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家庭三代人的抗战记忆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9-22 16:22:30

    一个平凡家庭三代人的抗战记忆

    ■葛元蕊 马弋云

    9月3日,金黄晨曦照耀在天安门城楼,猎猎招展的旗帜翻卷为浪涛。现代化装备方阵徐徐向前,空中梯队呼啸而来。钢铁洪流声中,看着来自家乡山东胶东的英雄部队阔步而来,老兵高厚福眼眶一热,全家三代人抗日的身影恍若重现。

    敬礼!94岁的高厚福脊梁像挺拔老松,枯瘦的手指始终绷直紧贴斑白鬓角,紧紧目送受阅部队驶过长安街。“感谢共产党,感谢全国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支持,向抗战老一辈和英雄们致敬,包括我的祖父高传翰、父亲高登之。”

    高厚福向受阅部队敬礼。

    “万春堂”,这间藏在敌占区村落的小诊所,是抗日战争期间山东胶东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由高传翰、高登之建立。除了联络,诊所还负责留宿、救治地下党员和游击队伤病员。

    “祖父高传翰与胶东著名的共产党人于得水是好朋友,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带动全家抗日。”高厚福说。当时,男人们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女人们贴饼子、烀地瓜、擀杂面条、缝补衣服。年仅八九岁的高厚福,总被唤到灶房拿柴草、烧火,听着家人们低声轻语“打鬼子”的事情,心里也悄悄埋下抗日的种子。

    料峭春天:枪炮声中最后一面

    抗战艰难时期,高厚福的父亲高登之和三叔高志华先后参加了八路军。1940年3月,抗日形势愈发严峻。东海特委在日占区文登举行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侦察科科长的高登之奉命回来参加。

    起义前的一个晚上,高登之和于克恭、刘沛夫等人来到高家,高厚福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1940年4月15日,“远处传来‘砰砰’声,东边村庄的坡上,八路军部队正包围敌人。外面枪一打,里面的敌人都慌慌张张往外跑。”硝烟弥漫,高厚福站在小岗楼的窗口踮着脚往外看。

    “等到傍晚的时候,两名浑身是土的战士把枪藏到我们家,向南边撤退了……”后来,高厚福看到祖父和叔叔常偷偷地抹眼泪,猜测父亲可能回不来了。后来,祖父哽咽着告诉他:“你爹没了……”当时高厚福只有10岁。

    高登之早年照。

    高登之牺牲消息传回家里,全家人都被这个噩耗打懵了,过了很久他们才渐渐接受残酷的事实。怕引起敌人的怀疑,家人强忍着悲痛,没有收走高登之在荒野上的尸体,直到1971年,政府在文登花山烈士陵园立衣冠冢。

    萧瑟深秋:昆嵛山下生死危机

    这年秋天,胶东大地草木颓唐、漫山萧瑟。由于在敌伪统治区,祖父高传翰预感到还有大危机。他嘱咐全家人统一口径,问什么都说“不知道!”夜里,他背着狗皮垫子带着高厚福开始东躲西藏。

    然而,敌人还是收到告密,包围了高家房屋前后,气势汹汹地冲进堂里,把“万春堂”的牌匾毁了。“祖父母和3个叔叔都被敌人抓走,我看到情况不好,急忙顺着水沟往山上跑。”高厚福说。

    深秋山风透着刺骨寒意,高厚福在山夼里到处躲藏,晚上只能睡在荒凉的野地里,只有白天才敢偷偷打听消息,寻找食物。

    在昆嵛山据点,敌人刑讯逼供希望得到八路军的消息。“但我们全家都死死咬紧牙关,就说不知道!”高厚福语气沉重,“祖父高传翰的胸口和后背,留下数不清触目惊心的烫伤印记,肋骨处还有一两个子弹坑。”

    过了几日,敌人见逼问不出情报,竟然挖个深坑,准备活埋高家老小和其他被捕的抗日志士。正当危急时刻,八路军发起“解放昆嵛山”的战斗,战士们打进据点,高厚福祖父母和三个叔叔得救了!“祖父曾和我激动地讲,当时以为肯定活不成了,幸亏八路军很快打进来,救了我们很多人的命!”高厚福回忆道。

    峥嵘岁月:抗战精神永久传承

    1940年,是高家记忆深刻的一年——高登之在战斗中牺牲,全家经历千钧一刻的生死劫难……但依旧坚定抗日决心,随时做好为国家献身的准备。

    后来,三叔高志华也在对日军作战中牺牲。五叔高忠胜参加了八路军,大姑高宗英投入抗日救亡工作。问及全家对抗日战争的贡献,高厚福摆摆手,平静地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高家只是沧海一粟……”

    高传翰夫妻及其家人。

    1945年,年仅15岁的高厚福入伍,循着父辈的信仰与足迹,毅然投身抗日战斗,“我永远不能忘记祖父对我的嘱托:一定要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因年纪小,他主要从事医护工作,换药、包扎、清洗绷带,手指常被药酒泡得发皱。

    抗战胜利时,高厚福正在救护伤员。大家知道胜利后都高兴地大声歌唱,奔走相告,欢呼着:“日本鬼子投降了,小鬼子完蛋了!”

    后来,解放战争打响,高厚福又投身战场,先后参加了威海保卫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高厚福阅兵观礼。

    战鹰翱啸,剑指苍穹。八十载光阴倏忽而过,如今山河安宁,换了人间!天安门城楼上,高厚福保持敬礼姿势。清风徐徐,吹动他鬓角的白发,也拂过长安街上飘扬的五星红旗。

    “历史不容忘记,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把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抵御外侮、勇于胜利的精神传承下去。”高厚福说。

    (感谢北京卫戍区东城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对本文提供的支持)


作者:葛元蕊 马弋云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