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一个香港人的草原之约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港澳新闻      2023-04-28 08:47:11

一个香港人的草原之约

资料图。图为赵式庆参加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协会成立大会。 赵式庆供图

中新网呼伦贝尔4月27日电 题:一个香港人的草原之约

中新网记者 张玮

4月末,“雪姑娘”仍会悄悄降临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一夜间,北疆小城会从繁华都市穿梭回冰雪王国。

见到赵式庆时,他正要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赶往额尔古纳市,为他新的歌舞剧创作进行田野调查。

采访赵式庆是一次偶遇。

就在记者准备“收官”在呼伦贝尔十余天的采访工作时,无意间听闻香港“船王”赵从衍之孙赵式庆也即将结束工作返回香港。一边遗憾没赶上“热乎”新闻,一边拜托朋友帮忙联系赵式庆,试图抓住专访他的最后机会。

次日一早,在睡梦中的记者接到朋友反馈:“赵式庆马上出发去额尔古纳,然后直接返程。”

要想完成这次采访,只能是在去额尔古纳的途中进行,看看时间,还有不到半个小时。记者和同事毫不犹豫应下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女孩子出门往往“程序”繁多,然而那天记者的速度却出奇快,同事也是脚下生风,穿梭在早高峰的车流中,生生上演了一波“速度与激情”,最终在赵式庆下榻的酒店门口完成“堵截”。

一米九的身高、俊秀的脸庞、随意舒适的衣着和低调谦逊的态度,这是赵式庆留给记者的初印象。由于时间紧迫,他同意记者与其同乘一车进行专访。

资料图。图为赵式庆在呼伦贝尔进行田野调查。 赵式庆供图

资料图。图为赵式庆在呼伦贝尔进行田野调查。 赵式庆供图

关于草原、森林、呼伦贝尔……赵式庆娓娓道来,追溯到20年前。在这段讲述中,他最常用的词是“回到这里”。

不知缘由从小喜欢内蒙古,终于在他留学回国后实现愿望。“2001年,我第一次来到内蒙古,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朋友说,去内蒙古一定要去呼伦贝尔看看。所以,我就来了,从此‘一发不可收’。”

20年间,赵式庆每年都要“回来”几次,“至少有半年在呼伦贝尔。”

与鄂伦春猎人一起生活,在鄂温克草原追寻历史,赶上过接生小马驹,也见证过驯鹿宝宝出生……迎着晨曦,赵式庆轻轻牵起记忆的长线。

与当地人长期相处的过程中,赵式庆越发喜欢上这里的民族文化,也激发他保护这份文化的热情。

20年前,赵式庆创立了香港鄂伦春基金会,13年前,他又成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脉基金会,尝试着开展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育性工作。

赵式庆说,基金会在每个阶段都做着不同的事,资助过远在大兴安岭深处的孩子们上学,也与国家民族博物馆共同合作开展复原鄂伦春族文物的项目。

令他自豪的是,通过修复鄂伦春族文物项目,让国家民族博物馆对如何将中国多元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征集、保留、延续,有了新的考虑。

于赵式庆而言,他做的所有文化保护工作都源于内蒙古。“如果我没有在这里实践过,就不会有后面所开展的工作。”

两个小时的路程,记者与赵式庆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聊到国际文化交流互融,除了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还时不时会说一些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词汇,字正腔圆。

“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保护就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难看出,赵式庆在身体力行。

这次“回来”时间仓促,但赵式庆有明确的目的:打造一台展现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歌舞剧。而赴额尔古纳考察是为给这部歌舞剧寻找合适的“舞台”。

“额尔古纳从地域上来说,是典型的草原和森林结合带;从文化来说,这里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边境地区。”与赵式庆的谈天说地中,记者深刻体会到外界对他的评价——“赵式庆比当地人还要了解呼伦贝尔”。

赵式庆透露,他还正在探索与高校合作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培养专业型人才,建立更加规范化的评定标准体系。

当日分别时,采访意犹未尽。第二日,赵式庆给记者发来信息说,经过一天的考察,他对非遗项目保护有了新的想法,并约定下一次相约草原。

文章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姚思寒
聚焦港澳
港澳时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