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军备建设动作频频
■刘磊娜

巴西研发的KC-390运输机被立陶宛列入采购计划。
据外媒报道,近期北约东翼军备动态趋于活跃,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频繁推出军备建设举措,叠加域外势力深度介入,或将进一步加剧地区安全风险。
立陶宛是其中军备升级动作最大的。该国近期宣布,将在东部边境区域投入11亿欧元(约合12.8亿美元)修建防御带,旨在实现与邻国的“物理隔离”。该防御带纵深超48千米,总长约950千米,相关规划已进入实施阶段。
从设计方案看,防御带采用3层布局,且全线配备智能监控系统。第一层为“反坦克防御壕沟”,紧邻边境围栏修筑堤坝和多排混凝土金字塔障碍物(俗称“龙齿”),同时布设雷区,宽度约5千米;第二层和第三层为“步兵防御阵线”,分别距边境15千米、50千米,包含可遥控引爆的炸药、步兵作战堑壕等设施。
目前,立陶宛国防部已在防御带区域启动“工程公园”项目,密集布设铁丝网、混凝土路障、“捷克刺猬”和“龙齿”等障碍物。此外,军方还征用多片连接边境与城镇道路的林地,计划在“战争初始阶段”通过砍伐林木迟滞对手装甲车辆推进速度。
除边境工程外,立陶宛军备采购同步推进。立陶宛国防部通过官方渠道宣布,将从巴西航空工业公司采购3架KC-390运输机,双方已进入合同签署阶段,预计2030年前完成交付。KC-390运输机具备简易跑道起降能力,飞行速度、航程和载重指标均符合北约作战标准。有外媒评价称,立陶宛此次军购将提升武装部队的机动部署、后勤保障及危机响应能力。同时,立陶宛成为KC-390运输机在北约的新用户后,将进一步强化与北约成员国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爱沙尼亚近期军备建设同样动作频频。该国已完成新一批法国产“凯撒”自行火炮的接装部署,编配至陆军第1师第3炮兵营。此前,该师第1、第2炮兵营已列装24门韩国制造的K9EST自行火炮。
与此同时,爱沙尼亚政府发布《2026至2029年国防发展4年规划》,提出投入100亿欧元强化炮兵等关键火力部队建设。规划显示,未来4年爱沙尼亚还将组建2个“凯撒”自行火炮营、1个“海马斯”火箭炮机动打击营和2个K9EST自行火炮营。爱沙尼亚国防部长佩夫库尔表示,依托从美国、法国及韩国采购的火力打击平台,该国将构建能够遏制“装甲洪流”的“钢铁火墙”。
拉脱维亚则成为北约联合军演的重要场地,北约多国频繁在此进行“战争预演”。8月下旬,美国与盟友在拉脱维亚举行联合空中作战演习,高峰阶段,2架美国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在瑞典、匈牙利战斗机护航下,飞越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自由纪念碑上空。同期,北约发布“东部侧翼威慑线”计划,明确提出向拉脱维亚境内部署至少1支多国作战部队,以强化区域军事存在。
从防务开支看,波罗的海三国均设定高额目标:爱沙尼亚计划到2029年将防务开支GDP占比提升至5.42%,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则分别设定5.5%和5%的目标,届时三国都将跻身北约成员国中防务开支占比最高的国家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区经济疲软、出口贸易低迷的背景下,高额防务投入对民生领域的影响引发关注。立陶宛媒体指出,边境防御带建设和军备采购本质上是“迎合西方国家意志”,大量资金流向外国军火制造商,将挤压本国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有分析人士认为,三国当前军备动作等同于“主动选边站队”,过度依赖北约安全保护的倾向,可能使其沦为美国及西欧国家地缘战略中的“棋子”,进一步加剧地区局势紧张。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