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宝塔山下的思想淬火——延安整风运动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7-31 10:13:47

    宝塔山下的思想淬火

    ——延安整风运动

    ■杜献洲

    太行西望,天地浩瀚,万壑交错,一座千年古城——延安雄踞于此。

    1937年1月13日,这座沉寂的山城,彩旗飘扬,沿街贴满了“欢迎抗日领袖”等标语。数千群众冒着严寒,热烈欢迎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进驻。

    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浴火重生之地。1941年5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习主席指出,党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实现了党的空前统一和团结。

    三年整风,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巍巍宝塔山,见证了刻骨铭心的思想淬炼,见证了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

    1921年7月,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启航,一路探索,百折不挠。

    从南湖到延安,十几年风雨兼程,有南昌城头的“首义”,有“星星之火”的创举,有突破重围的转折,也有损失惨重的“左”倾、右倾“偏向”。

    尤其是1933年,博古、李德来到中央苏区后,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发展到极点。广昌战役中,他们命令“无炮兵,步、机枪子弹很少”的红军,学“欧洲的城市保卫战”,同装备飞机、大炮的敌人打“堡垒战”,伤亡达5000多人。他们不了解红军的优势,照搬外军经验,直接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断送了中央苏区和大量中央红军。

    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但曾经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并未来得及从思想上清理,“它们还经常作怪,经常袭击我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党发展突飞猛进。到1942年初,党员从3万多增至80多万,党领导的军队(包括游击队)达57万。

    广大新党员虽然有高度的革命热情,但没有经过内战,没有参加过长征,对党的理论、党的纲领、党的历史等知之甚少。一些农村党员,脑子里还存有“绿林好汉”的思想;有的知识分子党员,内心里看不起劳动人民……

    面对老、新党员的思想实际,党中央着眼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大局,高瞻远瞩,筹划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思想上准备胜利”。

    恩格斯指出,“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对危害极大的主观主义作了犀利分析,并用一副对联画了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2年2月,毛泽东相继作《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报告》(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演讲。

    一篇篇耳目一新、启迪人心的演讲,“好像巨石击水,引起强烈反响”,也开启了全党整风运动。现场聆听的同志说,毛泽东讲话如“开水浇冰”,有“说不出的痛快”。

    整风运动的主题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作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的主要任务。党的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从思想来源说都是主观主义,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要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也是毛泽东亲笔给延安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嵌在大礼堂山墙上。1947年,国民党军进犯延安时,中央党校遭到破坏,老乡悄悄地把这四个字的刻石藏起来,直到1948年后,这四个字才重新恢复原样。这四个大字,穿越时空,魅力无穷,至今仍光芒四射。

    翻山越岭,轻装疾行,勇闯封锁线。为接受党性淬炼,数千名党员干部,从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国统区和敌占区出发,奔赴延安。有的跋涉半年以上,有的牺牲在途中……

    整风运动的主要对象是党的高、中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毛泽东说,“犯思想病最顽固的”是高级干部中的人,“只要把他们教育好了,下级的干部就进步快了”。

    “脱胎换骨”——这是回忆延安整风文章中的高频词。整风中,党员干部认真学习22个整风文件,对照文件精神,集体讨论,严格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改造思想,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尤其是被批评的时候,“总有些不舒服和难过”。有的同志十三四岁就参加红军,认为自己是“自来红”,对整风有些不理解。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杨植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开始听到改造二字很感刺耳,我自己就觉得搞了许多年革命,坐过牢、打过游击,到头来怎么还得改造……但是拿无产阶级思想、党的要求一对照,又觉得很应该改造……每一个真想革命的同志都应该欢迎思想改造,特别欢迎别人帮助自己思想改造。”

    杨植霖曾任八路军绥蒙游击大队政委,在大青山开展抗日游击战,有时连续几个月马不卸鞍、抱枪而眠。学习讨论中,有位同志批评他有“单纯军事观点”。他一时接受不了:“我一心一意为党搞军队,怎么有单纯军事观点?”那位同志又说:“你只闹了那几杆枪,为什么不发展党?不发动群众……”

    “我当时几乎哭出来了,好几天闷闷不乐。后来通过学习,越来越觉得人家说到我的病根儿上,觉得这是同志之间诚心诚意地帮助,一生也感激不尽”。

    抛头颅、洒热血,鏖战强敌,还要改造思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这么崇高的精神追求,所以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1944年4月,在第129师和晋冀鲁豫区干部座谈会上,刘伯承作《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现状的报告》,既肯定了成绩,也毫不避讳地指出自己的缺点。他指出,在百团大战前后,由于对“从内战转到抗日游击战之舵掌握不紧,过分强调正规军,犯了编并与放任地方武装的错误”,一度影响了根据地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无论战功多么显赫,都把自己看成普通党员,勇于揭短亮丑,为全党全军立起了严于律己的表率。

    1944年1月,在华中领导抗日的陈毅,给毛泽东写信,汇报自己的收获:“这几年整风,弄清路线原则之分歧后,作大度的自我批评……只有自己批评……才是于党于己有益的办法”。

    毛泽东收信后,“越看越高兴”,便回信鼓励:“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又随时准备修正错误,没有什么行不通的。每一个根据地及他处,只要有几十个领导干部,打通了这个关节,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整个党在政治上现在是日益成熟了,看各地电报就可以明了。”

    “整个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这是整个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境界的升华。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延安的干部教育好了,学习好了,现在可以对付黑暗,将来可以迎接光明……创造新世界”。这是毛泽东在酝酿发动延安整风运动时的期望,历史也证明了这个预测。

    ——延安整风,从中央到各地均成立高级学习组,集中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延安整风,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深入人心,并变成克敌制胜的巨大力量,很多人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当成一生的座右铭;

    ——延安整风,使广大党员的党性得到淬炼,“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成为坚定的信念;

    ……

    曾任新四军第7师师长的张鼎丞回忆,那年,当自己“回到华中前线时,看到分别六年之久的新四军部队,如同全国党所领导的军队一样,经过整风运动,无论在军事和政治素质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某些干部在工作中的军阀主义残余和教条主义倾向,得到了比较彻底的克服,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经过了认真学习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了各种不良现象,大大激发了全体指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都以崭新的姿态,准备迎接大反攻的到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延安后,人们扭起秧歌,欢呼雀跃,把衣服和帽子抛向天空。

    破碎山河终修复,胜利欢歌动古今。抗战胜利,洗雪了近代中国百年之耻,并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1947年9月,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暨党团联席会议上说,现在共产党力量增强,“大半是由于他这个整风运动而发展的”;整风使中共养成了“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办事方法”,并“运用于组织、宣传、训练与作战”,这是共产党训练“最大的成功”。他公开提出,研究延安整风以改造国民党。

    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摧枯拉朽,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最终无法改造腐朽的国民党。

    30多年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那次整风,打败日本侵略者,打败蒋介石,是不可能的。”

    静静的窑洞、竖排的著作、泛黄的笔记……在诉说着一个思想升华的年代。“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是老前辈们的真挚情感。

    几十年后,许多老革命写下回忆文章,以《世界观改造的起点》《延安整风对我一生的影响》《在革命熔炉里锻炼成长》等为题,表达了对这段历史的难忘回忆。

    延安整风运动过去80多年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情系延安,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春去秋来,时序更新。放眼全球,乱云飞渡。捍卫和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人民军队任重道远、挑战重重。

    优良作风塑造英雄部队。新征程上,全军部队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以铁规铁纪锻造胜战“铁军”。

    学术支持:褚 银

    版式设计:方 汉、杨 磊、贾国梁


作者:杜献洲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