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这就是中国优势 | 经济优势(三)港珠澳大桥 ——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2-06-21 15:42:09

图

  【导语】一百年前,山河破碎,国弱家贫。一百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中国经济为何能迎难而上实现一个又一个新跨越?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成为当今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梁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它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全长55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它的建成与通车,让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了,港珠澳由此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港珠澳大桥下的秋日美景(图 视觉中国)

港珠澳大桥下的秋日美景(图/视觉中国)

  港珠澳大桥由海中部分主体工程、两个口岸人工岛、三条连接线组成。两个口岸人工岛分别是珠澳口岸人工岛和香港口岸人工岛,三条连接线分别是珠海连接线、澳门连接线和香港连接线。

  其中,海中部分主体工程总长约29.6 km,包括22.9公里主体跨海桥梁,约6.7公里沉管海底隧道以及为实现桥梁和隧道转换而修建的东西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示意图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示意图

  从设计到建设,港珠澳大桥历时足足14年。它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可谓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 最长跨海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全长55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打破世界同类型桥梁“百年惯例”;

  · 最长钢结构桥梁:港珠澳大桥仅主梁钢用量就达到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者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 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海底隧道全长5664米,由33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预留30万吨级航道,沉管隧道最大埋深40多米,是世界第一次尝试沉管深埋,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做到了沉管隧道“滴水不漏”;

  · 最大沉管隧道: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管节组成,每个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80000吨,是迄今世界最大体量的沉管;

  · 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大桥珠海连接线的核心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是世界上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全长2741米,由海域人工岛明挖段、口岸暗挖段以及陆域明挖段三种不同结构的隧道连接而成;

  · 最精准“深海之吻”:数万吨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处无人对接,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被喻为“海底穿针”;

  · 最大橡胶隔震支座:自主研制出长1.77米,宽1.77米的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承载力约3000吨,堪为港珠澳大桥抵抗16台风、8级地震及30万吨巨轮撞击安装一枚“定海神针”;

  · 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一次性把直径为22米的120个巨型钢圆筒插入海底,在中间填土一次成岛,创造221天筑成两岛纪录,比传统抛石围堰工法施工效率提高近五倍,且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有人评价,它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由于大桥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面临诸多世界级技术挑战,包括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隧道管节沉放对接、大规模工厂化制造、海上埋置式承台施工、水下结构止水等。港珠澳大桥究竟是怎样建成的?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科技支撑呢?

  两岛一隧的提出

  早在大桥尚在设计阶段时,就面临既要保障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繁忙时候超过4000艘轮船的绝对畅通,同时还要保证所在海域附近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航班的正常起降的“硬门槛”。

  为了克服这两点,港珠澳大桥设计团队提出了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方案:建造东西两个人工岛,修建一段海底隧道,将隧道与大桥连接起来。

图为港珠澳大桥资料照片。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图为港珠澳大桥资料照片。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岛隧工程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唯一的深埋隧道。作为一个开创性的工程,施工条件极为复杂,极具挑战性,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在这种情况下,“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这一在世界范围内都属首创的新技术被正式提出。根据设计,120个巨型钢筒被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然后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

  海底沉管隧道

  快速成岛的同时,项目团队在珠海牛头岛建起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从2012年5月管节预制开工,到2017年3月,两条生产线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浇筑出33个巨型沉管和一个最终接头。

  每个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80000吨,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沉管,排水量超过一艘中型航母。

  这些沉管在牛头岛建造完成后,运至计划海域沉入海底,穿越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及砂层等不同特性的多种地层,进行精准对接安放,组成港珠澳大桥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并实现无一处漏水。

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视觉中国 图

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图/视觉中国

  “搭积木”拼装出大桥

  港珠澳大桥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先在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生产出来,等到伶仃洋风平浪静时再组装起来,首次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建设理念。

  伶仃洋上多台风,为了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施工期,建设团队在国内首次采用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技术,完成世界首次3100吨巨型钢索塔整体施工。

资料图:港珠澳大桥。中新社记者 麦尚旻 摄

资料图:港珠澳大桥。中新社记者 麦尚旻 摄


   5G赋能,迈向数字化指日可待   

  在大桥上通行,你随时可以来一场高清视频直播——2020年7月,港珠澳大桥5G通信网络建设完成,通过运营商的网络验收测试,网络平均速率达到1000M/S。

  5G网络全覆盖为大桥开展沉浸式观光游览、高清人脸识别等应用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同时,5G技术在港珠澳大桥上的应用,也将助力港珠澳大桥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大桥。

这是港珠澳大桥景色(2020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这是港珠澳大桥景色(2020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科研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数字化大桥数据标准及技术方法体系,构建智能化运维平台。

  “港珠澳大桥桥-岛-隧全生命周期业务协同互联数据标准体系”将大桥120年全寿命周期内所有运维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建立四大类33项信息数据统一的交换标准。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说,研究成果将提升港珠澳大桥的智能化运维水平,降低大桥全生命周期维养成本,延长大桥使用寿命。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人流、车流、物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粤港澳大湾区内要素流动得到极大便利,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旅客排队通关。港珠澳大桥边检站供图

旅客排队通关。港珠澳大桥边检站供图

  位于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的跨境电商作业场所,2020年7月正式开始运营,成为全国首个直通香港、澳门的跨境电商通关场站。出境物流货车从这里出发,3分钟内即可完成边检查验,30分钟抵达香港机场,1小时内可达香港葵涌码头,15分钟内可达澳门机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对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港珠澳大桥是第一个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运输基建项目,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港珠澳大桥的影响辐射范围将以粤港澳三地为中心,辐射至珠三角、内陆地区乃至世界。将助力带动产业合作和经济结构升级,推动粤港澳三地可持续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综合自中新网、央视网、人民网、海外网、广州日报、澎湃新闻、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四川日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等



责任编辑:徐亚旻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