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代价太高?不只电价上涨 外媒揭台湾未来5大危机

华夏经纬网 > 台湾 > 社会万象      2025-05-21 12:23:03

华夏经纬网5月21日讯: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湾于17日关闭最后一座核反应堆,正式进入无核时代。据外媒报导,这项政策转折,背后涉及能源安全、经济成本、碳排放压力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考虑,近年更引发民间对核能角色的重新评估,台湾地区恐面临5大风险。

综合彭博社与其他外媒报导,台湾关闭核电厂所带来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为能源、经济、环境与地缘政治的多重压力。首先,随着核电除役,台湾必须以大量液化天然气(LNG)取代核能发电,每年将增加高达数百亿元的能源进口支出,加重台电财务负担,也可能导致民生与企业电价上涨。

其次,失去低碳的核能后,台湾84%的电力将仰赖化石燃料,碳排放势必升高,使2035年减碳38%的目标面临挑战。再者,原订再生能源达标进度落后,2024年底实际占比不到12%,替代核电的风光电仍力有未逮,稳定供电面临考验。

更严峻的是,台湾天然气高度依赖海运进口,储备仅约11天,一旦共军封锁或遇战争与灾害,电力供应将极度脆弱。面对这些危机,社会对核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支持声浪上升,台民意机构已开放核电延役空间,民间也正酝酿2025年台籍民众投票,反映出台湾能源政策正站在重新思考的十字路口。

事实上,台湾之所以走向非核家园,源于1980年代兰屿核废料争议,以及2011年福岛核灾引发的集体安全的焦虑,民进党当局于2016年胜选后,将废核理想转为政策,全面推动核电厂除役,当时是规划以风力与太阳能为替代方案,政府原本设定在2025年让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20%,但截至2024年,实际比重仍不到12%,因此已下修目标至15%。同时,半导体与AI产业快速发展,推升台湾整体用电需求,预估至2030年将增加13%。

为因应缺口,台电今年预计新增近5GW的天然气发电机组,约当五座核电厂的供电量。然而,这样的能源转型也付出高昂代价。彭博估算,每座核电厂除役,台湾每年将增加约150亿元(新台币,下同)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成本,总体能源支出到2030年可能每年增至600亿元。再加上台电为压低电价长期吸收成本,截至2023年底已累积亏损逾4,200亿元,使行政当局面临调涨电价压力。

核能的退出也使台湾的减碳目标更难达成。2024年核能发电占比仅剩5%,远低于2000年代初期的20%。在核电全数关闭后,台湾将有约84%的电力仰赖化石燃料供应。相较之下,核能虽会产生长期核废料,但几乎不排放温室气体。台积电预估今年将达碳排高峰,专家警告,全面废核将使碳排骤增,对环境承诺构成挑战。

近年民间对核电的观感也开始出现转变。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去年11月民调显示,有58%的受访者支持核电,仅23%反对。台北市区本月初甚至出现台电员工与民意代表共同发起的挺核示威,要求延役第三核电厂(马鞍山核电厂),批评民进党当局能源政策错误导致电价与风险双升。民意机构日前也通过“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修正案,开放核电厂续照或延役最长20年,但行政当局是否推动重启策略仍未明朗。

此外,台湾高度依赖海运液化天然气(LNG)填补能源缺口,面对台海地缘威胁,形成潜在战略漏洞。专家指出,台湾目前仅有约11天的天然气储备,一旦爆发冲突或遭遇封锁,电力供应将迅速告急。尽管核电在兰屿仍引发居民对健康风险的疑虑,但也有原本坚决反核的声音开始反思。

台湾的能源未来正在转向新的十字路口,在非核与高风险、高成本之间,行政当局政府与社会都必须重新思考最具可持续性的选择。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