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河北唐山:发展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信息      2022-12-20 15:32:29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共青团中央推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28条,其中,唐山市“诗意栗乡生态之旅”入选。

  一直以来,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

  北部、中部、南部乡村旅游“错位发展”

  唐山市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南部是沿海,山、海、平原、湿地等地质类型多样,农、林、畜、渔等产业门类齐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加之毗邻京津,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和独特条件。

  2012年编制的《唐山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8年编制的《唐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2021年编制的《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了“一环三带多点”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一环”即唐山市中心区周边郊野环线;“三带”即北部燕山旅游带、中部平原旅游带、南部沿海旅游带;“多点”即合理布局多处乡村旅游点位),提出了“逐步实现大区域综合发展,形成乡村旅游线性产品;小区域集聚开发,建立乡村旅游综合体;以多彩乐园、长城人家、渔家风情为三大主题,发展乡村旅游系列产品;实现多点位特色打造,提升乡村旅游亮点”的整体思路。

  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落实规划体系,强力推出“三十百千工程”,具体如下:

  努力构建三大板块格局。北部依托山地特色、民俗文化和长城资源,形成山野型产品;中部地区依托环城休闲农业、民俗娱乐资源,建设环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游憩产品;南部滨海依托沿海风情、渔业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渔事体验产品。

  努力培育十大乡村旅游聚集区。重点引导迁西栗香湖、花乡果巷,遵化尚禾源、山里各庄,丰润西那母三村,丰南唐津运河休闲农业区、曹妃甸多玛乐园休闲渔业区,迁安长城绿道等10个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景区、餐饮住宿、休闲农业产业园等多种业态,聚合成型为片状聚集区。

  努力建设百家乡村旅游景区和示范点。积极打造捞渔尖、大钊故里、妈祖文化旅游区、山缘农场、沙石峪等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形成100个项目产品,让游客四季都能够享受不一样的风景、感受最难忘的乡愁。

  努力打造千家乡村旅游经营主题与住宿设施。指导鼓励旅游市场活跃的重点旅游景区、村镇范围内的农户,开办农家餐饮,开展住宿经营,扩大产品规模,不断提升品质,放大模式效应,打造1000家农家乡村酒店和民宿。

  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村、经营主体“百花争艳”

  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山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会同各县(市)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下,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深入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多种特色产品、发展模式,不断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前,全市已经成功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迁安、迁西、丰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遵化沙石峪、迁西渔夫水寨休闲农业观光园、迁安白羊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迁西喜峰口板栗大观园、乐亭丞起颐天园现代农业园),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曹妃甸十里海河豚小镇、迁安市大五里乡山叶口村、迁安市大崔庄镇白羊峪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9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2家,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89家,近1100家农家经营主体,其中较为成熟的农家乐350多户(含星级农家乡村酒店137家)。

  在市、县两级的鼓励、支持和积极推动下,本着宜游则游的原则,全市目前已有99个行政村涉及乡村旅游活动和经营,其中非遗类有4个,占比4%;红色资源类有3个,占比3%;文物类有10个,占比10.1%;休闲农业类有23个,占比23.2%;自然资源类有11个,占比11.1%;综合类有48个,占比48.4%。形成了农家餐饮型、乡村聚落型、现代农业型、产业聚集型、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回归自然型、历史文化型等8种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唐山市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公共文化线下服务、数字化服务“双向开花”

  唐山市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契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统筹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向农村倾斜,同步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活动。目前,唐山市15个市、县文化馆共有11个一级馆、4个二级馆,15个公共图书馆在第七次全国图书馆评估中初评结果全省领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3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000余个,已实现机构、设施全覆盖并基本达标,以点带面,评选出2021-2022年度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百强”示范点,在有旅游资源的乡村创新打造综合性文化旅游服务中心11个。

  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民间文化带头人,平均每村建有文艺队伍3支。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目前,全市共公布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32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1人。推动建设非遗工坊45个,鼓励剪纸、泥塑、皮影、纺织土布等项目传承人积极参与各级各类非遗购物节、非遗展览展演、文创大赛等活动,打响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品牌,开展研学体验活动,培育艺术乡村建设。乐亭县姜各庄镇(乐亭大鼓)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滦南县人民政府(评剧)等10个单位入选“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打造唐山公共文化旅游平台,积极与国家、省、县相关平台互联互通,迁入“智慧唐山”体系,构建了开放兼容、内容丰富的“一站式”文旅云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发布信息资讯共5573条,文旅品牌共72个,视频资源共1867个,平台总浏览量超726万次,总注册人数超过27万人次。

  各地积极搭建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利用门户网站、APP、微信微博、自营网站、自媒体平台等,及时发布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等信息,促进广泛区域的乡村旅游营销和交流。深化与第三方交易平台、电商的合作,加快对海鲜、板栗、玉菜、花生以及麻糖、粉条、豆片、栗蘑等乡村特色商品品牌的推广。

  “唐山周末”节庆活动、旅游商品、乡村产品鸣奏“交响乐章”

  突出乡村体验和乡土风情,以“唐山周末”品牌为统领,围绕“归趣田园”,塑造“长城人家”“滨海人家”“滦河人家”等精品民宿;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结合资源特色、民俗文化,举办曹妃甸河豚美食节、梨花节、栗花节、踏青节、渔乐节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发掘打树花、地秧歌、乐亭大鼓、皮影、评剧等地方非物质文化展演;发展手工作坊、乡村书屋、乡村剧场、文化广场等休闲场所;依托古村落、采摘园、栗林花海、“稻田画”等大地景观等打造观光休闲度假产品。

  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织开展了“玩儿转唐山——唐山最美”大型评选活动、乡村旅游“六大值得”评比,通过新闻媒体、微信等平台宣传评选出十大“淳美乡村旅游点”、十大“恬美农家乡村酒店”、十大“最美景区”,以及唐山值得买的十大农家土特产品、乡间特色小吃、观花胜地、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基地、采摘园等,有力的推动了乡村旅游品牌发展。

  在政府指导下,唐山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遵化市山里各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创立国有控股公司,投资 15 亿元合力建设山里各庄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民宿艺术街、稻梦庄园、夕阳谷露营地等等,开启了游人“唐山周末”半耕半读、有诗有酒的乡村生活。(文/李中宇)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