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战地情
■张志强 王兴来 岳立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第27军《胜利报》编辑孙佑杰随部队入朝作战。战场上,孙佑杰以小小的刻刀笔为武器,用直击人心的木刻版画鼓舞官兵士气,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战地足迹。
回国后,孙佑杰耗时23年创作纪实文学作品《鸭绿江告诉你》,于1995年4月出版,后两次再版。作品记录了他在抗美援朝战场枪林弹雨中的亲身经历,曾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文学奖。
为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岁月,我们先后两次前往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孙佑杰老人家中采访。正值酷夏,孙老没开空调,拿着一把蒲扇摇来摇去,旁边的手机播放着新闻节目。几十年军旅生涯,让这位98岁高龄的老人依然保持着严谨的生活作风。他衣着整齐,白色绸质衬衫、黑色长裤、布面平底鞋;花白的头发剪成板寸,发丝根根挺立。
孙老饶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他创作的书画作品。他感慨地说:“能将凝聚着革命精神的亲历亲闻留存后世、奉献社会,不仅是晚年生活的一份乐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
1937年,孙佑杰的家乡文登县(今威海市文登区)被日军攻陷。目睹乡亲们被日寇赶入大海中扫射的惨烈场景,他心中萌生“生要立大功,死要当英雄”的想法。18岁,孙佑杰离开学堂,参加八路军。
当时,部队注重对文化人才的培养与保留,孙佑杰被选送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山东第三分校学习。教材很多,各种最新的宣传作品也会被及时送到课堂上,供学员学习。有一次,孙佑杰在《解放日报》看到沃渣所作的木刻版画《把牲口夺回来》,场面生动形象,令人过目不忘。他暗想:“我军印刷条件有限,拍摄的图片上报困难。木刻版画简便易行,具有黑白强烈对比的艺术张力,是表现典型事迹和宣传报道的有力工具。”孙佑杰决定学会这一技艺。但是,问遍身边的人,既没人能教,也找不到现成教材,孙佑杰一直没有找到学习的途径。
不久,孙佑杰调到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参加了攻克潍县(今潍坊市)县城的战斗。战场废墟中,孙佑杰发现了一个烧煳的书柜,无意中把那堆灰烬扒拉了几下,竟然找到一本封皮被烧焦的书。他顺手捡起来翻了翻,不料,正是他日思夜想却求之不得的木刻教学书。
孙佑杰激动万分,把这本书像宝贝一样塞到怀里,带回军营。从那以后,但凡有片刻空闲,他都捧着这本木刻教学书反复研读。后来,在南征北战的行军途中,孙佑杰终于买齐全套木刻刀具,备好了木板,还尝试刻制了几幅画。
在随后深入部队体验生活中,孙佑杰坚持写生,记录部队训练和生活,回到机关就开始木刻作品的创作。最初,许多木刻作品是写生的再现,如《生产》《收获》《水上练兵》等。后来,在写生的基础上,孙佑杰开始木刻作品更深层次的创作,如表现人民解放军强大实力的《我们站在国防的最前线》、揭露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的《越陷越深》等。这些木刻作品被当时的《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及第27军《胜利报》发表,引起关注。
二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出兵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美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与此同时,孙佑杰调任《胜利报》编辑。
担任编辑不久,孙佑杰接到随军北上的通知。他急忙赶回家收拾行囊,将6把刻刀、两块木刻板、一个木刻本和一些绘画工具装进随身携带的挎包,奔赴车站。
1950年11月1日子夜,军列咣当咣当驶向远方。一名战士小声问孙佑杰:“你的枪呢?”孙佑杰环顾四周,身边的这群年轻战友个个身背钢枪,只有自己肩挎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孙佑杰下意识地用手拍拍腰间,那里有一把手枪,是组织配发用来防身的。“我们这是去哪儿?干什么去?”那名战士接着又问。孙佑杰摇摇头。他同大家一样,事前没有接到任何消息,只是一声令下,奔向未知的远方。
冷风从车厢缝隙吹进来,孙佑杰清醒不少。他急忙检查了一下挎包,发现所有木刻工具都在,才安心躺下。
凌晨时分,保密员在车厢里揭开了谜底。那是一份密令,宣布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事宜。
车厢里立即炸了锅,大家议论纷纷,但思想都很明确,就是要去前线杀敌,保家卫国。躺在冰凉的铁板上,听着大家激烈的讨论声,孙佑杰握紧了陪伴自己两年的木刻刀笔:“你们就是我的武器,我要刻出最好的人物故事,给冲锋陷阵的同志们加油鼓劲儿。”
三
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孙佑杰和战友们终于来到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刚进安东的临时军营,孙佑杰就领到一本油印的《中朝常用语选编》,用来学习生活用语和军事用语。
1950年11月12日19时许,孙佑杰随志愿军第27军第一梯队79师离开安东,乘坐列车到达临江车站。临江车站南邻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部队要在这里下车整队。火车停在站台上,闷罐车厢的铁门刚一打开,北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孙佑杰不禁打了个寒战。
车站漆黑一片,只有几个微弱的红色信号灯闪烁。整理队伍的低沉口令声此起彼伏,“唰唰”的脚步声响彻整个车站。
上级的命令接连到来,要求下车部队连夜完成战前各项准备工作,随后下达了行军命令。孙佑杰本来可以乘坐吉普车,但为了挖掘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素材,他跟着部队进入急行军状态……
行军接近作战地区时,炮弹接踵而至。那些在解放战争中大显身手的指挥员经验丰富,带领部队避开危险,快速向前机动。
军部驻扎在公路东侧一座山坡上,漫山遍野都是雪。见到孙佑杰,报社社长曲中一紧紧握着他冻肿的双手,说:“还不错,闯过来了。听说你在敌机轰炸中险些出事,我一直担心你的安危。”孙佑杰点点头:“要我来,有任务吧?”曲社长抬头看到山上的同志正忙着露天宿营的准备,便说:“很快会有任务。不过,今夜和明天白天没有军事行动,你当务之急是好好睡一觉,有些情况明天再谈。我马上要到军指挥所去。”孙佑杰知道,一场血与火的残酷厮杀即将开始。
最初还能听到寒风呼啸,但躺下没过几分钟,困倦就让孙佑杰很快坠入梦乡。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清晨。他走到防空洞门口,看到一队队医护人员正来回奔跑。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风雪交加的极寒之夜,山林间露营的许多战士被冻伤。这是孙佑杰经历过环境最恶劣的一次露营,志愿军战士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着他。他拿出木刻工具,创作他入朝以来的第一幅作品《露营》。
早饭时,孙佑杰听说前线的战斗刚结束,一批伤员正转运下来。他急忙背上挎包跑进野战医院防空洞。地上躺着不少志愿军伤员,浑身是血,发出痛苦的呻吟。孙佑杰内心充满悲痛,掏出采访本,一边记录现场,一边关切地询问前线激烈的战斗场景。他边记录边流泪,下定决心——去前线!
四
1950年11月26日晚,孙佑杰到达长津湖地区。紧接着,他前往志愿军第27军80师炮兵团采访。这时,炮兵团接到作战命令“兵分三路、势必拿下新兴里”。孙佑杰决定,随部队一同前往,进入战场。
11月27日黄昏,部队经过急行军,终于到达新兴里。此时,担任尖刀分队的炮兵团8连已经和敌人交手,到处是手榴弹和炸药包的爆炸声。孙佑杰跟随部队进入前沿阵地,埋伏在一处沟壕里。
孙佑杰看得清战场发生的一切:炮弹横飞,战斗异常惨烈。为摧毁美军一座房屋内的火力点,8连5班班长孔庆三将一门九二式步兵炮,推至距离目标只有20米的小岭岗。由于天气严寒,周边山石土堆都已结冰,无法挪动以构筑发射阵地,孔庆三利用一块冻硬的土包将炮架左驻锄架上,可是右驻锄没有物体支撑,无法发射炮弹。战斗紧急,孔庆三决定将一把铁锹插进右驻锄的铁环,用自己的左肩膀死死顶住铁锹把,把自己架成一个人肉炮座,然后不顾一切命令炮手开炮……
随着一声巨响,胜利的道路被打开,孔庆三被火炮巨大的后坐力撞飞,壮烈牺牲。孙佑杰被眼前这一幕深深地震撼,决心把孔庆三的英雄事迹刻画出来。
部队行军途中,孙佑杰了解到,新兴里战斗中,239团7连副班长沈永福击毙8名敌军,子弹将尽时,摸出最后一枚手榴弹,舍身炸毁敌军坦克。孙佑杰立即赶往239团采访,找到当时在场的战士,请他们讲述沈永福的英雄壮举,并将一个个细节记录下来。
部队休整的时候,孙佑杰拿出木刻刀,开始琢磨自己记录的人物故事。他先从孔庆三开始,把人物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心里进行反复推敲,直到自己满意才下刀。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人民英雄孔庆三在战斗中》初稿完成。
1950年12月1日,孙佑杰来到长津湖地区80师坚守的冰雪山林阵地,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1951年2月,部队转入军事训练阶段,孙佑杰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继续进行英雄孔庆三的木刻画创作。由于防空洞内光线太暗,孙佑杰便在防空洞口支起方凳,坐在背包上。他先用铅笔在木板上勾勒出整个人物故事的轮廓线,接着操刀刻画起来。每刻一刀,他的思绪都会回到那晚的激战和孔庆三牺牲时的场景。
沉浸在英雄事迹中的孙佑杰,没有觉察到危险正在逼近。敌机在远处投下几枚炸弹后,径直向他所在地区上空飞来,转了一圈,突然俯冲投弹。孙佑杰来不及躲闪,抱着木刻画跳到山沟里。
那次轰炸,炸坏了孙佑杰的方凳,木刻刀具四处散落,背包被子弹打穿四五个洞。孙佑杰心疼地一件件收拾擦拭,一不留神,一把木刻刀直插右手,顿时鲜血直流。
看着鲜血流到木刻画上,孙佑杰眼眶湿润:“我的鲜血怎么比得上那些为胜利而牺牲的英雄的鲜血?”他忍痛收拾好工具,重新开工,终于完成《人民英雄孔庆三在战斗中》这幅作品。
在80师的阵地上,孙佑杰接连走访几个连队后,得知部队弹快尽、粮已绝,无力向敌人发起攻击。在某连,炊事班从后方山村买了些土豆,煮熟后送到前线来,孙佑杰分得两个。
饥饿难耐的孙佑杰将土豆放进嘴里才发现,土豆早已冻成了冰坨。他把土豆放进胳肢窝暖了半天,花了好长时间才啃完。当时,一名战友问:“孙编辑,你这个鼓鼓的包里是什么好东西啊,也不舍得拿给我们吃。”孙佑杰笑了笑,说:“这里面是给前线官兵准备的精神食粮。”他将随身携带的木刻画本拿了出来,战士们纷纷凑上前来观看。
孙佑杰指着木刻画,为大家讲述了孔庆三的故事。战士们听得眼泪直流,纷纷举起拳头,高喊着“为烈士报仇”。这时,班长对战士们说:“我们今天在这里吃苦,为的是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我们也要向孔庆三同志学习,为了胜利不惜一切,哪怕与敌人同归于尽!”
行军作战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志愿军官兵情绪高涨。不少伤员听了孔庆三的事迹后,纷纷跟组织打报告,拖着伤病也要上战场。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孙佑杰更加坚信手中的木刻刀在前线的力量和价值。
五
1951年4月中旬,经过3个月的整训,志愿军第27军迎来新的作战任务。部队奉命转移,孙佑杰再次跟随军部行动。4月23日,当队伍离开公路进入一个山沟,准备短暂休息时,敌人的炮弹在军部周围爆炸,情况非常危险,军部领导紧急指挥调动部队转移。
天黑后,曲社长将编辑部人员召集在一起:“敌情有变化,要准备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社长走后,大家急忙收拾行囊。当时,孙佑杰已经动手雕刻英雄沈永福的故事,并起名为《舍身炸敌坦克》。他紧搂装着木刻作品的挎包,心怦怦直跳:“这些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一定要保护好、带回祖国。”
次日拂晓,军部开始行动。大战在即,官兵心情很沉重,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孙佑杰是报社编辑部队列的最后一名,急走紧跟生怕掉了队,可还是被后面的战友挤到了路边。突然,他一只脚踩塌了沟边土崖,身体顺着崖坡滑落到七八米深的沟底。万幸没有受伤,但他浑身是土,头嗡嗡作响。
此时,西南方向的枪炮声越来越近,沟崖上军部转移的脚步声越来越快。孙佑杰顿觉自己陷入了绝境,沟上的同志看不见他,他想大声呼救,却口干嗓子哑,喊不出声来。他急忙摸了摸挎包,还好刻刀、画册都完好无损。
不管怎样,一定要爬上去,把木刻画保护好。冷静片刻,孙佑杰憋足一股劲儿,终于爬到距离沟崖约一米的地方,抓住了一根树枝。正当他用力往上攀登时,“咔嚓”一声,树枝裂开了。
危急之时,路过的一名战友发现沟崖下人影晃动,立即停下来,趴在地上伸出了手:“是孙编辑吗?”孙佑杰赶忙答应:“我是孙佑杰。”他不顾自身安危,先把木刻画递上去,然后才在战友的帮助下爬上沟崖。他抱起木刻画,一路奔跑,往大部队行进的方向赶去。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佑杰冒着生命危险,在战火中创作了《露营》《人民英雄孔庆三在战斗中》《舍身炸敌坦克》《奋勇杀敌》4幅木刻作品。这些木刻画被带回祖国,刊发在《胜利报》上,成为珍贵的纪念。
采访中,大家被孙老的精彩讲述深深感染。硝烟远去,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努力奋斗、敢于追梦,是我们对那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的由衷致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