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七旬美食家成都再创业:“孙阿姨”的移动厨房

华夏经纬网 > 两岸 > 台胞人物      2022-05-10 10:58:08

  图:来自台湾的美食家孙阿姨在成都再次创业,通过烹製美食结交了不少朋友,推动了两岸饮食文化交流。

  台湾美食家孙亦敏的人生无疑是与美食紧紧相连的。

  在台湾时,她开店做一人食的麻辣火锅,成为当地人爱去的餐厅;

  去美国后,她开了一家叫“鹿鼎记”的烤鸭店,

  在西海岸很受欢迎;而当她退休来到成都旅游,

  亦以“孙阿姨的移动厨房”聚起朋友、以美食推动两岸交流,

  并在70岁时选择重新创业,为四川人的餐桌带来“台湾味”,

  被大家亲昵地叫作“孙阿姨”。

  孙阿姨曾在台湾生活了40多年,小时候住的地方叫眷村。眷村的人们来自天南海北,小小的地方几乎囊括了整个大陆的菜系以及烹製食物的不同方法,让她从小就有机会品尝各省的风味。这样的“美食启蒙”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刻在她的记忆深处。

  环球旅游变定居成都

  在台湾地区和美国生活期间,孙阿姨都有开餐厅。50岁时,她选择退休,把美国“鹿鼎记”餐厅的生意交给大女儿打理。她和丈夫决定去旅游散心,过退休生活。2005年她和丈夫去到成都,准备以这里为第一站,开始筹备已久的环球旅行,谁知一到就不走了,还定居成都。“我幼年跟随父母去台湾,后来又去美国生活。眷村的孩子,从小被叫作‘外省人’,到了美国,我又成了‘外国人’,找不到根。”而初到成都时的一件件小事,让“半生漂泊”的孙阿姨找到了心里缺失的一角──“认同和包容”。

  至今想起那些小事,孙阿姨都会觉得很温暖:初春乍暖还寒,三轮车师傅友善地提醒她“要春捂秋冻,现在穿裙子会受凉啊”;在路口问路时,遇到的大姐热情地招呼“好久不见啦”,仿佛是多年的朋友;店门口的小姐姐听她口音是外地的,对他们鞠了一躬,还说道“欢迎你们到成都来”……“当时我们就决定在成都看房买房,不去旅游了。”

  开“移动厨房”教烹饪

  “眷村里有四川人,所以我能听得懂四川话,对麻辣的川菜也很适应。”孙阿姨和丈夫在成都开始了“如鱼得水”的生活:经常穿街走巷找好吃的,也会烧好菜分享给邻居。回忆起那些幸福时光,孙阿姨笑瞇了眼,“我们是以吃会友,四川人喜欢摆龙门阵(注:意为聊天),摆着摆着就成了朋友。”

  大家吃过孙阿姨烧的菜,常会问“可以带朋友一起来吗”,于是来她家作客的人越来越多。有朋友建议她开课教大家做菜,于是她开设了“孙阿姨的移动厨房”。

  孙阿姨的一个学生回忆起她参加的第一堂课,说“颠覆了对美食的感受”。“大家很放松,穿着与菜品相配的衣服、听着恰逢其景的音乐,一边学做菜一边跳舞。那不是按标准化流程制作出来的菜品,而是有人情味、有想像力的美食。”还有学生觉得孙阿姨教会了其对生活的诠释和对人的细致体贴。例如,孙阿姨会用贴有名字的橙红桔子代替冰冷的座牌,让人觉得心里熨贴;教会一位妈妈在南瓜盅上刻女儿的名字,给孩子惊喜;还会在假期时让妈妈们带孩子一起上课,尔后妈妈们发现孩子在假日为自己做早餐……

  在孙阿姨看来,厨房到餐桌的距离不远,但饱含着爱。“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南甜北鹹、东辣西酸,只要用爱做菜,吃的人能体会到你的用心,它就是人间美味。”

  “我家成了大本营”

  开设“孙阿姨的移动厨房”后,孙阿姨的生活和朋友圈有了更多变化。“我家成了‘大本营’:工作上受挫了、生活中不开心,随时可以来,大家都说就像回到妈妈家一样。”

  如今在成都美食圈,“台湾孙阿姨”的名号响亮,她包的糉子、做的月饼也很受大家欢迎。“大家觉得好吃,就是肯定了我的味道和对食物的用心,这给我很强的自信。”近年,孙阿姨创建了自己的美食品牌──“孙不悟空”,主推台湾风味和四川风味融合的滷料、酱料。

  在把台湾风味与成都美食融合的过程中,孙阿姨开过美食课“四川人的餐桌可有一碟‘台湾味’”、做过分享“两岸共饮一壶春”、组织过包饺子活动“同包、同胞”,反响很热烈。“两岸一家亲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对于家国的情怀,也在从小的味觉记忆里。无论来自哪里、走向何方,身在异乡的中国人,都会在一道道美食传承里,感受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眷念。”

  相关链接:眷村出来的孩子

图:孙阿姨在成都教朋友包饺子。

  不管在多大的年纪,孙阿姨总喜欢天马行空地研究新东西,并把食物的边角料都利用好。“敬天惜物”是她经常提到的一个词,“眷村出来的孩子,对东西都很珍惜。”

  如果有喝剩的白酒,她便有创意地加入月饼里;多余的红酒,冬天用来煮梨、煮苹果;剩余的清蒸鱼可以制作成鱼羹、红烧鱼可以调制成糊辣鱼汤……曾经历困苦岁月的孙阿姨,总会用心呈现食物最好的状态与味道。甚至在食物的包装上,她也希望能一物多用。“比如装糉子、月饼的漆盒,就可以做食盒或茶席。”她说,最近刚刚在景德镇烧製出来的勺子就有很多用途。“可以放在桌上当筷夹、蘸碟,可以举起来盛酒碰杯,可以在写毛笔字时装墨汁。我还在里面写了‘喜’‘福’两字,让大家端起来时就觉得欢喜。”

  让孩子记住年节的味道

图:“孙阿姨的移动厨房”颇受欢迎。

  尽管平时经常做菜招待邻居和朋友,但有一些菜,孙阿姨是必定要留到过年或过节时才会做的。“现在大家总说过年没有年味儿,那是因为平时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没有了盼头。”于是,孙阿姨自定规矩,保留几道年菜,只在过年的家宴上能够吃到。比如寓意“年年高升”的年糕、祝福“节节高升”的笋子烧肉、象征“捧金条”的炸春卷以及蛋饺等。“在家里,一开始准备这些菜,年味儿就出来了,孩子们对回家和过年就有了期待。”

  孙阿姨还记得她在做“两岸共饮一壶春”的分享时,曾拿出张大千的食单,启发大家回忆在过年或重要节点时吃的什么菜。“大家都非常热烈地讨论,列出属于自己家的菜单。不管是四川的火锅、东北的饺子还是南方的春卷,在这些味觉的回忆里,就找回了各自对春节和家乡美食的眷恋与记忆。”

  此外,孙阿姨也会顺应四季和节气,在“时令”上做文章。“很多节日都有相应的食物,端午吃糉子、中秋吃月饼,来加深你对这个节气的印象。”在孙阿姨看来,文化和习俗需要跟美食结合在一起代代相传,让孩子通过美食记住年节和味道的传承。【大公报记者 向芸(图、文)】

  来源:香港大公报


文章来源:香港大公报
责任编辑:李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