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坚定斗志强
■张 龙

图为陈列于赵尚志纪念馆内的木炮(复制品)。
辽宁省朝阳市赵尚志纪念馆中陈列的一门木炮,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抗战岁月中,那是1934年5月,赵尚志联合义勇军队伍攻打哈东重镇宾州。当时,宾州城防坚固,赵尚志率领的攻城部队没有重武器,只能用一门木制大炮提供火力支援。随着赵尚志一声令下,城墙被木炮轰开一个缺口,将士们冒着硝烟从缺口冲入城内,一举歼灭敌人。此次战斗,赵尚志“木炮打宾州,声威震敌胆”,一时传为佳话。
抗日战争时期,赵尚志所在的东北抗日联军既面临日寇重兵“讨伐”,又遭受严酷环境考验,历史学家曾评价东北抗联:“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翻看抗联将士回忆录,“50多天没有吃粮食”“百日未见油星、盐巴”等叙述随处可见。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赵尚志不畏艰险、不惧强敌,率领部队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顽强斗争,连续作战百余次,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他在《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中写道:“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词句如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赵尚志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斗志昂扬,源自理想信念的坚定。由于家境窘迫,他早年从私塾辍学后,当过佣人、学徒、信差,对底层人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剥削压迫有着切身感受。1925年,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17岁的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后来,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因反抗蒋介石“黄埔军校学生不准跨党”规定,他毅然退学。赵尚志还曾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直到牺牲仍未恢复。但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委屈,他都坚持真理、爱党护党,信念不变、志向不移,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质。赵尚志对党的矢志不渝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崇高理想信念支撑,就有了“主心骨”“定盘星”,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就能迸发出顽强斗志和强大勇气。
1942年2月,赵尚志在一次战斗行动中,被叛徒放冷枪打伤,继而被捕。赵尚志誓死不降,并痛斥审讯他的伪满警察:“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赵尚志所言无一句关乎己身,牺牲时年仅34岁。赵尚志牺牲后,凶残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送到长春请功,把他的躯体扔进冰冷的松花江中。直到2004年6月,赵尚志的头颅才被挖掘发现,历经半个多世纪,英雄终于魂归故里。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赵尚志等革命先辈大义凛然,不怕牺牲,是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把民族大义和信仰信念看得比生命还重。
赵尚志不仅具有过人的胆量和气魄,还具备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他作战风格独特、战法运用灵活,经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1937年3月,赵尚志率领200余人在“冰趟子”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利用周边地形设下埋伏,一举击毙击伤日伪军300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在他的领导下,抗联将士在汤原、木兰等10余个县开辟了游击根据地,当时敌人惊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赵尚志以他的智勇双全告诉我们,战斗精神是胆量、胆识、胆略的有机结合,革命军人既要锤炼向死而生的血性胆魄,也要讲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制胜强敌。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如今,在赵尚志为之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土地上,有众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学校、公园,他的出生地被命名为尚志乡尚志村,他战斗过的地方更名为尚志市。这既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对后人的引领。今天,我军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曾经的木炮、土炮早已被先进武器装备替代,但英勇无畏的品格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再先进的武器,也需要人来操作,需要顽强战斗意志。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逢敌敢亮剑、遇难勇攻坚,越是艰险越向前,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牺牲一切,做到“钢多气盈骨更硬”,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作者:张 龙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