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战士的“战地婚礼”背后,藏着怎样的革命爱情?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9-16 09:57:22

    密营婚礼

    ■梁雅琦

    初秋,我再次造访东北烈士纪念馆。因带着采访任务,馆里特意安排了一位研究员陪同。临别时,我向研究员借阅了一套《东北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他说,东北抗联的历史可歌可泣,可惜愿意沉下心来钻研细节的人实在不多。

    后来,在阅读这些珍贵资料时,我意外发现了一段关于抗联官兵在密营举办集体婚礼的记载——

    大军西征前的1936年8月,经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党委批准,一场集体婚礼在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北部被服厂驻地密营举行。有3对新人参加了婚礼:朴松年(朝鲜族,第3军政治部干事)与崔英子(朝鲜族,被服厂厂长);金恩旭(朝鲜族,5师教导队队长)与李真一(朝鲜族,被服厂女兵);高克(4师某连连长)与张鑫(满族,被服厂女兵)。婚礼由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主持。

    这段往事如一根线头,让我迫不及待想要顺着这条线去窥探历史细节。查阅更多资料后,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仿佛电影画面般在我眼前徐徐铺展开来。

    那是1936年夏末,密营已褪去了盛夏的暑气。朝鲜族姑娘崔英子这天格外高兴,她与另外两位新娘梳洗打扮停当,从木刻楞(注:一种传统民居)里走了出来。尽管没有新嫁衣,没有金玉首饰,但仅是发鬓斜簪着的几朵莹白铃兰,也使她们的出场引起一阵惊叹:瞧我们抗联的姑娘,多水灵!

    日暮时分,篝火在密营前的林间空地上熊熊燃烧着。噼啪作响间,火星像撒向黑绒布的金粉,簌簌升腾。这时,英子才注意到,不知是谁在那木刻楞的屋檐下挂上了用松枝编织的花环。

    3对新人站在场地中央,四周空地上挤满了看热闹的官兵。新娘们手里捏着一朵红纸花,眼神羞涩又欢喜。

    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赵尚志快步走到场地中央。英子心跳得厉害,她尊敬热爱的赵军长竟然亲自来主持他们的婚礼!火光跃动中,英子回忆起了往事。那是在4年前,英子的父母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她要给父母报仇,找到游击队要求加入。有人叹气说,这丫头太可怜了。她抹干眼泪说道:“俺不要人可怜,俺要报仇!”时任游击队政治部主任的赵尚志温和地说:“好孩子,欢迎加入游击队。”

    赵军长示意大家保持安静,英子的思绪也随之被拉回。只见赵军长神色郑重地宣布:“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集体婚礼现在开始!”他目光炯炯地望着3位新郎,声音浑厚有力:“今天,我把我们3军的姑娘们托付给你们。你们就是夫妻,是生死不离的亲人了。未来还有大战等着我们,可再难的日子,你们都要爱惜她们,保护她们!”

    3个新郎官脸上火烧云一般红着,每个人眼里都溢着泪水。

    赵军长停顿下来,又望向新娘们,用同样激动的语气说:“你们不是普通的女孩,是光荣的抗联战士,你们今天嫁的人同样是咱们抗联的好儿郎!从此,你们就是生死相依的战友!”英子偷偷瞥了一眼旁边的两个女孩子,她们的目光似乎被篝火灼热了,蒙上一层氤氲的雾气。

    婚礼进入下一个议程,新娘子一齐转向自己的新郎,把红纸花别在对方的胸前。掌声响起来,越来越热烈。新郎们紧紧拥抱着自己的新娘。婚礼是这样朴素,英子却感到一种庄严与神圣。她在墨蓝的夜色中望着松年,觉得自己是世间最幸福的新娘。

    仪式结束后,篝火旁的气氛渐渐热闹起来。有人掏出口琴,悠扬的旋律流淌而出,大家跳起了朝鲜族舞蹈。赵军长又让少年连官兵唱歌助兴。这些十几岁的少年挺直胸膛,用充满力量的声音唱起了《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歌声在密林中回荡,仿佛要穿透沉沉黑夜。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快上菜呀!”很快就有人端上来清亮亮的白桦树汁。司务长就地取材,烹制了不少地道的野味,有狍子肉、熏鱼干、山鸡汤……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饱餐一顿。

    篝火渐渐塌了架子,夜更加深沉了。其他两对新人在木刻楞的两间小屋里休息了,英子和松年就在营地的帐篷里聊天。一碗野猪油灯,可着劲儿亮了大半夜。

    婚后,几个姑娘照旧在被服厂忙碌着,日夜不停地赶制冬衣。没过多久,小兴安岭入了冬,夜间气温降到零下,草木结霜。又过了一个月,北风卷着雪粒子在山野间逞威,把树林子吹得东倒西歪的,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这时,第3军遭遇日伪军新一轮大“讨伐”。赵军长决定带领第3军离开根据地,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海伦、通北方向转移。这是第3军经历的第二次西征,待主力骑兵队动身,已是11月底,正逢大雪飘飘。

    被服厂女兵们也各分到了一匹马、一袋草料和十几发子弹。夜行军开始前,松年牵着马找到英子。二人从营地所在的山岗林地里放马走下来,跟着马队走进了浓稠的夜色。

    官兵一路在风雪中赶路,进攻、突围,战斗不断。粮食吃完了就宰杀战马,马肉吃光了就用雪水煮马皮。有时队伍开拔,有战友还坐在雪里不动,一摸才发现已经被冻僵;有战友走着走着,就迷路或是掉队,再不见踪影。英子想起与她一起参加集体婚礼的新娘和那些亲切的被服厂姐妹,才发现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她们。

    松年、英子跟着队伍一起赶路。他们捡拾松子、橡果充饥,在冰天雪地里露营。

    一日,队伍进入一道陌生的谷地。积雪浅处没膝,深处及腰,上面结着一层薄冰样的硬壳。突然,枪声响了。紧接着,子弹从他们头顶“嗖嗖”飞过,“噗噗”钻进脚下的雪地里。原来是一队敌军“讨伐队”顺着官兵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追了过来。

    松年一把将英子推向一侧的树林,低声吼了句不要出来,自己则迈开大步向队伍靠拢。枪声一直在响,忽而激烈,又骤然稀疏下来。直到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英子才从那棵老松树后面站了起来。

    英子找到了松年,他仆倒在生养了他的黑土地上,背部有一块暗红的血迹……英子的泪水打湿了眼睛,她永远失去了生死相依的爱人。

    队伍继续向前行进,春天终究还是降临在了北满大地。放眼望去,枯黄的草甸间仍夹杂着未消的残雪,映山红却如云霞般铺满山野,愈是悬崖陡峭处,愈是开得恣意烂漫,红红火火地爆发出生命的高歌……

    当我将这段拼凑完整的故事向研究员讲述时,他脸上是激动又有些落寞的神情。我明白,他是为抗联队伍中这样微小而动人的故事被人发掘而激动,又为革命历史中很多细节已被人遗忘而落寞。于是我想,不如将它写下来,作为一个故事,作为一种缅怀。


作者:梁雅琦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