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鲁两地携手,帮助97岁一等功臣高金才圆梦——
抗战老兵回乡记
■蔡志凌 李 跃
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时,高金才俯身鞠躬。吴松林摄
高金才和老家亲人拍摄的“全家福”。赵 心摄
“大哥,可把你盼来了!”
仲夏时节,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一家酒店门前,97岁的抗战老兵高金才刚一下车,86岁的三弟高金宝便迎了上去,两位耄耋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多年团圆梦一朝成真,高金才眼眶湿润了。
1928年高金才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杨庙村(现为董官屯镇二联新村),8岁时被送往江苏省沛县外婆家寄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怀着对日本侵略者刻骨的仇恨,他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作为中原野战军一员,参加淮海战役等,荣立一等功。1950年,高金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转业至四川遂宁。
据高金才女儿高兰介绍,几十年前,高金才回过老家,但当时时间很短,没见到几个亲人。后来他年龄大了,家人担心长途奔波路上身体出问题,再没让他出过远门。
“要是有机会,真想再回老家看看。”高金才经常在家里念叨。
今年4月,遂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开展“办好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活动时了解到这份心愿。
“在老人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尽早帮他完成心愿。”遂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表示。
为了促成此次返乡之旅,遂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联系菏泽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沟通相关事宜,协调医院为高金才做体检,并安排一名医生全程保障。
出发那天,高金才紧紧攥着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以及数份荣誉证书。
第一次坐高铁,高金才脸上满是好奇。
“当年离开杨庙村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一走啊,就是几十年!”半生戎马,高金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至今右手臂还有淮海战役中被打穿留下的疤痕。
当列车驶入齐鲁大地,他下意识挺直脊背,喃喃地说:“终于要到了。”
“回来了!回来了!”
这天午后,一声呼喊打破巨野县董官屯镇二联新村的宁静。听到高金才回乡的消息,村民们热情相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年饥寒交迫中离家的孩童,如今再次回到故土,伫立村口,浑浊的双眼泛起泪光。
“认得这路,认得这树”“从成都到菏泽,才几个小时就到了”“遂宁建设得很好,到遂宁看看”……牵着大妹高玉玲的手,高金才走进亲人家中,谈变化,聊家常,逐一询问生活近况。
“村子虽然变了样,但家的感觉还在。”高金才说。
这次回乡,高金才与半岁的曾孙及亲人们拍下了一张“全家福”,四代同框的幸福笑脸被镜头定格。
“大伯的忠诚奉献精神,我们家族会代代传承。”侄子高贤元动情地说,“等他一百岁寿辰,我们全家要去遂宁为他庆祝!”
“我这次能回来,是福气。而许多战友却倒下了……他们该看看今天的中国啊!”小家的团圆,让高金才更加怀念牺牲的战友们。
回乡第二天,高金才在家人和两地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他神情肃穆,仔细观看展厅每一处陈列。
“1938年,日军侵占菏泽后疯狂杀害无辜平民”“1938年,日军占领徐州,造成大批平民逃难”……凝视着一幅幅沉重的历史画面,高金才仿佛再次置身于当年的灾难与战火之中。15岁那年,高金才毅然扛起枪,走上抗战救国的道路。多年以来,“保家卫国”四个字,已经深深烙进他的血液。重返这座记录着血与火历史的抗战纪念馆,那些融于血脉的誓言与记忆,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这里面有太多熟悉的人。”他喃喃说道。每看到熟悉的名字,他便会停下脚步鞠躬。一趟参观下来,高金才鞠躬33次。
“现在国家发展得很好,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你们放心吧!”寂静的展厅里,高金才的声音久久回荡。
纪念馆外,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远处的田野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片曾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高铁连通南北,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一座兼具红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蓬勃发展。
回遂宁前,他对家中晚辈反复叮嘱:“党给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年轻人要学本事,担责任,为国家多作贡献。”
返程的高铁上,望着车窗外铺展开来的田野,高金才说:“战友们,你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当年卧在战壕里梦到的景象啊……”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