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深情
■孙现富
胶东,指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胶东人民坚韧的奉献、牺牲精神,是胶东革命历史画卷中一抹鲜艳的红。
时光流逝,历史铭记。那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大义、人间大爱,印刻在涓涓岁月中,被海风深情传颂。
一
肃立在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展板前,我记住了一个名字:徐永彩。抗日战争时期,海阳烈属中“一门双烈”有150户。小纪镇大杨格庄村的英雄母亲徐永彩家是“一门四烈”。
1939年3月,胶东半岛战火四起,日寇到处烧杀抢掠。刚刚当上婆婆的徐永彩,却高兴不起来。村民每天被鬼子欺压,没有一天安生。她和丈夫决定,让大儿子纪志云参加八路军。没想到,新媳妇张荣花不仅支持,自己也申请当了一名兵工战士。
纪志云入伍后,很快在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成长为战斗骨干,入了党,还当了班长。1941年1月,在莱阳庙后村战斗中,纪志云和战友冲在最前沿,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也是这一年,八路军桃村兵工厂遭敌偷袭,张荣花为了掩护战友,献出年轻的生命。噩耗传来,徐永彩和丈夫几天粒米未进,哭干了眼泪。
悲痛没有击垮徐永彩。她含泪把二儿子纪在云、三儿子纪从云送到胶东军区部队。战场上,兄弟俩和哥哥嫂子一样,抱着“不除日寇,誓不回乡”的坚定信念奋勇杀敌。令人痛心的是,在1945年2月莱阳万第战斗中,两人都壮烈牺牲。
沉重的打击,让徐永彩一夜之间头发花白。很长一段时间,她和丈夫彻夜难眠,经常半夜打开大门,看看远行的孩子是否回来。那时,徐永彩忍痛宽慰丈夫和四儿子纪福云:“自己的孩子哪能不心疼。可要是都不送去打仗,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儿!”
纪念馆展板前,我仔细端详着照片中的徐妈妈。苦难岁月,让她脸上写满沧桑。她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却用赤诚之心诠释了家国大爱。
1947年,部队开始征兵,四儿子纪福云第一个报名。看着家里的“独苗”,父亲心里舍不得。徐永彩拉着纪福云的手说:“当兵好,明早娘去送你。”
几十年后,纪福云回忆起母亲送他参军的情景,依然满含热泪。10余里山路,徐永彩总共没说几句话。她送了一程又一程,不愿道别。“就像娘说的,哪个孩子不是娘的心头肉,她是真舍不得啊!一边是国家,一边是小家,娘还是选择了国家。”
纪福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随部队转战多地,在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战功。1956年,纪福云获得解放奖章并被授予少尉军衔。有一天,他接到母亲的来信:“孩子,全国解放了,你可以回来尽孝了。”纪福云二话没说,谢绝组织上安排的工作,回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
二
在中共胶东特委(林子西)展馆,有一座塑像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满脸慈祥、盘着发髻的老妈妈平静地凝视远方。在这平静目光的背后,又有谁知道老人承受了多少锥心之痛。
老人名叫俞宽增,是威海市文登区葛家镇林子西村人。她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建国之锋”。丈夫因病早逝,俞宽增独自支撑起贫苦的家庭,带着3个儿子艰难度日。她的思想进步,也是受到大儿子邹恒禄的影响。邹恒禄是文登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党组织经常在他家秘密接头、开会。每一次俞宽增都自告奋勇站岗、放哨,有时还帮着传送情报。
最初,俞宽增并不清楚儿子具体在干什么,但她知道儿子干的是大事、好事,为的是让穷苦百姓吃饱穿暖。久而久之,这个家成了中共胶东特委的交通站。敌人发现后,多次组织打压和突袭。俞宽增没有惧怕,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1933年秋,在俞宽增的支持下,三儿子邹恒德、二儿媳刘昌锡成为共产党员,林子西村党支部也在他们家成立。俞宽增家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驿站、革命堡垒户。国民党特务把他们一家当作“眼中钉”,抓走了刘昌锡。为了诱捕俞宽增的儿子,国民党文登县长刘崇武设下毒计。
俞宽增得知情况后,一边沿街乞讨,想方设法把信息传递给儿子,一边去监狱给儿媳刘昌锡送饭,并暗示她敌人不知道她的党员身份,让她坚持。后来,敌人没有找到有力证据,只好把刘昌锡放走。
凶残的敌人没有就此罢休,把怒火都撒在俞宽增身上,对其棍棒相加。见她不开口,敌人就用成扎香炷烧灼她,逼她交出儿子。见她还是不说,敌人又对她的小孙子百般恐吓。无助的孩子想去抱奶奶,却被敌人狠狠踢开。几天后,孙子不幸离开人世。
1938年,俞宽增让二儿子邹恒寿带上两个孙子邹立义、邹礼智一起奔赴抗日前线。一年后,噩耗传来,大儿子邹恒禄、三儿子邹恒德先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俞宽增对前来慰问的干部说:“干革命哪有不牺牲,怕牺牲就不要选这条路。”她用袖子擦干眼泪,又奔忙在支前一线。
1946年,在原昆嵛县人民政府举行的“三模”大会上,群众团体将一块“建国之锋”的匾额赠予俞宽增,以表彰她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三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阅兵仪式万众瞩目。当无人作战群海上无人作战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在城楼上观礼的一位老将军,向方队郑重敬了一个军礼。这位老将军叫高厚福,祖籍威海市文登区泽头镇大洼村。在他的家乡,一个动人的红色故事传颂至今。
故事还要从高厚福的爷爷高传翰说起。高传翰文化水平不高,但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在那个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知道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老百姓,经常帮党组织传递情报。高家所处位置比较偏僻,为了看家护院,他们专门修建了一个小岗楼,岗楼墙上还挂有土枪和用罐头盒做成的土手雷。
时间一长,高家的小岗楼成了党组织的秘密据点。胶东传奇英雄于得水就经常在这里活动,并和高家结下深厚感情。在高传翰的支持下,大儿子高登之于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所学的医术在铺集、郭格庄和本村开设诊所,以行医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8年8月,高登之参加八路军,担任八路军牙山留守处秘书。
1940年4月15日,在林村战斗中,高登之受伤被俘。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让他说出党的秘密。高登之宁死不屈,敌人残忍地用铡刀将其杀害。高登之牺牲后,高家老少都被抓进监狱,但没有一个人屈服。不论敌人怎么审讯,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恼羞成怒的敌人把全家拉到野外,准备活埋。危急时刻,八路军打进昆嵛山,全家人得救。
大儿子牺牲了,高传翰又把二儿子高志华送上抗日战场。高志华牺牲后,遗体也没找到。擦干泪,高传翰又把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送进部队。1945年7月,孙子高厚福刚刚从烈士子弟学校毕业,就被高传翰送进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于得水提起高传翰一家时常常泣不成声。他说:“我烂了骨头,也忘不了胶东的人民!”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胶东人民为了保护革命志士,作出了巨大牺牲。于得水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初在昆嵛山吃不上饭的时候,我们躲在洞里,敌人在后边追,群众还给我们送饭。”
这些故事,让我想起那首支前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这就是质朴的胶东人民,把悲痛和泪水埋藏在心里,用坚韧和不屈为后人铸就永恒的精神丰碑——家国永在,忠义长存。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