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火种
■姚天宝
白山黑水间,时光如水漫过青石苔痕,却永远冲刷不去那道深嵌在岁月褶皱里的血色印记。85年前,吉林省靖宇县这片土地曾浸透一位英雄的鲜血——杨靖宇,一个让侵略者心生敬畏的民族英雄。
“当前,关内战争阴云正在向全国蔓延,全国的英雄志士正在等待出征的命令,这正是我东北各武装抗日志士及各路部队奋起的好时机。”一段浸着信仰与热血的文字,静静记录在一份信件档案里。
今年2月,这份档案由吉林省档案馆首次公布。这是七七事变后,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的杨靖宇致第1路军3师的一封信件。这封信曾被日伪军警劫掠,并译为日文存档。
“各有志者要从速整装部队!”“游击队各抗日武装!要从速联合起来!”笔锋如刀,每个字都在泛黄纸页上铮铮作响。彼时,日军的铁蹄已在卢沟桥踏碎山河,关东军主力如黑云压境般扑向东北大地。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仍能触摸到将军滚烫的军事智慧——他要让抗联的星火在松花江畔燃成燎原之势,用游击战术织就天罗地网,将数十万关东军牢牢钉死在白山黑水间。
今年是杨靖宇同志诞辰120周年。1905年,他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马尚德。22年后,当这个农家子弟高举起义旗帜时,英雄的轮廓已在烽火中渐显。五度身陷囹圄,牢狱之灾没有消磨他的斗志,革命的热情反而愈烧愈旺——在抚顺矿井的巷道里,他摸索着工人运动的脉搏;在哈尔滨的俄式建筑间,他编织起地下交通网的经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的脚步踏入白山黑水,剑锋直指日本侵略者的心脏。
长白山脉见证过冰雪里的奇迹。当杨靖宇将17支散落的抗日武装拧成一股绳,在联合军总指挥部的旗帜下集结时,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里绽放出最炽热的火焰。抗联官兵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踏出的脚印,如同刻在大地上的诗行。这里有冰凌垂挂的营地,有桦树皮写就的机密文件,更有雪地伏击时骤然迸发的枪声。军装的棉絮在寒风中飘散,却飘不散杨靖宇“火种永存”的信念:“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1939年的秋冬,长白山的雪比往年落得更早。英雄的生命就在这个凛冬里一点点冻结。面对日军疯狂的“铁壁合围”,杨靖宇将部队化作漫天星斗,自己却如明月般吸引着敌人的追剿。他率领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部和警卫旅转战濛江的轨迹,在军事地图上绘就一条悲壮的曲线。身边60名战友一个个倒下,这位钢铁铸就的将军仍在用最后的子弹谱写生命绝唱。三道崴子的雪原上,他最后的足迹深深浅浅,像刻在东北大地上的悲怆音符。
1940年正月十六的暮色里,寒星初现。日军派来劝降的叛徒永远不会明白,眼前这位形容枯槁的汉子,为何在生命的尽头仍能迸发出惊雷般的怒吼:“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
当5批讨伐队的枪口喷出火舌,杨靖宇倒下的身躯震得长白山脉微微颤动。残暴的侵略者剖开他的胃,却在草根、树皮、棉絮前集体失语——他们终于懂得,这片土地上生长着比钢铁更坚硬的灵魂。
今天的靖宇县街头,“杨靖宇”3个字早已成为永恒的坐标。靖宇小学的童声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还在回荡,英雄的故事悄悄种进每个孩子的心田。靖宇干部学院的情景课堂里,抗联官兵的草鞋与日军的钢盔在展柜里对峙,述说着“钢少气多”的制胜密码。杨靖宇烈士陵园矗立着巍峨的雕像,英雄目光如炬,仿佛仍在深情凝视着他用生命守护的这片热土。不远处的三道崴子,曾经浸透鲜血的土地早已换了人间。每到五月,漫山金达莱如期绽放,像无数先烈绽开的笑颜。
暮色沉下来时,我站在档案馆的玻璃展柜前,1937年的信件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我忽然懂得,这封穿越88载光阴的书信,不仅是战略部署的实录,更是一封寄给未来的家书。英雄当年牵挂的“东北收复”“全家团圆”,如今已是寻常巷陌里的万家灯火。而这,或许就是对英灵最深沉的告慰。
白山黑水记得,那个正月十六的黄昏,最后一声枪响震落了多少树挂冰凌;浑江春水记得,将军殉国时溅落的鲜血,如何染红岸边的达子香。杨靖宇身上最后的棉絮,早已化作白山黑水间永不凋零的蒲公英,把忠诚与信仰的种子,撒向祖国每一寸热土。当新时代的朝阳跃出地平线,我们看见,那簇穿越时空的火种,仍在华夏大地上熊熊燃烧。
作者:姚天宝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