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精神如何延续?一起聆听他们传承英雄精神的故事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9-16 10:09:09

    让“拂晓之光”点亮精神火炬

    “军人们要在拂晓出发……志士们在拂晓奋起。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这是彭雪枫在当年《拂晓报》创刊发刊词中充满革命激情的话语。回顾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抗战岁月,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英雄不朽,精神永恒;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抗战胜利80年来,人们对英雄的缅怀从未褪色,历久弥新。9月11日是彭雪枫牺牲纪念日,本期视点,让我们走进彭雪枫的家乡、曾经战斗的地方以及创办的学校,一起聆听他们传承英雄精神的故事。

    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村倾情讲好红色故事——

    “让英雄的事迹可触可感”

    ■张宏果  刘理政

    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村讲解员彭毅为参观学生讲述彭雪枫的战斗故事。张宏果摄

    “大家眼前的这棵龙爪桑树,曾陪伴过彭雪枫将军的少年读书时光,见证了他胸怀家国的壮志……”9月6日,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村彭雪枫故居内,县人武部正组织预定新兵开展役前教育。准新兵们身姿挺拔,围站在古树下认真聆听讲解,青春的身影与红色历史交织,绘就了一幅薪火相传的生动画面。

    “来将军故里接受红色教育,近距离了解和感受心中的英雄,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军信念。”准新兵时同斌动情地说。

    1907年9月,彭雪枫出生于七里庄村,并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深受祖父影响,家国情怀自幼深植于心。此后,他辗转天津、北京等地求学,接触到《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从此立志追寻真理,毅然投身革命事业。

    “雪枫将军是我们全村的荣誉和骄傲,他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七里庄村党支部书记彭长红介绍,为传承雪枫精神,村里通过走访老人、查阅史料、赴彭雪枫战斗地参观学习等方式,不断挖掘整理历史资料,先后修缮彭雪枫故居,建成红色文化广场、红色长廊等,打造雪枫精神德育基地。如今,七里庄村每年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走进雪枫精神德育基地,笔者看到,展厅内陈列着记载彭雪枫生平事迹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复刻,并专设展区,重点呈现他治军“三件宝”——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

    “彭雪枫将军常说‘一支笔胜过2000支毛瑟枪’。在当时,通过报纸和戏剧宣传等方式宣传抗战精神,极大鼓舞了军民斗志。”讲解员彭毅指着展品讲述。彭毅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镇平县彭雪枫事迹宣讲团成员。除了担任该村红色场馆讲解员,他还与团队定期走村入户,利用集市、村文化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搭建“红色讲台”,宣讲英雄故事。3年来,他们累计宣讲近百场。

    在彭毅和宣讲团的感染带动下,附近乡村许多青年发生了可喜变化。此前,八里桥村青年周雨曾一度沉迷网络游戏。参加了几场英雄故事宣讲活动后,他深受触动,立志要当兵,入伍后很快成长为连队骨干。

    近5年来,仅七里庄村受红色精神感召参军的青年就有10余人,多人立功受奖。前不久,村民周瑞广拿着手机快步走进村委会,难掩激动地向大家展示儿子荣立三等功的证书和奖章。手机屏幕上,军功章熠熠生辉,映照着周瑞广写满骄傲与自豪的笑容。

    在七里庄村,红色基因的传承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与彭雪枫故居仅一墙之隔的雪枫小学,教学楼上的“缅怀先烈 立志成才”标语赫然醒目。学校将彭雪枫的革命事迹编纂成校本教材,让英雄故事走进课堂,浸润童心。

    “从小接受红色熏陶,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彭长红告诉笔者,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也常常响起琅琅的诵读声。从学生到村民,大家齐聚“红色家书诵读会”,轮流捧读彭雪枫的家书,感受革命先辈的赤子之心。

    初秋时节,微风拂面。漫步在七里庄村,只见村内干净整洁,道路宽敞,房屋错落有致,处处生机盎然。据悉,近年来,七里庄村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等荣誉。借助“将军故里”这个金字招牌,村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给小村庄带来无限生机。

    “我们会倾情讲好红色故事,让英雄的事迹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有血有肉、可触可感的鲜活篇章,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热血与信仰,激励更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彭毅动情表示。

    安徽省宿州市军地合力建好《拂晓报》报史馆——

    “以报为号,吹响传承号角”

    ■马晓勇  刘春艳

    游客在安徽省宿州市《拂晓报》报史馆参观。王明辉摄

    皖北大地,秋意初浓。《拂晓报》报史馆内,前来参观的群众正透过展柜里的泛黄报纸,触摸那段烽火岁月。

    1938年9月,为宣传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抗战斗争,彭雪枫在豫皖苏边区创办《拂晓报》。他为《拂晓报》撰写发刊词:“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勇进,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军人们要在拂晓出发……志士们在拂晓奋起。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从不定期出刊到固定为三天一期,从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到持续报道斗争情况,《拂晓报》以“星火燎原”之势走出边区,走向延安、重庆等地,成为鼓舞军民斗志的拂晓之光。新中国成立后,《拂晓报》几经调整,最终作为宿州市委机关报继续发行。

    “《拂晓报》是彭雪枫将军留给宿州军民的珍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宿州市军地合力,围绕‘以报存史、讲报育人、读报固魂’理念,以报为号,持续吹响传承号角。”宿州军分区领导介绍说。

    《拂晓报》报史馆序厅内,彭雪枫与当年几位报社工作人员的雕像巍然屹立。段艳梅摄

    走进报社一楼大厅,迎面就是彭雪枫的雕像。穿过大厅,便是占地1600平方米的报史馆。几年前,宿州市军地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多地,广泛收集散落的《拂晓报》创刊号、早期版本、重要历史节点的原版报纸以及刻印工具等珍贵实物资料,创办报史馆,全景式展现彭雪枫“上马可杀敌,下马笔如椽”的精神风貌。如今,这里已成为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感悟英雄情怀的重要场所。

    “1942年11月,日寇对淮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拂晓报》报社被迫转移到洪泽湖上。部队在岸上作战,报社同志便在船上排字、印刷……”报史馆内,“红领巾讲解员”钱沐晨向参观群众讲述革命前辈“湖上办报”的经历,声情并茂的解说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去年9月,宿州市举办“讲述‘拂晓’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讲解员选拔大赛,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学生报名参赛。为讲好英雄故事,钱沐晨认真查阅资料、反复练习讲解技巧,最终脱颖而出。“我要了解更多的故事,把彭爷爷的革命精神讲给更多人听。”钱沐晨信心满满地说。

    “除了组织现地参观,我们还开展‘雪枫精神共传承’线上读报活动。”报史馆工作人员马莉介绍,为让红色历史走出报史馆、档案库,他们采用数字化技术,将馆藏的《拂晓报》进行高清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线上展览,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阅读到珍贵的革命报刊。

    宿州军分区战士魏冉培在翻阅《拂晓报》时,被一段段曾发生在身边的抗战故事深深触动。他感慨地说:“这些泛黄的报纸见证了烽火岁月,闪耀着革命先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光芒。读报就是读历史,而且读得更真切。”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在宿州大地处处可见。雪枫小学里书声琅琅,雪枫路上车流不息,雪枫公园松柏苍翠……彭雪枫的名字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学生参观《拂晓报》印刷车间。王明辉摄

    “小心推墨轮,要均匀用力。”9月初,新学期伊始,宿州市第一小学的学生们走进彭雪枫纪念馆开启“开学第一课”。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学生们认真操作老式油印机,沉浸式体验当年《拂晓报》的制作过程。随着墨轮滚动,一张张报纸逐渐显现。“原来报纸当年是这样印出来的。”学生周宇航感叹道,“比起现在的打印机,革命前辈真是太不容易了。”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已成为常态化教育项目,今年以来接待中小学生5000余人次,取得良好实效。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和平建设的新时期,《拂晓报》走过了87年的光辉历程。如今,这份红色报刊已发展成为拥有报、网、端、微的全媒体矩阵,日均覆盖受众超50万人次。在报史馆留言簿上,一位参观者这样写道:“重温拂晓岁月,更觉使命在肩。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书写属于奋斗者的篇章。”

    江苏省淮北中学将先辈故事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雪枫精神,我们来发扬”

    ■万东明

    江苏省淮北中学组织师生重走彭雪枫的战斗路。李楠翔摄

    “彭雪枫将军热爱读书,不管是行军还是作战,他都随身携带书报箱子。每到驻地,他便在油灯下专注地阅读,常常通宵达旦。”9月上旬,江苏省淮北中学“开学第一课”上,教师陈子兵为学生们讲述了彭雪枫抓住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的故事,引导学生们珍惜点滴时间,努力学习,向先辈看齐。

    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淮北中学,前身为“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是1941年由彭雪枫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办的一所抗日军政学校。抗战时期,学校所在的泗洪县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部驻地。多年来,淮北中学通过上好“开学第一课”、打造“铁军”主题文化角、组织重走先辈战斗路等活动,将先辈故事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浓厚。

    “我们专门将彭雪枫将军等革命先辈的事迹汇编成故事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读本,并组织师生以此创作诗歌、舞台剧等,致敬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该校领导介绍。

    8月底的迎新晚会上,由该校师生编排的红色情景剧《藕奶奶》再次上演。该剧生动展现了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四师与驻地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排练中,扮演“藕奶奶”娄凤英的学生王苏林,为了演好“藕奶奶”被敌人毒打时的英勇不屈,反复练习倒地动作,令现场师生动容。

    演出结束,面对观众依然高涨的热情,王苏林坦言,重走彭雪枫将军的战斗路,让她对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表演起来也就更加真切。

    “我们去看看革命先辈,也让他们看看后来的我们。”2007年,在该校组织的一场座谈会上,淮北中学师生和与会的新四军老战士想到了一起:寻访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传承和发扬“铁军”优良传统。因每次徒步路程有上千公里,学校将队伍命名为“铁流千里”考察队,至今已连续开展了19届。

    2007年、2014年、2017年、2024年,考察队先后4次跨越苏、皖、豫3省,重走彭雪枫的西征、东进抗日路,师生们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深切体悟到英雄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

    考察途中,队员们还为沿途敬老院的老人表演自编自演节目,向贫困学生捐款,编排写满一路见闻和感想的《铁流快报》……“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这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思想上的远征。”“铁流千里”考察队指导老师陈经山说。如今,这一份份《铁流快报》被陈列在校史馆中,成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

    秉持注重实践与精神传承的教学理念,2010年,淮北中学设立了“彭雪枫班”。他们将精神文明等德行表现作为评估重点,经过严格考核与综合评议,最终12个班级荣获该命名。

    “雪枫精神,我们来发扬。”10多年来,“彭雪枫班”的学生们不仅在学业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主动前往烈士陵园担任义工,定期到敬老院看望照顾老人。“学生虽然走了一茬又一茬,但精神的薪火始终在传承。”该校领导表示,正是在这种创先争优的氛围下,学生们对以彭雪枫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他们自发成立“彭雪枫军事思想研习社”,在思想碰撞与学习交流中实现自我教育,筑牢信仰根基。

    漫步校园,“东进路”“西征路”“拂晓楼”等饱含历史记忆的名字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是命名的道路和建筑,更成为浸润学子内心的精神载体,在日复一日的行走与凝视间,为莘莘学子注入不断前行的信念和力量。


作者:张宏果 刘理政 马晓勇 刘春艳 万东明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