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阳地雷战纪念馆
“满山遍野摆战场”
■王 鹏 姜淞伟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贾玉省
烽火档案
抗日战争期间,海阳民兵在艰苦条件下建立地雷加工厂,自己碾炸药、制造地雷,发明了夹子雷、连环雷等10余种地雷,以及子母雷、头发雷等30余种埋雷方法,先后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800余人。

“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前排右二)、于化虎(前排右一)向青年民兵传授布雷经验。受访者供图
“埋好地雷端起枪,满山遍野摆战场。坚决消灭侵略者,保卫祖国保家乡!”山东省海阳市自古为军事要地,也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地雷战的诞生地。1962年,电影《地雷战》风靡全国,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6月26日,记者踏访当年地雷战主战场,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遗憾的是,驱车前往的路上才得知,地雷战最后一位亲历者、99岁的老民兵孙纯秀已在几个月前去世。
时光难逆转,记忆永流传。在行村镇西小淮村,记者见到孙纯秀的四儿子孙永潮,他说:“父亲14岁就瞒着家人参加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为部队探听情报。”
1943年,因痛恨日寇在家乡的烧杀抢掠,17岁的孙纯秀毅然加入民兵组织。他因个头小不容易暴露,被分到破坏组,负责破坏敌人的公路、桥梁和电话线。“个子高的民兵剪开铁丝网,父亲就钻进去,把地雷埋到炮楼边并伪装好,经常把敌人炸得人仰马翻。”孙永潮说。
离开西小淮村,记者来到赵疃乡赵疃村。从信号山脚下拾级而上,地雷战纪念碑巍然耸立。站在山顶远眺,周围几个村落尽收眼底。
“这座山是我们村的制高点,也是当年赵疃民兵放哨发信号的地方。敌人从据点出来,站在山上就能看见。”赵疃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欣介绍。赵疃村正是电影《地雷战》中赵家庄的原型,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地雷战重要战场。
赵疃村内现存地雷战遗址4处,一颗颗硕大的仿制地雷静卧在路边,好像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当时,抗日根据地军工生产力量薄弱,赵疃村民兵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石雷,杀伤力不亚于铁雷。电影《地雷战》中赵家庄全民动员打造石雷的场面,就是当时赵疃村的真实写照。
“那时,村里民兵自己做炸药、造地雷,发明了许多地雷和埋雷战术:有连环雷,把几个地雷串连起来,一炸一大片,威力巨大;有水雷,把葫芦割开放进地雷,放在河道里……”赵文欣如数家珍。赵疃民兵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自行研制地雷,有力打击日本侵略者,赵疃村被山东军区授予“特等模范爆炸村”称号。
海阳地雷战声名远播,威震四方。为使地雷战在抗日战场发挥更大作用,海阳民兵服从上级命令,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奔赴莱阳、黄县、蓬莱、蓝村一带,多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培训民兵爆炸手,传授土地雷知识和战斗经验,足迹遍及胶东乃至山东全省。
纪念碑四周的翠松之间,赵守福等10余位民兵英雄长眠于此。
英雄造雷乡,雷乡出英雄。海阳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抗战期间,海阳涌现出9个抗日模范村和600余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其中,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被表彰为“全国民兵英雄”。《地雷战》电影中赵虎姓名的由来,就是取赵守福和于化虎二人一姓一名组成的。

于化虎的孙子于树良(前排中)向预定新兵讲述地雷战的故事。姜淞伟摄
在地雷战纪念馆,于化虎的孙子、海阳红色讲解员于树良讲道,爷爷“活雷化虎”的名号享誉胶东,曾创下单雷杀敌7人的纪录,发明出飞行爆炸雷、包袱雷等多种地雷。“小时候,我常听爷爷讲他的战斗经历,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怕死’。”于树良说。
记者看到,一群中学生从青岛赶来参观学习。馆长陈同英说:“每逢假日,纪念馆总会迎来许多学生,或三两结伴,或家长陪同,或老师带领。瞻仰纪念碑、聆听英雄故事,已经成为学生们来到这里的‘必修课’。”
作者:王 鹏 姜淞伟 贾玉省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