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的思想打打“补丁”
■孙卓立
眼下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见过衣服上的补丁了。说到“补丁”这个词,他们可能会睁大眼睛问你:“您说的是手机程序更新的‘补丁’吗?”
补丁,原来写作“补帄”,是指衣服、被褥上为遮掩破洞而钉补上的小布块。在物资匮乏的艰苦年代,补丁在贫寒之人身上司空见惯。革命战争年代,衣服上的补丁也是党员干部身上最常见的印记。
延安的窑洞里,周恩来同志穿着补了又补的棉布制服,将省下的布料留给前线的战士。接待外国记者时,有一名记者惊讶地看到,周恩来使用的手帕上,居然也打着补丁。
类似的场景,被当时到延安采访的许多外国记者写进报道。一名外国记者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住处采访,只见林伯渠正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埋头缝补着一条旧裤子,边缝边笑着对记者说:“中国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这条裤子,才穿了三年半呢!”这名记者深受触动:“我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衣服不怕破,破了可以补上,洗得干净,这样穿起来有什么不好?”崇尚简朴是朱德同志一生的美德。保健医生顾英奇曾回忆第一次见到朱德时的情景——他贴身穿着一套浅蓝色丝绸面的棉袄,表面补丁挨着补丁。一直到1960年以后,这套棉袄实在无法再补了,才换了一套新的。
在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里,一件衣服“夏天把棉花掏出来,变为夏装;冬天塞进棉花,又成冬衣”,是很寻常的事情。上到革命元戎,下到普通一兵,谁人身上无补丁?即便革命成功了,缝缝补补依然是他们保持一生的习惯。
上世纪90年代,法新社在报道中国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时,专门提到在武汉举办的一次展览,展出毛泽东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用品,“其中包括一件穿过很长时间,已补过73次的睡衣”。
这件睡衣,外观破旧,领子全换过,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摞补丁。电视剧《毛岸英》的导演刘毅然在接受采访时说,相当一部分实景是在中南海里拍摄的,他目睹了毛泽东生前穿过的衣服,几乎全带着补丁。
曾任毛泽东内勤的吴连登回忆说,“那时,主席的衣服旧了也好,破了也好,毛巾等物品也是一样,他都要让我们为他反复缝补”“一件衣服已经是补丁摞补丁,再拿到外面补,确实让人感到很为难”。
“主席睡衣补丁多,全是为民为了国。”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在回忆录里写道,这些补丁“千姿百态”“万紫千红”,“蓝布头、黄布头、灰布头,有什么碎布就补什么补丁,有时找不到布头还拿用过的医药纱布做补丁”。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一块块带着岁月痕迹的破旧补丁,见证了革命先辈的简朴生活,也见证了一个政党与人民同甘共苦、永葆本色的初心。
革命成功了,完全有条件添置新衣服,为什么还要打补丁?焦裕禄同志的一段话可以帮我们解开这个疑问。当年,大家看到焦裕禄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一席褥子上有36个补丁,都劝他换床新的。他却说:“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新被褥。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躲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
理解了焦裕禄的心声,就能读懂这件军大衣——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褪了色的军大衣,它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主人是军垦老战士王德明。展开大衣,绿的、红的、蓝的、灰的……大大小小的补丁足足有296块,原有的羊皮里子已看不出来,衣袖也因为一层又一层摞在一起的补丁而变得僵硬。
在军垦老战士心中,没有战火硝烟的和平生活,已经是无数牺牲战友的梦想。向自然开战,依然要保持战争年代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
补丁虽小,能补衣衫;针脚虽微,连缀本色。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补丁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衣着,但不应忘记老一辈衣服上的那些补丁。同时,我们也应该像电脑软件经常打“补丁”一样,经常给我们的思想打打“补丁”,不断优化我们思想的“驱动程序”、修复我们思想上的“漏洞”,抵御住形形色色“病毒”的侵袭。
作者:孙卓立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