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长秋村:只要抗日武装在,我们就有办法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4-27 15:06:21

  浩气荡长秋

  ■何悦东

  嫩绿爬上柳梢,长秋村迎来春暖花开。阳光洒在村东那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城门上,门上镌刻的“怀阳”二字分外醒目。

  长秋村地处山东省青州市西南山区,扼守着通往鲁南的要道。抗日战争时期,长秋百姓奋起反抗日寇侵略,用血与火写就一段红色历史。

  1937年10月,担任中共益都县(今青州市)委宣传委员的冯毅之回到家乡长秋村,组建“农民自卫团”积极抗日。1938年春节,日寇对长秋村进行“扫荡”。“农民自卫团”发现敌人来袭后,立即隐蔽到村东山上。随后,他们抄小路绕到敌人前面,在一个山坡后进行伏击。虽然“农民自卫团”用的那些土造枪,有的没打响,有的打响了退不出弹壳,但突然响起的枪声,依然把平日耀武扬威的敌人吓得四散而逃。这是长秋村抗日民众第一次向鬼子开火,虽然谈不上战果多大,却有力鼓舞了乡亲们的抗日斗志。

  长秋村北有一片残垣断壁,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一座仅残存青石房基的房屋,被敌人烧毁于1940年10月。当时,敌人视坚持抗战的长秋村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对村子实施“三光”政策。抗战期间,长秋村曾被日寇放火烧过18次之多。到1942年,全村已无一间完好的房屋。

  然而,长秋村展现给世人的,不是山穷水尽的悲怆绝望,而是“只要抗日武装在,我们就有办法”的顽强不屈和更加团结的全力抗战。1939年11月,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诞生,驻地就在长秋村。据统计,这个当时仅有300余人的小村落,先后有119人参加八路军及我党地方武装,有39人牺牲在战场上,63人被敌人迫害致死。硝烟战火中,长秋村被誉为“烧不毁的抗日堡垒”。

  “村里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想为抗战出一份力,有了任务就高兴。”在一棵槐树下,村里几位老人向我们讲起“长秋人夜送军粮”的往事。1941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的一个营与日军交战后,伤亡很大,被迫转移到方山休整。敌人趁机加紧了控制封锁,让八路军给养困难,吃饭都成了问题。在此危急时刻,上级把为八路军运送给养的任务,交给了长秋村民。

  要想从长秋村到达方山八路军所在地,他们必须通过敌人数道封锁线,躲避日伪军岗哨,而且一路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充满艰险挑战。20多名长秋村青壮年受领任务后,每人扛着100多斤粮食,在夜幕中踏上征程。其中最险峻的那三四里路上,他们把粮食驮在背上,脱下布鞋,赤着脚行进,身体几乎与山体平行着爬行……炊尽粮绝的官兵接到这犹如天降的粮食时,激动不已,紧紧握住了这些几乎累瘫了的长秋村民的手……

  冯毅之是长秋抗战的播火者。他的老宅在长秋村一条巷子的深处,现已建成抗战纪念馆。高悬在大门上的牌匾题有“一门忠烈”几个大字,分外醒目。当年,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担任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长,冯毅之兄长冯登奎任当地的八路军修械所所长,弟弟冯登恺随军参加战斗。冯毅之的妹妹冯文秀和妻子孙玉兰都是共产党员。

  “我不信人死有鬼魂,形影总是缠绕着我的心,吃饭睡觉行军,老是响着死者的声音。”我走进英雄故园,读着冯毅之目睹亲人罹难后强忍悲愤写下的诗作,寻访“一门忠烈”背后的故事,思绪久久难平。

  1942年10月,日伪军又在淄河一带“扫荡”。冯旭臣带着孙玉兰、冯文秀及冯毅之的3个女儿,转移到长秋村附近的马鞍山上。当时山上还有八路军的一个班和28名伤病员,以及部分抗战家属。11月9日,日伪军“扫荡”完其他山区返回时,听说马鞍山上有八路军,还有兵工厂,便集结1000多人,架起大炮,向山上发起猛攻。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八路军伤病员和家属奋起抗敌,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杆枪阻击敌人。

  第一天战斗持续到傍晚,日伪军丢下一片尸体后暂时退去。第二天,战斗更加残酷。敌人从周边调运来大批部队和弹药,加强了攻山力量。一时间,山顶碎石四起,房屋墙壁倒塌。但大家誓死不做俘虏,子弹、手榴弹用光了就搬起石头砸。冯旭臣冒着炮火搬运石块,高喊着“宁死在炮火中,也不当俘虏”,不幸中弹牺牲。很快,成群的敌人涌上山顶。守山指战员、伤病员和家属毅然跳下悬崖。除了3人因树枝托挂幸免于难,其余全部壮烈牺牲。马鞍山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敌人以死亡100多人的代价,只夺得一座空山。

  此役,除了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其妹妹冯文秀也在身负重伤后,跳下悬崖牺牲;大女儿死于炸弹之下;冯毅之的妻子怀抱幼女、背负三女儿,冒死突围,不幸坠崖。6位亲人罹难,冯毅之的痛苦可想而知。他的诗作《家人》,可谓字字泣血。

  2015年8月,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冯旭臣烈士名列其中。

  我满怀敬畏登上马鞍山山顶,只见石碾、射击口、指挥所、殉难处等抗战遗迹犹存,悲壮惨烈的历史仿佛在眼前一一闪现。在长秋村东山坡的松林中,正对着马鞍山耸立着一座方尖石碑,那是为纪念牺牲的抗日烈士而建。在这充盈英雄浩气之地,我在石碑前久久伫立,默哀、缅怀。

  几十年过去,硝烟散尽,这片曾经山河破碎的土地如今重获新生。长秋人用勤劳智慧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长秋村,铭刻着一段难忘的红色历史,吟唱着民族挺立不屈、矢志复兴的壮歌。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