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莱,原名理查德·施泰因,1920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一名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来到中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革命胜利后,他继续留在中国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是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被誉为“活着的白求恩”。
跨越:辗转万里寻八路,洋教员教学用中文
1938年,日军集中兵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根据地伤员激增,医务人员极为缺乏。正是在这一年,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名正在维也纳医科大学学习的19岁犹太青年,因秘密加入奥地利共产党,遭到德国军警的迫害追杀,被迫离开家乡。这名青年毅然决定乘坐驶往东方的邮轮,去寻找中国的反法西斯革命队伍。经过28天的海上颠簸,他来到了当时无须签证的中国上海,一边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寻找八路军的踪迹。3年后,他在天津结识了美国牧师胡本德,被其介绍给中共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刘仁,进而与八路军接上头。随后他几经辗转穿越层层封锁线,终于在1941年来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见到了根据地司令员聂荣臻。聂荣臻根据他的母语发音给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傅莱,并说:“你是追求自由找到八路军的,叫这个名字很好(‘傅莱’是德语‘自由’frei的谐音)。”从此,傅莱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开始了崭新的革命生涯。
为了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傅莱不仅远渡万里重洋,还要跨越语言的鸿沟。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他被安排在白求恩卫生学校从事医学教学工作。为了能长期在中国工作,他婉言谢绝了聂荣臻给他配翻译人员的提议,硬要自己努力克服语言困难,学习用中文教学。他备课的方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用德文写好讲稿;第二步:借助字典查出讲稿上的字词,按照字典上中文字体的样式抄下来,再在每个汉字上注上发音;第三步:请周围的中国朋友编成句子教他练习。用这种方法,每上一个小时的课他都要花八九个小时备课。他讲课时还常常因为发音蹩脚引得学员捧腹大笑,但学员们很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讲得活泼有趣、通俗易懂。经过一年多废寝忘食地勤学苦练,傅莱终于能熟练地用中文交流与授课,还高兴地说自己已经开始用中文做梦了。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