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矢志复兴图强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8-05 14:51:00

  铭记抗战历史 矢志复兴图强

  ■军事科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在中华大地上那些艰苦卓绝的斗争、英勇无畏的牺牲,以及以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却依然撼人心魄。当今中国,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光明。抚今追昔,从苦难到辉煌,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血写的历史永远不能忘却,只有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把历史进步作为从历史灾难中获得的补偿。

  一

  1840年以来,“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他们逼迫旧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列强肆无忌惮地侵犯中国主权,割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财富,屠杀中国人民,通过对中国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致使近代中国耻辱连着耻辱、灾难连着灾难。

  在长达百年的近代历史中,尤以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最重,损失最大,苦难最深,成为近代中国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悍然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日本的野蛮侵略,给中国造成空前的民族危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国人民陷入了非常悲惨的境地。

  近代中国为争取独立和解放进行了努力抗争,但均遭失败。历史发展的态势很明显,要彻底驱逐侵略中国的外国势力,真正使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必须在中国进行一次巨大的社会革命,必须打破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枷锁,必须从灵魂深处唤起全民族觉醒,必须顺应历史大潮赶上现代化的脚步。而这一切,都在孕育着一个伟大转折,呼唤着一支伟大领导力量——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的政党。历史风云际会,正是在这种时局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党以思想引领力强根基,以群众组织力壮筋骨,以社会号召力聚共识,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武装力量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合乎历史规律和逻辑的必然。可以说,近代中国走出黑暗,有其深刻历史动因,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回望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神州大地山河喋血。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同穷凶极恶的日寇顽强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洗百年屈辱,成为民族复兴的转折,将永远载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史册,载入人类和平的史册,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历经磨砺而成熟,为实现民族复兴锻造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历史往往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党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改近代以后中国社会长期“一盘散沙”的局面,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坚强核心;面对分裂和倒退的逆流,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始终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面对战场上的敌人,中国共产党人从不投降,以大无畏的牺牲唤醒民众,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抗日战争唤起了全体国人的大觉醒,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了磅礴伟力。抗战爆发后,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千千万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义无反顾投身到抗日的滚滚洪流。在前线、在沦陷区、在大后方,全体军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死不当亡国奴,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用血肉筑起了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新长城。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出现了“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的生动局面。海内外华夏儿女团结御外,谱写出一曲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抗战的壮歌。毛泽东同志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抗日战争期间,社会动员如此广泛,民族团结如此紧密,群众积极性如此高涨,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抗日战争锤炼了一支英雄人民军队,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战略支撑。九一八事变后,我们党最早组织游击队开展东北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既参加正面防御作战,同时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整个抗战期间,党领导抗日军民与敌殊死搏斗,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先后在华北、华中及华南等地建立19个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00余万平方公里;主力部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抗战胜利后,这支人民军队在党领导下一举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是这支军队与朝鲜人民一道痛击侵略者,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同样离不开英雄的人民军队。

  抗日战争孕育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国魂不死,国乃可立。面对凶残的日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正是这种伟大抗战精神,重铸和淬炼了中华儿女的血气精魂,舍生取义、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充盈天地,决不被任何敌人吓倒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贯长虹,不达胜利决不罢休的信念意志坚定如山。正是精神之力在危急时刻“突然奋张起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虽踏过长城,却无法踏过中国人民血战到底的“精神长城”。

  三

  历史是一面镜子。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从抗战历史中充分汲取智慧和力量,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未来不断前进。

  勿忘历史,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新征程上,奋进复兴伟业道阻且长,治理好这个世界上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尤其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抓实新的伟大工程,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突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筑牢长期执政的组织体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使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纯洁、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勇于自我革命历来是我们党的优势,要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坚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和提高自己,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勿忘历史,必须坚定推进人类和平正义事业。人类历史虽有曲折,但大势是不断前进的,这是因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80年来,世界无大战,但局部战争和冲突从未间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天下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导致世界动荡和威胁和平的主要危险。我们应正视今天依然存在和发展着的战争危险,坚决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处理国际争端,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二战殷鉴不远,针对一些否认侵略历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必须高度警惕、严厉谴责,坚定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定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勿忘历史,必须加紧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强军是强国的“标配”,没有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民族复兴就没有坚实依托。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我们党着眼民族复兴对强军事业提出的目标。当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面对强国复兴的时代呼唤,加快把我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形势更加紧迫。贯彻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加强军队党的建设,持续深化政治整训,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能战方能止战。要落实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紧盯战争之变和强敌对手,全面深化练兵备战,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保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以一流的军事理论、一流的组织形态、一流的军事人员、一流的武器装备,一流的战斗力,引领世界一流军队建设。

  勿忘历史,必须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大特别是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决策举措,这是党中央对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的战略部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将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交流交融。解放思想无止境,改革开放无止境。要以更大政治勇气推进思想解放、守正创新,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努力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执笔:陈翔、王鹏辉、周俊杰)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