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路远情长,人民军医回老区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1-06-30 08:58:28

  “你们哪个是韩英哟,我想见见韩英……”

  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嘴里念叨着,几缕头发被汗水浸湿,贴在激动得有些泛红的脸上,裤脚沾着泥点子。

  “大娘,我就是韩英。”一双手握住另一双手,大娘掌心粗糙的老茧和温度,让韩英红了眼眶。

  1987年冬天,一位大娘就是这样握住韩英冻得通红的手。“娃儿,给你暖暖。”30多年前,老百姓的手温暖了韩英;这一次,她又感受到了同样的温暖。

  2021年6月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

  这一天,又是那么不平凡。

  第903医院“百名军医回老区”专家医疗队来到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旧址,感受红船精神。李 航、康瀛月、胡永波摄

  军委后勤保障部“百名军医回老区”医疗服务活动在革命老区延安启动。当日,全军160余所军队医院在全国各地同步开展主题义诊活动。

  这一天,从各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部分战区总医院等医疗机构遴选抽组的12支专家医疗队、160余名专家,分赴嘉兴、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开展医疗保障,把温暖送到老区人民的身旁。

  他们,用这样特殊的方式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用红色基因为“红十字”注入更多鲜亮色彩。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军教授(中)向91岁抗美援朝老兵董守欣(右)赠送保健知识书籍。李 航、康瀛月、胡永波摄

  活动期间,各医疗队开展义诊巡诊1.6万余人,上门看望老红军、老战士、老党员780余人,帮带老区基层卫生机构60余个,开展教学查房150次,组织疑难病例会诊90余次。

  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局长房彤宇说:“老区人民为军队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与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军队卫生系统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开展为老区人民送医、送药、送健康系列活动,全面助力革命老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有一种牵挂——

  “让老区人民记住名字,是人民军医最大的荣幸”

  延安革命广场,人潮涌动。一双双期盼的眼睛,等待着来自“大城市”的专家教授前来坐诊。

  “乡亲们,别着急,医生马上到了。”护士们态度谦和地耐心提醒大家,“每个人都能看上病,放心吧。” 

  义诊现场,人潮涌动。李 航、康瀛月、胡永波摄

  7点30分,从解放军总医院、空军军医大学抽组的专家医疗队队员开始义诊。因提前一周通知了义诊时间,当天有1500多名群众慕名而来。

  63岁的邓海燕排在队伍前面,“我凌晨4点就从村里出发了,就想请军医们帮忙看看我疼了20多年的关节炎。”

  结合邓海燕带来的CT检查报告,王晓明为她按摩膝盖。看着邓海燕紧皱的眉头渐渐松开,王晓明告诉邓海燕:“你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必须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

  义诊当天,军医们耐心解答群众的健康问题。结束诊疗,邓海燕从护士口中得知,刚为她看病的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主任王晓明,是治疗关节病的行家里手。

  “能见到空军军医大学的专家,这病再远也得来看。”拿到处方,66岁市民张英说,“韩英主任为我们做过很多事,大家都记在心里。这次,我们都想来看她一眼。”

  韩英是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她跟随医院医疗队多次来到延安。一来二去,当地许多群众渐渐都知道了“韩英”这个名字。 

  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军人任常录(左二)为空军军医大学专家医疗队讲述革命故事。李 航、康瀛月、胡永波摄

  奔赴远方,只为多看“你”一眼——听说自己熟悉的军医来了,许多群众从山里起大早来到义诊现场。

  “让老区人民记住名字,是人民军医最大的荣幸。”面对老区人民的淳朴和热情,年过半百的韩英,偶尔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轻声询问病情,留下联系方式……每一次出诊,韩英也从老区群众那期盼的眼神中,读到了信任和感激。那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她总想着能为老区群众多做些事。

  对老区人民来说,韩英让他们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更记住了一群人的名字。人民军医——从战争年代至今,老区人民一直记得这个名字。他们之间浓浓的鱼水情谊,穿越时空,绵延悠长。

  翻过一重山,还有一重山。

  “还有多久到?”汗水滴落白褂,军医们忍不住提问。

  那天,东部战区总医院抽组的专家医疗队来到连云港赣榆区。赣榆地处苏鲁交界,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

  城头镇兴河村河东自然村,医疗队员到91岁的葛则荣家看望。这位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老战士,身上还留有炮弹的弹片。

  “老人家,您平时吃饭口味重吗?”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彭永平为葛老听诊后,发现葛老血压较高,便关心起老人的饮食习惯。随后,彭永平为葛老写下一张医疗保健卡,详细记录葛老的用药情况,方便他今后就医。

  临行之际,村民们又一次聚集起来。乡亲们把几根刚从地里摘下的黄瓜塞到彭永平手中,黄瓜上的刺还有些扎手——手捧着这份“热情”,彭永平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走出村子,山间遍地绿色,乡亲们一直护送医疗队员,走出去好远。

  有一种感动——

  “被乡亲们需要的感觉,就像一条缆绳,让我们舍不得离开”

  门打开了,一张笑脸迎来一张笑脸。

  吴卫平没想到,这么晚了,李小龙还能赶来,两位老友交谈甚欢。

  吴卫平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小龙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两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延安,他们已经相识近30年了。

  20世纪90年代,李小龙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期间,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回到延安后,李小龙与解放军总医院的联系从未间断过。

  一次次沟通,吴卫平见证了李小龙“从医师到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一台台手术、一次次义诊、一场场调研,北京、延安的军医们和山区群众结下深厚友谊,也为老区医疗卫生事业振兴带来了希望和光亮。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卫平(左一)在延安义诊现场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李 航、康瀛月、胡永波摄

  “吴老师,每当和您聊起医院的学科发展、医疗状况,我们的话题总也说不完。”李小龙笑着说。

  吴卫平心中明白,人才和技术是医院发展的两大支撑点,也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对口帮扶工作的重点。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帮带,力争每年帮助地方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积极开展临床技术培训等教学,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领导告诉记者。

  帮扶地方医护人员、帮建县医院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不仅是看个病那么简单,多次参加对口帮扶工作的护士长游建平对此深有体会。

  游建平是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护士长,曾获第46届南丁格尔奖。过去的健康医疗帮带经历,让她认识了不少遵义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

  走进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游建平刚准备查房,就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霍大浪。

  几年前,霍大浪就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学习培训,与游建平结下友谊。听说医疗专家到医院进行学科帮带,霍大浪一早便守在科室门口迎接。

  来不及寒暄几句,两人一同查房。碰巧,查房的病人里也有游建平的“老朋友”。“不久前,一名曾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病人,需要再次住院复诊。他选择了我们医院,这就是一份信任。”霍大浪笑着说。

  手机振动,一条微信跃然屏幕。“齐医生,我们能够做起搏器手术了。”信息来自平山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小慧。

  看着信息,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心内科副主任齐书英笑了。

  导管、消毒鞋子、刀片、带线针……一件件医疗器械整齐放于手术台上。2018年初,平山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导管室内气氛紧张——该医院首例起搏器植入手术即将进行。

  担任手术示教的齐书英穿上铅衣,披上“薄荷绿”手术服,走进无影灯下的手术室。

  “当时医院没做过起搏器植入手术,68岁的患者若不及时手术,性命危在旦夕。”平山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小慧说,“手术很成功,病人有救了!齐主任不愧是‘白求恩的传人’。”

  4年时间,齐书英不知疲倦地帮带着一批批医生。

  “被乡亲们需要的感觉,就像一条缆绳,让我们舍不得离开。”齐书英这样说。

  有一种大爱——

  “穿越时空,穿越山海,红色是烙在军医信仰深处的印记”

  清晨,一面旗帜迎风招展。河北平山县观音堂乡,乡镇卫生院前人头攒动。

  73岁的王大娘,一瘸一拐来到“白求恩医疗队”义诊台前。朱旅云为她脱去鞋子,小心查看大娘的伤势。

  朱旅云了解到王大娘有近20年糖尿病史,前段时间一不小心踢伤右脚脚趾,小小伤口却久久不愈。子女常年外出务工,王大娘的病便一拖再拖……朱旅云为她仔细检查病情,叮嘱她尽快到医院治疗。

  朱旅云曾是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内分泌科主任,退休后作为返聘专家,如今依然工作在一线。

  在太行山老区,老八路、老党员、老模范较多,医疗队每次外出巡诊,都会想办法为他们提供各类医疗服务。

  “伟大的‘白求恩精神’,表现在对中国军人和人民都极端负责。”86岁的张长付仍记得儿时父辈时常提起的白求恩送药的事:“那时候,如果不是白求恩大夫,老百姓都不知道要遭多少罪。”

  80多年前,白求恩换上八路军军服,向聂荣臻元帅提出请求:把他“当一挺机关枪使”。接下来的烽火岁月里,这挺“机关枪”挺立在破庙中的手术台上,出现在山西省五台县的“模范医院”里。直到离世之际,白求恩还坚持看完最后一名病人才倒下。

  “解放军来了!军医们来了!”走进东北抗联老区,听到老区人民激动的呼声,北部战区总医院医疗队队员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90多年前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杨靖宇孤军奋战,打尽最后一枚子弹。

  “传承好东北抗联精神,对我们来说,就是把老区人民的健康举过头顶。”神经内科副主任李晓秋说。

  霓虹初上,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月光下,漫步在延安新区,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峰看到指示牌上的路名:遵义路。

  去过很多老区,以另一个革命老区命名的道路,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我想去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这些革命老区看一看。”赵峰的父亲也曾是一名军医,这也是他生前的最大愿望。那时候的赵峰还不懂父亲。此时,漫步在这条路上,他突然间明白许多。

  树高千尺不忘根。即便相隔千里万里,人民军医与老区人民的革命情谊不会改变。

  “穿越时空,穿越山海,红色是烙在军医信仰深处的印记。”赵峰说,“人民军医和老区人民本是一家人,我们来这里巡诊,也是在寻找自己的根。”

  抬头望去,夜空中的月光愈发洁白,把前方的路照得愈加漫长。赵峰希望在这条路上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他就能离父亲近一些。

  其实,这条寻找初心的路,人民军医一直都在跋涉。

  无论今天、明天,还是未来,他们都在寻找的路上、回归的路上。

    


作者:陈小菁 崔寒凝 周 娜 陈伟杰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邓芳华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