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达莱花开
■杨 硕
安顺花和战友们曾使用过的缝纫机,现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作者供图
我生在黑龙江。那片白山黑水的凛冽与苍茫,在我记忆里留下深深的痕。两年前,我离开故乡,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一名讲解员。每当我给游客讲述东北抗联的历史,总有一种故乡的风雪扑面而来之感。这时,我都会想起那位曾在长白山一带踏雪跋涉的女英雄——安顺花。
安顺花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独立师4团缝纫队队长。战火燃遍东北大地,她和战友们穿梭于密林雪原。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她们总能千方百计筹措到布匹棉花,为前线战士赶制军装。
去年冬天,我专程去了吉林省博物院,看见了那台安顺花曾经使用过的手摇脚踏两用缝纫机。机身早已锈迹斑斑,岁月在金属表面刻下霜花般的纹路。那一刻,在我耳畔响起缝纫机转动的声响。“哒哒……哒哒……”儿时,我的母亲曾一边踏动着缝纫机缝补衣服,一边给我讲关于安顺花的那段悲伤往事。
烽火连天的岁月,安顺花和战友们的每一次转移,都如同在生死边缘跋涉。一次,面对日军的“扫荡”,她们抬着缝纫机躲在芦苇荡,身体在一尺深的冰水里冻得直发抖。就在这时,她怀中正发着高烧的孩子从昏迷中哼唧了一声。她心里猛地一紧,因为孩子一旦发出哭声,整个队伍都会被暴露。
安顺花用颤抖的手拿起一块布堵住孩子的嘴。心如刀绞的她,早已泪流满面。对她来说,静待敌人离去的那几分钟,如同过了一个世纪。日军的脚步声终于远去,但一切都太迟了——疾病与窒息夺走了幼小的生命。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这样的绝望她经历了4次:4个孩子接连离她而去,有的被活活饿死在逃难路上,有的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下……
每当我走进博物馆,看到东北抗联密林生存与战斗的仿制景观,目光就不由自主地停留在官兵的棉衣上。那些棉衣不知浸透了多少母亲的泪和血。
1937年3月26日,日伪军“讨伐队”突袭安顺花所在的密营。安顺花第一时间指挥队员将粮食、布匹、缝纫工具等埋进积雪,随后向山顶撤退。眼看敌人逼近,她突然转向,朝着另一个山坡跑去。她想用引开敌人的方式,保护战友和物资。可没跑多远,她因双腿被子弹穿透,昏迷被俘。
敌人对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审讯,抓扯头发、撕烂上衣,甚至砍去了那双布满老茧、为无数官兵缝制棉衣的双手,但终究没有让她屈服。最后,敌人把削尖的木楔子钉入她的身体,一根、两根、三根……直至她没了气息。
那年3月,长白山一带的冰雪尚未完全融化,安顺花没有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
如今,长白山脚下,每年春天金达莱花都会如期盛开。一簇簇、一片片,像燃烧的火焰。博物馆内也常有来自那里的人寻找英雄的足迹。前不久,一位老者听着我给他讲述安顺花的故事,沉默良久后轻声说:“我们那儿的人,都记得她。”
在安顺花牺牲45年后,那台缝纫机被林业工人挖地时发现,带着风雪的印记和血染的记忆回到了人间。陈旧的机身已无法转动,可人们依旧记得它的主人曾用针线缝补希望的节奏。“哒哒……哒哒……”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