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这句来自人民的肺腑之言从未改变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2-09-13 10:41:06

  自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以来,人民军队向险而行,奋不顾身展开救援行动,闯乱石、钻深林、攀绝壁、涉激流……他们在崇山峻岭间用行动证明,接过先辈的旗帜,这支队伍的初心从未改变。

  一根铁索,托起使命之重

  地震发生后,当地及周边部队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拼尽全力展开救援。

  自康定市至震中磨西镇,救援车队以最快速度驶过数不清的“回头弯”。万幸,道路没有彻底阻断,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二支队顺利抵达震中。作为最早抵达的救援力量之一,他们也受领了极为艰巨的救援任务——过河搜救并转移受灾群众。

  受地震影响,昔日碧绿的磨子河已是浊浪滚滚,河面已经没有任何桥梁可供渡河。官兵们沿岸勘察许久,最终发现了两根排水管和起固定作用的三根铁索。对岸的连接处是否出现松动,排水管是否能够承受足够的重量,这些都无法保证,但救援任务迫在眉睫。时间就是生命,现地指挥员刘刚当即下达命令:就地渡河。

  沾满油污的铁索异常滑溜,官兵们手攀一根铁索,脚踏较粗的排水管,缓慢而坚定地向对岸发起“冲锋”。最先过河的战士打了一桶水,随后的官兵们匆匆洗把手就继续出发。很快,桶里的水就变成黑色,但裤腿和战靴上的油污却怎么都洗不掉。后来,官兵们把这些油污视为“勋章”。  

  官兵手攀铁索就地渡河。王晶 摄

  由于安全绳数量有限,副大队长王栎帏过河时,已经没有什么防护手段。行至半程,铁索猛地一晃,他心里一颤,“当时脑海中霎时闪过的就是自己七岁的孩子,这么湍急的水流,要是掉下去,肯定就‘光荣’了。”可想到前方还有等待救援的乡亲们,任务必须要完成。他抛开一切杂念,“华山一条路”,随着一步步向前挪,步子也愈加坚定。

  村子里房屋损毁严重,搜救伤员、转移群众,官兵们奋战到深夜,腿都有些发软。转移当天的最后一批群众时,天上下起小雨,道路泥泞难行。此时,参加救援的官兵和消防人员已在磨子河边临时搭起一座木桥。在后方负责收尾工作的王栎帏看到一位六十多岁头部受伤的老奶奶有些掉队,没有多想就上前背起她过河。

  由于夜晚涨水,原来可供顺利通行的一段卵石路已被河水淹没。冰冷的河水浸透鞋子、裤腿,既要对抗湍急的水流,又要在起伏不定的河床上走稳,王栎帏感觉自己肩上更重了些。他知道,自己扛的,是乡亲对子弟兵的信任。王栎帏狠狠地在急流中扎了扎马步,为自己疲惫的身体打气,虽然深一脚浅一脚,但每一步都拼尽全力,最终在战友帮助下带老奶奶安全过河。上岸时,他全身湿透,已分不清河水、雨水和汗水。

  回到营区后,官兵们有的匆匆睡了3个小时,有的彻夜未眠赶制次日救援计划。天色未亮,他们再度出发投入新的救援。

  一条通路,刻满无畏足迹

  地震发生当晚,无数人彻夜难眠。

  咱地村大乌科三组,一个坐落于山岭间的小村子。地震发生后,该村断水断电,与外界失去联系。余震震落的山石不断砸进村子里,严重威胁村民的安全,特别是晚上,视线无法及远,夜幕下不时传来山石砸落地面的巨响……

  山路另一边,武警部队官兵和地方救援力量正在紧急抢通道路。行进途中,远远望去能看到对面山岭滑坡荡起的尘土,脚下的道路乱石嶙峋,不时还要避开道路边缘裂开的狰狞“伤痕”。记者每次在路上想要拍摄,总会被安全员示警,“不要停留,快速通过”。

  救援到达时,村民们恰好组织完毕准备转移。相遇时,许多老乡热泪盈眶,村民李霞说:“真的是那一刻眼泪就管不住了,就像是看到亲人。”听说乡亲们已经一天没吃饭,官兵们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食物送给受灾群众。回撤时,官兵们三人一组,或抬或背或扶,将当地的两百余名村民全部快速转移,途径危险地域时,官兵们都自觉把头盔让给老乡。在路边,记者与刚选晋下士的浦立荣擦肩而过,他满头是汗,一肩挎着两个背包,一手搀着一位老人,还不忘腾出手来替老人扇风降温。  

  官兵在转移受灾群众。王晶 摄

  疾风知劲草,当那一天来临,那些融入血脉基因的担当、刻在灵魂深处的使命,总会自然而然地显露。

  没有人生而无畏,只不过,总有些东西,重于生命。为了开辟出一条能够通往共和村的道路,救援队组织起4人突击队,在近乎垂直、高差达80米的山岭上徒手攀爬。探路的两个多小时变得无比漫长,中士陈煌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在攀爬途中遇到险情,但他却面不改色,“作为特战中队的侦察兼攀登教员,这个时候可不能退缩,要赶紧找到路进村了解情况!”  

  官兵在为受困群众运送物资。叶小龙 摄

  随着一条相对安全的路线被确立,位于山顶的共和村与外界的陆路联系打通了。第二天,陈煌和战友们一天向村子里运送了四趟物资,每人每趟运送的物资达50斤。面对记者的惊叹,陈煌十分平静,“平时中队牵引横越和攀登都训练得比较多,就是为了练有所用。”

  一缕炊烟,见证鱼水之情

  每天上午,燕子沟镇南门关村一组,总会早早飘起炊烟。

  灶台上煮的,是当地群众各家各户自制的腊肉。听说要给来救灾的子弟兵和志愿者们做饭,不需要动员,乡亲们纷纷清点起家里的“存货”。有人背来十几条腊肉,有人送来几十斤大米,还有一筐筐茄子、豆角、萝卜……全村老少自发地聚在一起,为参加救援的应急抢险队伍和志愿者们做出一锅锅热乎乎的“百家饭”。  

  当地乡亲在为受灾群众和救援队员准备热食。马嘉隆 摄

  这些天,穿村而过的公路上总能看到救灾的车队驶过,乡亲们也想为救灾、为家乡做些贡献。民兵安平是村里的党员,在组织大家避险自救的同时,听说有的部队官兵和志愿者常常因为忙于救灾而来不及吃饭,只能随便对付些方便食品,他和几位乡亲就发起了为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做热食的倡议,“一家凑一点,让官兵们吃口热乎饭。”

  厚爱如山,只因从未辜负。有一次,村民们“堵”住了一队刚完成向偏远乡村转运物资任务的官兵,一定要让这些持续奋战的救援一线的子弟兵吃口饭再走。“你们吃了再走,你们要吃了才有力气救援……”村民李霞还在队伍中发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正是他们昨天把自己从娘家大乌科乡救了出来。在带队干部的命令下,官兵们接过一碗饱含深情的“百家饭”,匆匆吃了两口再踏上救灾的“战场”。

  在各路救援队进村搜救、运送物资的路上,常有经过的百姓特意停下向子弟兵们致敬,也不乏有小朋友搬出一箱矿泉水等在路边,随时准备着把水塞进过往官兵的背囊。这份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情意深深刻在官兵心头,乡亲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是激励,更是鞭策,让这支队伍永葆初心,继续前行!  

  将受灾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域后,官兵在等车间隙就地休整,一名战士刚坐下就睡着了。马嘉隆 摄


作者:马嘉隆 王贵弘 张今智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邓芳华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