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税战谈台湾产业的调整策略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2025-07-15 10:14:12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关税谈判进入尾声,最终税率多少固然受到关注,但透过关税处理的仍为表面的现象,即使谈出一个可接受的结果,或比起竞争对手为低的税率,一是这几个月来的观察不难发现,美方政策随时可视情况再调整,二来发动此一作法背后的原因,是美国要改变不符合其利益的跨国经贸往来模式,因此以关税为突破口,掀起全球经贸秩序的重组,台湾产业对此变化的对策为何,值得深思。

从美国政府的观点来看问题,他对于长期经贸往来的对象,充满不信任感,认为之前的互动方式让美国吃了不少亏,具体表现在产业出现外移、失业率走升、贸易出现逆差等现象上。不论是否认同其观点,因彼此实力过于悬殊,对于美方发动的谈判,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只能被动的接招,尽可能的把影响降低。此一名为“对等关税谈判”的年度大戏,也拥有浓厚的政治谈判色彩。

精准的说,这次的关税谈判,其本质是重新安排双边经贸秩序的流程,如果愿意给付关税之外的其他筹码,也许能争取到相对为低的税率,在此具有掠夺色彩的谈判中,包括强调彼此间的产业互补性、愿意协助美国再工业化等诉求,即使言之有理,也难以理服人,重点是,“算总账”时能否令美方感到满意。

以台湾地区来说,包括大幅开放美国产品进口、扩大台积电等高科技厂赴美投资、增加购买石油天然气与军火,乃至金融面上,容许新台币有相当程度的升幅、节制调节外汇存底偏高的美债持有部位等,都是可能的谈判筹码,台当局只能安排好出手的顺序,避免陷入更不利的局面。

真正要好好思考的是,面对此一时代的大变化,台湾产业传统的发展模式,要如何调整到一个更适合位置上,从政策到企业的经营,都有相当大的努力空间。

首先是产业投资地点的调整,以台湾为主力基地的模式必须改变。企业投资决策的制定,主要根据成本精算与市场考虑,决定布局地点和规模,在不确定性提高的此刻更是如此。目前企业既有生产端供应链重洗牌的变化,又有开发美国以外市场的压力,加上对美贸易顺差全球第一的增幅,遭到对方紧盯不放,不利台制产品继续扩大市场,加上台岛资源有限,客观的说,应掌握的是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而非为打造台湾为大量产品的生产基地。

其次是偏重于生产事业的模式也要修正,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以科技业为主的企业表现精采,金融业长期以来,多扮演生产事业配角的角色,此模式的最大问题是,企业家运营过程累积的大量财富,其资产服务多由海外的专业金融机构协助,台湾金融业偏重在融资面的支持并赚取利差,欠缺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提供。

丰厚的金融资产何尝不是台湾既有的另一项经济实力,若能透过松绑管制与提供优惠,让金融业复制国际金融市场能提供的商品,对创造就业和提振经济,一样可以做出贡献,何况根据科技产业特色开发出的新金融商品,其特殊性还可发挥引资的效果。

最后是分散市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美国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也是台湾产品出口最重要的目的地,但经此震撼教育,实应加快寻找并开发其他的市场,避免市场过度集中受制于人,谈判过程还出现了股汇市的震荡,产业面的负面效应传递到了金融面。

要提醒的是,市场结构重新梳理的同时,决不要轻易的放弃任何一块市场。坦言之,过去一段时间反复提到的“民主供应链”说法,显得过于一厢情愿,台湾当局又岂能画地自限,笃信“一个地球两个世界”的经贸形态,并让自己只投入在其中的一方?

文章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