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两会声音 | 中国两会圆满落幕 国际社会都在热议的高频词有哪些?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4-03-12 10:41:03

【华夏经纬网综合报道】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一直是观察中国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三样”、“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全球都在关注的“热词”。这些关键词,不仅关乎14亿多中国人的福祉,也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


“新三样”

2024年1月14日,“BYD EXPLORER NO.1”(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抵达深圳港小漠国际物流港。1月15日,搭载5000多台新能源车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举行首航仪式,驶往欧洲的符利辛根港和不来梅哈芬港。新华社发

新时代以来,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去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凸显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转型、提质升级。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表示,中国在5G、6G通信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还在测试时速超过1000公里的“高速飞车”。中国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将科技发展作为新增长点,向质量更高、产品附加值更高的发展模式转型。”智利大学学者伦佐·布罗托认为,事实证明,中国在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相信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将惠及更多国家。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在报道日前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几乎所有展馆都有中国品牌的身影。”中国企业带来的透明笔记本、AI电脑和手机、智能汽车等“黑科技”产品及解决方案让世界再次看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背后,是中国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


“新质生产力”

这个春天,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各部门各地方各行业都积极行动起来,谋新策、出实招、善作为。数据显示,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从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

在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在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使发展更可持续、对环境更友好。“我期待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期待中国提出更多创新解决方案应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

对于先进科技赋能传统行业带来的好处,乌兹别克斯坦棉农多纳耶夫深有感触。多纳耶夫的棉田曾面临咸海生态危机威胁,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中国研发的太阳能喷灌机、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有效利用当地光照充足条件,棉花产量显著提升。多纳耶夫的棉田去年喜获丰收,他说:“感谢中国的现代科技帮我们提高棉花产量、增加收入,以后我会继续引入中国的先进技术!”

据介绍,唐山市高新区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为支撑、特种机器人为特色的机器人产业体系。(资料图) 赵亮 摄

在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看来,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的绿色和数字投资融资中心”。中国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等领域制造实力强劲,“我相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也会取得快速进展”。

韩国仁川大学教授李贤泰关注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任务中排名首位。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表明中国政府将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尖端产业技术的发展。

“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显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卡尔佩里斯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发展迅速。“中国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不仅将推动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发展。”

《日本经济新闻》关注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还提及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这些前沿领域都可以纳入到新质生产力的范畴。有专家认为,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绿色低碳经济”

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这不仅是代表委员聚焦的热点话题,也是不少外国友好人士的关注点之一。不少外国专家学者持续关注中国的绿色发展,他们纷纷表示,渴望通过中国两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如何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缅甸学者钦貌索认为,绿色发展为中国创造高技能就业机会提供了机遇。“《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致力于向低碳经济转型和拥抱技术创新的做法令人振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尤其值得一提。这些努力不仅符合全球气候目标,也为创造更多高技能就业机会提供了机遇。”

这是山东省寿光市营里镇恒远光伏项目(2024年1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该项目可以实现“光伏发电+新型储能+盐业制卤+水产养殖”等项目融合开发。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维罗妮卡关注到报告中关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容。她表示,这一发展理念不仅使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成功,大幅改善了中国的环境质量,也塑造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新动能。维罗妮卡认为,中国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技术,是解决交通问题、应对世界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因素。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表示,以人为本的发展之道深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显示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优先考虑的是可持续和平衡,而不仅仅是追求速度。

图为江西九江市彭泽县浪溪水库青山如黛、碧水如画,青山绿水间构成一幅秀美山水画卷。彭琴 摄 图片来源中新网

在黎巴嫩《消息报》记者利玛·哈尼看来,以科技创新、绿色环保为特征的生产力将极大促进中国的发展。她说:“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绿色环保以及相关的领域投入更多精力。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一直不断取得进步。我认为,由于中国政府对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很快我们就会看到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成绩。”


“高质量发展”

2月18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东深圳举办。手术机器人吸引参观者。陈楚红 摄 来源中新网

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传递出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

在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看来,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体现了政府的务实平衡。林斯说,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能够培育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繁荣的社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和受益。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认为,中国善于用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既是理性的经济,也是深刻的哲学”。他表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更多稳定性。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者,我非常看好中国高质量发展。”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每年都高度关注中国两会的议题和成果。他认为,中国正在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经济转型,依靠重点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繁荣的社会迈出重要步伐。”国际人权和社会发展协会拉丁美洲人权事务顾问戴维·洛佩斯说,“创新为这一转变打下坚实基础,使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在报道日前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几乎所有展馆都有中国品牌的身影。”中国企业带来的透明笔记本、AI电脑和手机、智能汽车等“黑科技”产品及解决方案让世界再次看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背后,是中国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所长陈刚注意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2024年中国全国两会期间的高频词。在他看来,“这两个概念都强调了‘质’。这提示人们,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向了一个新阶段,不应该用过去的眼光和标准衡量。”

韩国《中央日报》网站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中国现在的目标是要通过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高水平对外开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装载着冀中南地区货物的“唐山港集2”集装箱船从河北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始发,驶往日本,标志着黄骅港至日本集装箱外贸航线正式开航。(资料图) 冀海强 摄

南非—中国人民友好协会执行会长曹行知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将对南中经贸及人文合作交流产生更大更强的推动力。全非洲华人妇女联合总会会长赵建玲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措施,将会使中国和非洲在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更加广泛和紧密。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不仅促进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也对维护世界繁荣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指出,中国努力打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完善促进贸易、投资和创新的政策,为数字技术、绿色能源和金融服务等战略领域提供支持,“期待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各国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动能”。

多国人士表示,中国经济以自信务实的态度,夯实稳中求进的发展基础;以勇于进取的创新,积聚澎湃不息的发展力量;以合作开放的胸襟,谋划互利共赢的发展愿景。中国需要世界,世界同样需要中国。(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经济日报、环球资讯)


责任编辑:邱梦颖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