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洒在“赛汉塔拉”的深情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医疗帮扶苏尼特右旗纪实
■中国军网记者 魏薇 通讯员 赵双林 王傲 申静思
从北京出发,往西北方向走 580多公里,就踏进了苏尼特右旗的地界。旗政府所在的镇子,蒙语叫“赛汉塔拉”,意思是“美丽的草原”。
在这片美丽的草原深处,看病却曾经是件让人发愁的事。好医生少,好设备缺,去趟大医院动辄几百公里路程。对牧区群众来说,好的医疗服务金贵得像草原上稀缺的水源。
不过这几年,苏尼特右旗有了新变化。旗人民医院里添了新“家当”,还有一批批穿着迷彩服的军医,背着药箱,带着仪器,走进牧民的蒙古包和定居点,让“看名医”这事儿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
是“输血”,更是“造血”
“我们第四医学中心有的,苏尼特右旗人民医院也要有。”骨科医学部主任唐佩福院士的这句话,是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医疗帮扶苏尼特右旗的真实写照——
四年间,电动手术床、血液透析机、核磁共振仪等新设备陆续在苏尼特右旗人民医院安了家;今年又帮助升级了医院信息化系统,打造军民融合就诊新模式。
“以前拍个片子要跑几百公里,现在家门口的机器就能查得明明白白。”看着就诊患者清晰的核磁检测结果,苏尼特右旗人民医院院长南丁朝鲁感慨道。
光有设备还不够,关键得有人会用、能用得好。第四医学中心驻点医疗队定下目标,每年帮旗人民医院攻破一项技术空白、强化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骨干队伍。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宋科冉刚到苏尼特右旗,便与旗人民医院的5位医生结成“帮扶对子”。
“宋医生从检查到治疗手把手带,现在我们处理起常见颈腰椎病更有底气了。”旗人民医院医生罗艳成说起专家带教,全是收获。在第四医学中心帮带下,旗人民医院临床、护理、影像等科室陆续开展了50多项新业务。
“帮扶不仅是帮着看病,更是帮他们强基础、建体系,是一项长期的‘造血’工程。”该中心领导多次牵头组织帮扶,16批56名军医接力深入一线,开展136场覆盖急救、影像等内容的业务培训,进行231次现场教学指导,接收并培养医院骨干医生28名,累计惠及当地医务人员3823人次。
围绕“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能止步于医疗技术”的理念,第四医学中心还将帮扶重心投向医院“内功”建设。病区设置怎么优化?护理流程怎么规范?科室人员怎么合理调配?这些管理上原先存在的短板,都得到了“精准把脉”和专业指导。
逐步转变的管理理念、日趋完善的岗位制度、持续优化的服务流程,让这家边疆医院“筋骨”强健起来,成功通过二甲复审。医院运转更顺畅了,诊疗效率更高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大病不出旗、小病不出镇”的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四年耕耘,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旗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护人员知识丰富了,技术提升了,经验更足了,整个医院“精气神”都不一样了。优质医疗资源真正在草原“沉”了下去,在“赛汉塔拉”深深扎根,持续生长。
为边疆人民守护生命健康——
是真情,更是真功
“真站起来了!感谢北京来的军医!”75岁的都大娘撑着助行器,颤巍巍地迈出了术后第一步。守在一旁的儿子激动不已,紧紧握住主治医生赵燕鹏的手。
几天前,老人在家摔伤,确诊右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康复的可能性很小,但对高龄体弱的都大娘来说,麻醉和手术同样充满挑战。
“没问题,我们上!”第四医学中心驻点帮扶专家制定周密治疗方案,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费翔确保麻醉安全,输血科主任欧阳锡林把控输血环节,运动医学科副主任赵燕鹏主刀微创手术。40分钟,3个小切口,缝合5针,出血量不到50毫升。
都大娘恢复行走,苏尼特右旗首例高龄骨折微创手术成功完成。“精准麻醉+科学输血+微创技术+快速康复”这套硬核技术,正在造福草原上更多的高龄患者。
暖心的事,还有很多。
“王大夫,患者胸痛厉害,怀疑心梗!”正在朱日和镇巡诊的健康医学科主任王秋霜,抓起听诊器就往旗人民医院赶。
急诊室里,心电监护仪嘀嗒作响,王秋霜快速检查心电图和血液报告,俯下身用听诊器评估心律,一边安排静脉输液稳定病情,一边安抚呼吸又急又浅的病人:“ 别紧张,咱们一步步查。”结合超声检查结果,最终排除了心梗可能。家属攥着她的手直冒汗:“要是您回去了,我们再犯病可咋办?”
这样的担忧,王秋霜太熟悉了。面对当地高发的心血管疾病,巡诊时常有牧民围着她问:“王主任,我这心脏手术,能去北京找你做不?”
如今,一条解决“心病”的绿色通道建了起来,第四医学中心专门为旗里需要手术的患者协调安排床位,预约办理入院,并提供术后康复指导。
“再不用像以前那样,生病了两眼一抹黑,心里踏实多了。”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顺利康复的萨仁图雅高兴地说道。
温暖的改变,还在延续。
“你这是典型的缺铁症状,能治好!”输血科主任欧阳锡林的话,让四处求医无果的马娜有了盼头。作为帮扶重点项目,欧阳锡林在苏尼特右旗筛查出126名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并为他们免费提供静脉铁剂治疗。仅三个月疗程,马娜的血红蛋白指数上升到正常水平,长期疲惫、头晕症状消失,苍白的脸颊透出红润,一年后顺利生下健康宝宝。
“以前走路都没劲,现在能放牧带娃两不误。”欧阳锡林返京后仍通过微信与患者持续联系,提醒他们定期检查,跟踪复查数据,欣慰地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一天天变好。
让边疆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是第四医学中心帮扶专家始终坚守的初心。四年来,他们深入牧区,足迹遍布苏尼特右旗及其周边13个苏木乡镇,在缺医少药的嘎查建立7个巡诊点,点对点培训122名村医,积极宣传党的政策,面对面了解群众困难,把医疗服务送到“家门口”,也把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
一声“人民军医”,一生人民军医。“为边疆地区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军民团结一家亲,才能共同筑牢边疆安全稳定屏障。”该中心领导在帮扶工作总结复盘时这样说道。
把服务战斗力融入帮扶工作——
是保障,更是制胜
车内是一张张焦急的脸,窗外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原。
“伤情严重,需要火速支援。”第四医学中心专家医疗队在苏尼特右旗巡诊途中,接到附近驻训某部的紧急求援电话。
“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战友生命!”中心党委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就地抽组一支骨科、急救、麻醉、普外专家组,迅速备齐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备用血液疾驰支援。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专家组沉着应对,在当地医院的密切配合下,快速精准完成伤情评估,果断实施紧急气管插管等高效抢救,稳定伤员生命体征。
科学研判后,第一时间启动伤员转运,在急诊科主任刘红升、麻醉科副主任王晓燕、烧伤科三病区护士长祝红娟等5名专家全程护送下,星夜兼程近7小时安全抵达第四医学中心,经过近6小时多学科联合施救,重伤员逐渐恢复意识,病情基本稳定。
牵头组织抢救的创伤骨科副主任张巍已记不清参与过多少次这样的紧急救治。近年来,第四医学中心聚焦战创伤救治关键技术和难点集智攻关、持续创新,打造全链路战创伤救治体系,不断提升卫勤保障核心能力。
“全链路战创伤救治体系,在此次紧急救治中得到了实战化检验。”面对突发伤情,军地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准确快速施救、转运伤员。高效的救治能力,来自保障链路的畅通。第四医学中心领导介绍,“选派医疗专家驻点帮扶苏尼特右旗人民医院,既是做好边疆地区医疗帮扶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履行为兵服务使命的客观要求。”
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官兵在健康方面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医院建设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今年5月,在第四医学中心重点帮扶下,一个崭新的“军人诊区”在苏尼特右旗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方便官兵就医的同时还能使用军人保障卡结算。
针对边疆驻训点位分散、医疗资源有限、官兵就医难等问题,第四医学中心组织院士领衔的专家医疗队,深入周边驻训部队巡诊送诊,为官兵现场诊疗救治,提升基层军医战场急救、训练伤防治等技能。官兵在哪里,保障就覆盖到哪里。
“在祖国的边防线,更能体现一名军医的价值。”消化内科主任陈超,长期坚守帮扶点。在驻点的日子里,他和医疗队战友走遍了周边边防哨所,行程近千公里。
在前不久的一次巡诊中,普外科主任姚胜再次主动请缨前往最远的点位。为哨所战友逐一检查完毕后,这名年近60岁的军医,对着湛蓝天空下的界碑敬了一个军礼。“我要抓紧时间为战友们多服务。”背上医药箱,他们又奔向下一个边防哨所。
一身军装是底色,一袭白衣是铠甲。“一切为了战斗力”“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不论多远,白衣战士追随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