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扼控华北华中的战略枢纽
■许 斌 周 一
内黄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内的冀鲁豫军区成立浮雕。资料照片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主要位于平汉路以东、津浦路以西,德石路以南、陇海路以北,横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是连接陕甘宁与华中、华北、华东各地区的重要枢纽地带,也是我党率领敌后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由于地处三省交界地带,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党领导这里的人民群众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起,就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1927年5月,党领导豫东农民发动武装起义,先后攻克杞县、陈留等地,有力支援了北伐作战。1932年5月,中共濮阳中心县委率领数千盐民攻入濮阳县城,反抗盐巡的压榨,并捣毁盐巡局,维护了群众的利益。1935年春,冀鲁豫边区特委在濮阳、内黄、滑县一带组织了一支300余人的革命武装,开展“夺枪”“分粮”“吃大户”运动,打击了当地的土豪劣绅。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战略方针,八路军第129师、第115师先后挺进河北南部、河南东部和山东西部等地区,开辟了冀鲁豫、鲁西、湖西等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后来组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基础。
激战陆房,打出漂亮仗
第115师进入山东之后,立即开始建设根据地、打击日伪军的各种行动。其中,活跃在鲁西一带的第686团在当地武装积极配合下,先后破袭和拔除敌军设在宁阳、东平、汶上等地的多处据点,给敌造成一定杀伤。1939年5月初,为报复八路军、消灭初步建立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调集济南、泰安、滋阳、东阿等17个城镇的日伪军8000余人,兵分9路向我军袭来。
为保存有生力量,第115师在判明敌人企图之后,决定组织大部队突围,向西南方向的东平地区转移。5月11日拂晓,当先头部队行进至仪阳区一带时,与从肥城南下的日伪军遭遇。至傍晚时分,由于敌众我寡,第115师师部,第686团1营、2营及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共3000余人,被敌军重重包围在方圆不足10公里的陆房一带,形势十分危急。
第二天一早,日伪军凭借火力优势,向我军据守的几处要点展开全面进攻。我军官兵发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面凭险据守,一面沉着应战,利用地理优势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战至下午,敌军未能突破我军防线,我军官兵自开火以来也是水米未进、疲惫至极。关键时刻,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冲锋与敌展开近身肉搏。激战中,第686团2营7连指导员在头部负伤的情况下,接连刺死3名敌人,最后用尽全力抱住另外一名敌人滚下山崖,同归于尽。
夜间,敌军见进攻无果,在封锁下山的各处通道后宿营休息,企图次日再度进攻。此时,我军由电报获悉,南方的龙崮一带没有敌情。师首长立即下令兵分3路,向南突围。为隐蔽行动,部队在出发前,组织大家把不便携带的器材就地掩埋,还给容易发出声响的锅碗瓢盆裹上绳草,并派出多支小分队袭扰正在休息的敌军,分散其注意力。至12日拂晓,部队顺利跳出日伪军的包围圈。12日上午,尚蒙在鼓里的日伪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陆房附近,直到他们冲上我军阵地才发现这里早已没有八路军的踪迹。
此次战斗,八路军部队不仅突出重围,还在战斗中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消灭日伪军1300余人,其中包括日军大佐以下军官50余人。这一战果让根据地群众激动万分,他们称赞说这是从天上下来的“神八路”。
整合力量,数次改扩编
1939年2月16日,八路军第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等人,率领该旅直属工兵排、炮兵排及部分机关干部100余人来到鲁豫交界附近的直南地区。3月9日,按照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他们和旅属独立团、特务团及八路军游击第2支队合编为冀鲁豫支队,成为党在冀鲁豫边区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1940年4月30日,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344旅主力、独立游击支队、华北抗日民军第1旅到达冀鲁豫边区,与原有的冀鲁豫支队再次进行整编,仍使用八路军第2纵队的番号,由杨得志担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担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冀鲁豫军区,由黄克诚担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至此,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基本建成由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军事力量编制体制,第2纵队下辖第344旅、新编第2旅、新编第3旅和河北民军第1旅,军区下辖第1、第2、第3分区,各部队充分发挥作战优势,互相配合、互相补台,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壮大,使这一地区的日伪武装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从1941年上半年开始,敌军对这一地区进行疯狂的“梳篦”“扫荡”,新建多条重要公路和据点,几乎要将冀鲁豫军区、鲁西军区和湖西分区3块重要的根据地割裂,不断压缩我军的活动空间。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中共中央决定从7月7日起,将冀鲁豫军区和鲁西军区合二为一,建成新的冀鲁豫军区,所属部队全部纳入八路军第2纵队统一指挥,并将湖西分区划归山东军区。完成改编后,新的八路军第2纵队约15000人,新的冀鲁豫军区所辖第1至第7分区约7000人的地方武装,成为这一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强大力量。
与此同时,两地党委和行署也进行了合并,建立新的冀鲁豫区党委和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在完成各项合并工作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部队、军区、党委、行政日趋统一,使根据地从思想上、组织上、力量上做好应对敌军进攻、度过艰难时期的准备。这次合并整编,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决反顽,巩固根据地
1938年年底,国民党军石友三部作为国民党军抗日武装调至冀南和冀鲁边地区。第129师曾向其致电表示欢迎,并慰问了粮食、被装等物资。仅2个多月后,石友三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就完全暴露。他主动向日军示好,与其达成“互不侵犯”的“谅解”。1940年1月,石友三部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悍然发动进攻。八路军总部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果断命令第129师狠狠打击石友三部。
2月9日,第一次打击石友三的战役打响。八路军在根据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展开多路攻击,并趁其后撤时猛烈追击,一举消灭敌军6000余人。
然而,遭受打击的石友三不思悔改,招兵买马,企图再战。他还派人与日军人员秘密谈判,与其签订互不侵犯、互通情报、互相协助的“防共协定”,并主动与日军交换占领区,这实则是对国家领土主权的“变卖”。
为彻底消灭石友三,八路军一面致电国民党,列举石友三叛国投敌的种种罪证,要求其所属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对其讨伐,以正视听。另一方面,八路军迅速组织部队发起第二次打击石友三的战役。
鉴于敌军人数较多,八路军总部决定采取“政治攻势为主,军事为辅,双管齐下,长期斗争”的方针,展开全方位的讨伐作战。一方面,八路军主力从多个方向进逼敌军,压缩对手活动空间,并适时歼灭其前出、孤立的部分力量。另一方面,广泛发动当地群众,揭露石友三卖国投敌的反动行径,并有计划地释放俘虏、做好石友三部官兵家属的工作,瓦解敌军。仅3个月内,石友三部就有大量士兵逃亡。战至12月下旬,八路军消灭了大部敌军,攻克其占领的多座县城。第二次打击石友三的战役宣告结束。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因其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扼控华北、华中多条重要交通线,一直是该地区侵华日军的心腹大患。面对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党率领当地军民机智、勇敢地开展了各项行动,不仅消灭大量敌人、巩固了根据地,还建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这为以后组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乃至开展战略反攻,打下坚实基础。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