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抗战老兵曾美的抗日往事——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孙 义 庞 涛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刘小云
夏日,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内游人如织。玻璃立柜中,一套少将礼服格外引人注目。
“这套礼服是曾美将军的后人所捐赠。”据讲解员介绍,两年前,曾美的子女决定把曾美生前留下的物品及资料整理出来,捐赠给石家庄解放纪念馆。捐赠仪式上,曾美的长子曾江兴说:“父亲生前经常给我们兄妹讲抗战的故事,捐赠这些物品是父亲的心愿。”
笔者采访曾江兴时,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回忆起父亲临终的场景,几度忍不住哽咽:“父亲弥留之际时常呓语:我们的人都安全吗?乡亲们都撤退了吗?”
病床上,曾美的每一次发问都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直到听到肯定的回答,他紧皱的眉头才会稍稍舒展。
曾美,原名曾昭泰,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6岁参加红军。他参与过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百团大战时担任晋察冀军区第2分区19团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担任晋察冀军区独立一旅旅长,曾参与指挥解放石家庄战役……

中年时的曾美(左)和老年时的曾美(右)。(图片由黄建建提供)
谈起父亲经历过的峥嵘岁月,曾江兴难掩自豪:“父亲从参加革命那一刻起,不管生活多艰苦、环境多恶劣,都一心坚定跟着党走。在他给我们讲述的众多战斗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抗日敌后战场指挥的那场反冲锋战斗。”
1940年3月11日,五台县日伪军900余人进犯耿镇地区,军分区急令19团,于次日拂晓前赶赴王城截击敌军。19团一营刚登上王城后山,便与敌军发生遭遇战。曾美迅速登上制高点观察,发现敌军援兵正对一营迂回包抄,他果断指挥二营抢占左侧高地,成功阻滞迂回之敌。
恶战从清晨持续至黄昏。敌军凭借精良的装备轮番展开冲击,眼看弹药即将用尽,团长李和辉决定指挥部队加快战斗,此时不幸被敌机枪击中。看到老搭档负伤,曾美赶忙过来救护。躺在担架上的李和辉紧急命令曾美接替指挥。
再次登上制高点,曾美发现敌军遭到顽强阻击后,也开始混乱后撤。他迅速判断形势,当机立断组织部队发起反冲锋,最终以歼敌200余人的战绩大获全胜,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场战斗,让这支队伍一战成名。
“父亲每次讲述这场战斗时,总是瞪大双眼,连声音都充满力量。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我能从他的动作和表情中,感受到战斗的激烈。”曾江兴年少时,对于抗日战争伟大意义的认识并不深入,直到他自己也成为一名军人,才对战争之残酷有了直观感受,也对革命先辈的牺牲奋斗更加肃然起敬。
抗战期间,曾美多次受伤,最惊险时曾被敌人的重机枪击伤头部。后来,一次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时,医生发现他的头颅中残留着数枚弹片,曾美却已记不清是在哪场战斗中留下的——因为他经历过太多生与死的考验。
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同曾美一样,以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向全世界宣示着中华民族不可欺辱、不可战胜的信念。尽管很多先辈没有看见最后的胜利,但他们义无反顾的流血牺牲,永远值得被后人铭记。
“看看如今幸福的生活,再想想那些与我一起投身革命的战友,许多都在惨烈的战斗中英勇献身。我能幸运地存活下来已经是极大的福气,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曾美晚年时总这样说。尽管日子变好了,他依旧保持着勤俭朴素的习惯,家具破旧了也舍不得丢掉,还时常叮嘱子女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许搞特殊。
今时今日,战火硝烟虽已远去,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战争罪行却不容忘却。我们唯有努力奋斗,才能无愧于革命先辈以生命捍卫的和平安宁。
采访结束,曾江兴用父亲曾美的话勉励我们:“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者:孙 义 庞 涛 刘小云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