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护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年仅28岁的他却牺牲在了枫子岭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9-15 11:59:29

    枫子岭上

    ■贾宝爱

    去往枫子岭的山路越来越陡,山坡上,野花星星点点。曾经的枫子岭村,在抗战胜利后改名为“马定夫村”。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我们来这里爬山,看望长眠在这里的马定夫和其他11位烈士。

    如今,群山环抱之中的“马定夫烈士陵园”已经重修,新修的235步台阶直通广场,12米高的纪念碑顶部是一颗鲜红的五角星,下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汉白玉底座浮雕上,是八路军将士昂首挺胸、奋勇前进的画面。他们眼神坚定,目视前方。

    沿着熟悉的山路,我又一次走进马定夫烈士陵园。此刻,山风拂面,松柏肃穆,翠影婆娑。园内,12座烈士墓默默讲述着关于血与火的记忆。马定夫烈士的墓碑上刻着一副对联:“捐躯献身浩气长留寰宇,舍生取义英灵含笑苍穹。”按照当地风俗,我把带来的12个太谷饼摆在墓碑前。

    有一首太谷秧歌这样唱道:“晴天呀蓝天呀明个朗朗的天,那是什么人的队伍上了前线?叫声呀老乡呀听我说分明,那就是坚持抗战的三十团。指挥呀领导是马政委,带领队伍上了前线,打得那个日本鬼子惶惶逃窜……”这首秧歌唱的就是当年八路军官兵“保夏收,打胜仗”的故事。

    太行山是华北敌后抗战战略支点,山高、林密、沟深,层层叠叠的山峦形成天然屏障。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30团政委马定夫曾经带领八路军战士凭借地形优势,战斗在太谷、祁县、榆社等地,和日伪军机智周旋,出其不意打击敌人,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1943年6月,北方的田野里麦浪滚滚,敌人将矛头对准了农民成熟的小麦,时不时派人到麦田里抢掠。第30团奉命负责保护太谷县南山根据地中北岭一带的夏收任务。

    “抓紧抢收,粮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也是咱们抗战的希望,敌人想破坏麦收,门都没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里,高大魁梧的马定夫斩钉截铁地下达命令。为保夏收,他顶着酷热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乡收割麦子,并在民兵配合下,采用阻击、伏击战法,粉碎日伪军的袭击。在中北岭伏击战中,马定夫指挥部队击毙日军的中队长,消灭日伪30多人,大获全胜。

    回忆着马定夫烈士的生平,我离开烈士陵园,在下山途中遇到了本村90多岁的老人田大有。他皮肤黝黑,精神矍铄,是土生土长的枫子岭人。田老有空就去烈士陵园转一圈。我迎上前去,请老人再给我讲一讲烈士牺牲的经过。

    1943年7月23日,枫子岭上召开了一场军民联欢会,那年田大有9岁。据他回忆,那天附近十里八村的百姓都闻讯赶来庆祝,大人们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十分热闹。谁料,到了后半夜,睡梦中的田大有和弟弟们被母亲叫醒。他们胡乱穿上衣服就跟着八路军往山里跑。

    原来,由于叛徒告密,盘踞在太谷黄卦据点的200余名日伪军,趁着夜色对枫子岭发起偷袭,被山头站岗的哨兵发现了。彼时,我在明敌在暗,千余名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形势万分危急。讲到这里,老人稍作停顿,说:“幸亏有八路军战士掩护着乡亲们转移,大家才躲过一场劫难。”

    接下来发生的战斗,是田大有稍大一点后,从长辈们那里听来的。那晚的枫子岭,子弹、炮弹像流星一样穿梭,杀声震彻山谷。马定夫腹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流干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年仅28岁……田大有老人长叹一声,背起手,低着头向山顶走去。

    据史志记载,那场激战,进行了3个多小时。在八路军官兵的掩护下,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正午,阳光洒满山坡,道路两旁,野花开得正盛。一阵微风吹过,花瓣如精灵般翩翩起舞,似乎是在传达烈士们对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的欣慰。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枫子岭上,花儿漫山遍野,年复一年,迎风绽放。


作者:贾宝爱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