑堡时正值寒冬,物资供给极度匮乏,指战员多是单衣草鞋。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红军战士很快就领略到黄土地的质朴热情:家家户户缝棉衣、做军鞋、捐钱粮、献牛羊……
如今,瓦窑堡革命历史旧址散布城中。在老城寻访,不经意间走进一条巷子,就可能走进一段火红的革命历史。这些保护完好的旧址,印证着革命先辈在峥嵘岁月的顽强抗争,闪耀着永不熄灭的燎原星火。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