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出击改写抗战格局,百团大战英雄传奇永不褪色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7-24 08:37:26

多线出击 举国振奋

——八路军“百团大战”鼓舞胜利信心

■蒋 殊

1940年春天,世界上空的烽烟愈燃愈烈。

欧洲战场,德国步步进逼,直至占领整个西欧,并对英国本土展开大规模战略轰炸。这让日本征服中国继而称雄亚洲的野心愈发膨胀。中国境内,日军“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在华北迅速铺开。国民党及其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动摇妥协倾向。

为打破日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时局好转,八路军总部决定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作战。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和左权签发的《战役预备命令》,从位于山西省武乡县的砖壁村发出。

这份命令要求:直接参加正太铁路作战之总兵力,应不少于22个团,即聂区(指晋察冀军区,编者注)10个团、129师8个团、120师4到6个团、总部炮团大部及工兵一部。

一呼百应!参战兵力最终达到105个团,人数超过20万。当彭德怀听到这个结果时,高兴地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就叫“百团大战”好了!

攻克娘子关(油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藏)陈坚 作

破袭正太路,切断敌交通干线

1904年5月,从太原到正定(现石家庄市正定区)的正太铁路正式开工,3年半后竣工。这条总长243公里,有35个车站、23座隧道、1200多处大小桥梁的铁路线,成为山西的骄傲。人们欢呼着迎接第一列代表工业文明与速度的列车驶进三晋大地。

不过,当时的铁路经营权在法国人手里。1933年11月25日,在正太铁路接收委员会与3000名铁路职工的斗争下,正太铁路路权被南京国民政府收回。

但是,仅仅过了4年,正太铁路就被日军夺取。他们将其改名为石太铁路,用于军事运输与掠夺山西资源。同时,日军在沿线大小城镇、车站、桥梁以及隧道附近筑起坚固据点,配备了守卫部队与装甲巡逻火车。

倾注了山西人民40余年血汗的正太铁路,沦为日军严密封锁的“不可接近”区,隔绝了八路军总部与各根据地的联系,成了日军侵华的“工具”。

1940年8月20日晚,一颗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正太铁路沿线各路指战员迅速响应,向日军据点、车站、桥梁、碉堡发起攻击。

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20万军民携手作战,铁路全线很快瘫痪。

刘伯承、聂荣臻、贺龙的捷报相继传到彭德怀手里。彭德怀问:“正太铁路怎么样?”左权答:“没铁,也没路了!”

恐慌的日军,就此发出“对华北应有再认识”的感慨。

今年春天,我又一次走进山西阳泉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清晰记录着当年八路军冒雨破袭铁路的场景。馆内陈列的一截铁轨,也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往事。

捣毁井陉矿,掐中敌经济动脉

1940年8月23日,天微明时分,几名八路军战士一跃而上,将在娘子关城楼插了3年的“太阳旗”一把扯下,重新让红旗高高飘扬。

至此,万里长城第九关、扼晋冀两地交通之咽喉的娘子关,被八路军收回。

在紧邻娘子关的井陉煤矿,战斗也激烈打响。

井陉煤矿始建于1898年,是我国最早的合资煤矿。井陉煤矿老井是中国近代第一口大型机械化开采矿井,投产后以生产优质主焦煤蜚声海内外。

1937年10月,井陉煤矿被日军占领,并改名为“兴中公司井陉采炭所”,从此揭开日寇疯狂掠夺资源、血腥压榨中国煤矿工人的序幕。日军在煤矿周围挖深沟、建高墙、筑碉堡、架电网,将这里建成密不透风的“集中营”。

一批批矿工,被压榨而死。仅发生于1940年3月22日的一起瓦斯爆炸事故,就导致134人死亡、37人受伤、170人失踪。

接到《战役预备命令》后,基于井陉煤矿的重要性,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破坏井陉煤矿的任务,交给中央纵队,担任主攻任务的是赫赫有名的“老三团”。

这让早已组建起工人游击队、在1938年春天就进行过暴动的矿工们,激动万分。

1940年8月20日晚10点,随着总攻号令响起,八路军将士如天兵突降,让刚进入梦乡的日军惊慌失措。

砍电网,爆破,炸碉墙,攻打中心碉堡……至天亮,八路军毁坏大绞车两台、水滤大发动机3台、炼钢炉15个、风车5座、抽水机10台。守卫的日军被全歼。3000多名矿工投奔边区,加入八路军。日军事后统计,损失超1亿日元。

在距井陉煤矿20多里外的洪河漕指挥所,聂荣臻司令员面前出现两个用箩筐挑来的日本小孩。经查,姐姐叫加藤美穗子,四五岁;妹妹叫加藤琉美子,还在襁褓中。她们在井陉站工作的父母均已身亡。两位小姑娘,幸运地被八路军战士从烽火中救回。

聂荣臻亲自看望和关照她们,削了梨喂姐姐吃,还派警卫员到村里找哺乳期妇女喂养妹妹。八路军温暖的举动让日本小姑娘放下恐惧。但因战事频仍,物资匮乏,聂荣臻最终决定把两姐妹送往石家庄日本兵营。

跟着两姐妹离开的,还有聂荣臻亲笔书写的一封信。他在对日军侵华暴行进行强烈谴责后,又温情地写道,希望将两姐妹“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40年后,美穗子重返中国,专程向聂荣臻、向中国人民表示感谢。

这个感人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昭如日月。

激战关家垴,高扬我太行军威

“能不能把刚刚放在下面的那名战士移上来?”一位八路军战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向正在掩埋烈士的战友开口,“他是我弟弟!”

这是我当年创作《重回1937》这本书时,关家垴村村民给我讲述的关家垴战斗结束后的一幕。原来,兄弟二人一路从安徽来到山西,并肩战斗。关家垴战斗结束之后,哥哥辗转找到弟弟时,弟弟却已牺牲。

哥哥伸出手,努力将弟弟一张满是血污的脸擦干净,将弟弟一身已被鲜血浸透的衣服捋平整。他许下承诺:如果我有幸活到这场战争结束,一定再回到关家垴,把你带回家……

关家垴战斗,是百团大战进入第三阶段的一场壮烈之战。

1940年,秋风渐深的10月底,日军第36师团冈崎大队大摇大摆出来“扫荡”。但在根据地军民袭扰下,日寇很是受挫,不得不夺道武乡准备退回沁县。途中,他们窜入黄崖洞兵工厂,进行了轰炸、破坏。

彭德怀得报后,下令部队监视冈崎大队行动,并立即启程,从黎城赶回武乡。一路上,村落被敌人践踏的悲惨景象,咬噬着彭德怀的心。

当时,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和决死一纵队正有一部分部队,在关家垴附近集结休整。彭德怀很快发出歼敌命令。

战斗打响了。

八路军的前线指挥所周围耸立着几棵大树,树叶被惊得哗哗作响,连尘埃都沉浸在肃杀之气里。

日军乘夜摸上关家垴高地,凭借垴顶的窑洞顽抗,用火力封锁了仅有的一条通往高地的狭窄山路,又夺占了西南方向的柳树垴,以两处高地互为依托。不占地利的八路军,只能冒着敌机的投弹扫射和由垴顶倾泻的火力,不畏生死地向上冲锋。

关家垴愤怒地呐喊着、嘶吼着。在连续多次冲锋后,八路军终于攻破日军防线,将武器优良的冈崎大队歼灭过半。

但就在此时,坏消息传来:周围的大批日军已经出动前来增援。彭德怀长叹一声,下达命令:撤离。

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以劣势装备对敌人实行攻坚战、阵地战,与敌鏖战两昼夜,遭受很大伤亡。其中,第386旅第16团团长谢家庆牺牲,第772团1营3个连伤亡过半……

战后的关家垴,已是烈士的墓场、英雄的高地。

采访时,村民告诉我,抗战结束后,有两位烈士的遗骸被家人寻回,其中一位来自安徽。犹记得当时听到“安徽”二字时,我瞬间湿了眼眶。尽管已无法核实英雄的名字,可我宁愿相信,他就是此前采访时村民给我描述的,那两位安徽兄弟中的弟弟。如果是这样,他的哥哥就可能战斗到抗战结束;如果是这样,哥哥就可能兑现了当初对弟弟的承诺;如果是这样,他们的母亲就可能没有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两个儿子。

涉江渡海走天涯,甘将热血沃中华!关家垴战斗重创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展现了八路军的战斗血性与意志,更为日后的节节胜利积攒了经验与力量。

……

“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夜以继日,100个团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用文字对百团大战作了记录。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至1940年12月5日,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万5千余人,摧毁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缴获大量枪械火炮……

在日本法西斯侵略气焰极度嚣张、全国抗战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八路军以雷霆之势,沉重打击了日军“囚笼政策”,遏制了国民党内对日妥协倾向, 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85年过去,硝烟散尽,风骨长存。

学术支持:褚  银

版式设计:方  汉、杨  磊、贾国梁


作者:蒋 殊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