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刘近:锻造最锋利的特战“尖刀”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1-08-30 15:58:08

  开篇语: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今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全军部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他们把忠诚书写在三尺讲台、雪域高原、大洋深处、万米高空……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在建党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12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真切体会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深入了解全军官兵听党指挥、奋斗强军的昂扬风貌!学习先进事迹,感受榜样力量,向“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致敬!

  刘近,1985年出生在河南汝南的一个退伍军人家庭,2003年12月入伍,2005年6月入党,现任陆军第七十六集团军某特战旅营长。刘近牢记职责使命、矢志备战打赢,带头苦练特战本领、带领官兵深化实战实训,掌握格斗、伞降、狙击等特战技能,先后完成国际比赛、全军和陆军各类比武竞赛、中外联演联训等十余项重大演训任务,并取得优异成绩;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带兵人,积极探索创新训练模式,锻造最锋利的特战“尖刀”,帮带培养出专业骨干300余名。

荣誉见证:

  2017年,带队赴巴基斯坦参加“团队精神”国际竞赛,在31个竞赛课目中取得23个第一,为中国赢得金牌;

  2018年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被西部战区陆军表彰为“练兵备战十大先锋”;

  2021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入伍十七载,刘近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40多个熠熠生辉的奖牌证书,见证着这位特战精英的非凡军旅。

刘近进行山地滑降训练。图源:海峡之声

  刘近的父亲刘付全是一名退伍军人,刘近从小就在军人的气质与担当中耳濡目染着地长大。2003年12月,18岁的刘近从家乡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登上西去的军列参军入伍,他在父亲面前立下志愿,“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当最优秀的兵。”

  刘近是新兵营里公认的“拼命三郎”,午间休息,挎着枪跑400米障碍;晚上熄灯,提着哑铃出去跑步。他自己也承认:“这个是一点都不夸张,真的是‘拼了命’”。入伍3个月的新兵结业考核中,努力没有白费,刘近的结业成绩在400多名同期兵中位列第一,实弹射击考核中打出5发50环的满环。他收获了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个三等功奖章。

  凭借在新训淬炼中的优异表现,他被陆军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八连狙击班挑中,成为有史以来进入该班的第一名列兵。八连是该旅的英模连队,依靠其过硬的特战能力被称为“天狼突击队”。刚入连时,刘近在身体素质、训练考核成绩上与其他士官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他的成绩就排到了全班最前面。不明白的课目,他不厌其烦地向班长请教,做笔记总结经验;所有高、难、险课目都积极参加,一项课目谁最强他就挑战谁。在大家休息的时候,刘近还在拼命训练。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格斗、伞降、狙击、泅渡等特种兵所有训练技能。

  蜕掉千层皮,才能练就一身胆;经过千锤百炼,才能锻成尖刀利刃。刘近每一份荣誉都是用不要命的努力拼搏换来的。 “只有在训练场上敢于拼命,才能在战场上不辱使命。”他说:“哪怕把我练废、练死,我都要把自己练出来。”

  2005年,刘近为了参加原兰州军区“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比武竞赛,拼命训练摩托车特种驾驶课目。训练中,他在飞车的过程中重重摔下,当时右腿压在车轮下,被车拖行出十几米,腿被磨得白色的骨头都露出来了。担心教练员发现他受伤让他休息,刘近隐瞒伤情继续训练,每晚趁大家都休息了,才悄悄到厕所消毒上药。最终,他以1分48秒的成绩夺得该课目第一名,超越第二名1分钟多。

  2006年,部队在贺兰山组织野外山地训练。连队研究滑降课目提升实战中陡崖滑降速度,还是上等兵的刘近主动请缨,试验“大”姿势滑降。他从将近40米的悬崖跃出时,悬崖边的骆驼刺把绳子挂脱手了。他在身体直线下降,生死一线之际,将手插进身后8字环减速。尽管如此,头还是在落地的瞬间,狠狠磕向地面,虽然戴着头盔,仍摔得血肉模糊。十五年过去了,他眉骨处仍有一道疤痕清晰可见。刘近回忆道:“那是我离死神最近的一次。再晚0.1秒,我可能就没命了。”但他既不后悔,也不后怕,反而把这当成一次难得的训练,练的是危急关头怎么办。靠着这种“不要命”的狠劲,刘近在当年击败所有对手,成为下士中唯一一名“六级尖子兵”。

刘近跃出机舱跳伞。图源:中国军网 李灰懿摄

  2014年,刘近成为九连连长。部队高原联合实兵演习,要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进行整建制、多机群低空伞降并破袭“敌”指挥所,由九连奉命执行演习任务。

  搭载特战队员的直升机抵达伞降地域后,预定400米的伞降高度因高原气流突变,只能降至300米。高原空气稀薄,降落伞下降速度较之平原本来就快。此时伞降高度每减少一米,风险便会增大一分。但伞降高度越低,人员滞空时间越短,越能达到隐蔽突然的战术效果。当时全军无此伞降实例,无气象资料、无对空引导、无地面标识。跳,还是不跳?直升机舱中,刘近召集伞降骨干,紧张推演300米高度跳伞各个细节,尽管执行难度大、危险程度高,但这是可以达成的任务,他身先士卒,第一个跃出舱门。蓝天之下,雪线之上,朵朵伞花竞相绽放。2秒开伞、40秒左右落地,他带队准确伞降到指定区域,用时10分钟完成破袭任务。这一跳,跳出了全军高原条件下建制连低空伞降新纪录。

  “我能做到的,希望你们也能做到。”每逢训练,刘近总站在排头。武装10公里第一个跑,武装泅渡第一个游,攀登爬绳第一个上,高原跳伞第一个跳……在刘近的带动引领下,九连拿下全旅“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他任连长的3年里,九连连年获评先进单位。

  在战友们眼中,近乎全能的刘近是个硬汉,但他也有自己的软肋——一下海训练就晕眩。那年刘近已晋升为副营长。在集训期间,他既当队长又当队员。他下决心,先做最刻苦的那个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别人。当刘近得知自己被教练员分进平均水平较高、训练量稍低的A组后,主动申请去B组。每次训练,刘近都会比别人多在海里泡一会儿。晚上休息后,他就带着队员在屋里练。脸盆装满水练换气,借来橡皮舟在地上练操舟。第一次10公里长游考核,队员们压力很大,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只要我不放弃,大家都不准放弃!只要我能游完,大家就必须游完!”刘近说。接近终点时,队员李博星发现刘近的动作突然变形,他判断队长应该是腿抽筋了。但刘近并没有说话,坚持游到了终点。

  有战友这么评价刘近:如果真的身处战场,刘近就是那个能喊出“看我的,跟我上”的人。

刘近参加“团队精神”比武合影留念。图源:中国军网 李鹏飞摄

  2017年,中国陆军首次参加巴基斯坦国际“团队精神”比武竞赛。刘近带领7名队员与来自另外6个国家的14支精英分队同场较量。

  三天两夜的时间里,队员们人均负重45公斤,要向丛林渗透、武装泅渡、野外奔袭、呼叫炮火打击等31个课目发起挑战。规则十分严苛,场地临机确定,主办方发给每支队伍一个定位报警器,拉响就能获得帮助但同时也意味着退出。

  比赛到第二天夜里,队伍行进至一处断崖,刘近面临一次抉择。下断崖,还是走大路?断崖下是未经勘测的原始丛林充满危险,而断崖之外的道路,虽然平坦,却极易被“敌”察觉。

  “丛林渗透,保持无线电静默,隐蔽前进。”刘近果断下令。断崖下的丛林闷热潮湿、荆棘密布、野兽出没,更重要的是,原始森林中参天大树紧密相接,树冠将月光完全挡住,而赛事规定不能使用手电。这段路不过3公里长,最难行的路段也只有500多米,可走了近两个小时仍看不到尽头,绝望的氛围渐渐笼罩了整个队伍。眼见小队士气低落,刘近把所有队员聚拢在一起,一把拽掉身上的报警器导线,丢掉了“救命稻草”。他说:“站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就代表中国。中国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一起杀出一条血路,我们绝对不能给国家丢人!”

  逼到绝境的队员们拿出平时训练的狠劲,凝聚成一把刺破困境的“尖刀”,导航员居中引路,其余队员轮流顶在最前,用砍刀砍断枝条,用背囊压断荆棘一步一步推进。4个小时后,大家走出丛林率先抵达考核点,才发现两把砍刀已经卷刃,双臂上布满细密的伤痕。每名队员身上都被藤条划得血淋淋的,但身上装具一样都没少。主办方教练员透露,所有参赛队中,只有中国队和熟悉地形的巴基斯坦队走出了丛林。

  比赛结束时,考官喊出了“China,No.1!” 中国队最终凭借破釜沉舟的斗志,战胜所有对手,夺得金牌。当国歌声在异国赛场响起,刘近眼含热泪心潮澎拜,所有队员面向五星红旗庄严敬礼。

刘近组织特战队员进行泥潭摔擒训练。图源:新华社 记者张永进摄

  刘近身高一米八一,黑黑瘦瘦,笑起来牙齿很白,看起来非常亲切。但他却有个“魔鬼教头”的名号。只要是在训练场上,没人不说他狠。多年来,刘近在14个集训队里担任过教练员,参加过集训的战士回忆训练时是“我们怕什么,他就故意整什么。”

  “特种部队就是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惧怕什么,就越要克服什么。”在刘近看来,想要训练一名真正的特战尖兵,必须狠下心来。若非如此,看似是对战士们的“关爱”,真上了战场却是对他们生命的不负责任。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经历是在2012年,带队赴约旦参加两国反恐联训。当时约旦局势动荡,夜晚街道上的枪声乱作一团。约旦军队白天与中国军人联训,晚上紧急出动执行作战任务。某位前一天还在一起联训的约旦军人,第二天看不到了——因为他在晚上作战中牺牲了。自2010年从军事院校学习毕业,刘近就从埋头训练转向研究实战化训练方式。但仗究竟怎么打?兵到底怎么练?前所未有地接近战场带给刘近带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思考。

  2017年,刘近与战友从巴基斯坦国际比武竞赛载誉归来,他和参赛队员花了半个月时间整理总结,形成了万余字的总结报告,后来修订成训练教材,在全旅推广;同时,借鉴外国同行标准,刘近参与建立起该旅自己的“猎人学校”,开始组织特种兵“天狼集训”,模拟真实战场环境、设置极限练兵条件的“魔鬼周”由此展开。

  刘近训练以“心狠手辣、冷酷无情”著称,他将每次比武竞赛遇到的特情搬回训练场,设置的课目难度不断升级:10公里泥潭负重行军、在冰水里进行抗寒冷训练,穿越催泪瓦斯、野外生存吃蝎子蜥蜴……所有训练课目,教练员们都会亲自体验,以确保安全可行。冷酷无情的刘近会拖着爬不动的队员往前走,会将从冰水里钻出的队员按回水中,会在食物匮乏时突然收缴所有补给……抗寒冷、抗疲劳、抗焦虑、抗饥饿,只有当身体达到极限时,利用强大的意志突破极限,才可能在战场上战胜敌人,而战场远比训练场更残酷。刘近说:“每训练一个课目之前,我都会给大家讲,训练这个课目的目的是什么?在实战当中怎么运用?有可能在作战当中比现在的训练还要残酷上百倍上千倍。”

  参加过集训的战士说:“参加‘魔鬼周’最恨刘教官,完成‘魔鬼周’也最感激他。” 一场实战化的集训之后,真的让人脱胎换骨,感觉自己所有的苦、所有的难受都能扛过去。

刘近站在军史文化长廊前。图源:中国军网 陈浩摄

  巍峨耸峙的贺兰山下,驻守着一支闻名遐迩的特种部队——陆军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这支历经80余载烽火征程、由抗日名将彭雪枫亲手创建的英雄部队,如今又走出了一位身怀绝技、谋战胜战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特战营营长刘近。

  从军17年,刘近时刻以英雄为尺,向先辈对标,苦练打赢本领,誓做永不卷刃的“雪枫尖刀”,以“不要命”的拼搏精神,一次次把高不可攀的目标踩在脚下。刘近身上因训练留下26处伤疤,每一块伤疤都是他荣誉的见证。但最令他引以为傲的不是夺得多少奖牌,而是带领更多人,舍命追赶超越,不断抵近实战。刘近将自己经历的种种考验,浓缩为考验后来者的“魔鬼之路”,来锻造最锋利的特战“尖刀”,以实战化演训,让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从这里走向战场!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光明网-光明日报、海峡之声、中国青年报等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