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的眼睛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9-14 10:24:41

  “喀秋莎”的眼睛

  ■王 昆

  天空飘着丝丝细雨,枯黄草叶上点缀着的水珠,不时沉重地落到血红的泥土上。泥土是从山头上刚刚滚落的,对面的炮火把就近的山头削低了两米,几个藏兵洞直接被炸成平地。

  血液,是刚刚流出的。血液,又很快消散了它的温度。到了11月份,朝鲜中部五圣山已很寒冷。雨点密集,砸下来的水珠把阵地上的通信兵敲醒了。

  他下意识地举举左手,没能举起来。整个手掌从手腕处向外翻着,白森森的骨头让他警觉起来。扭头看看地上,那些黏糊糊的血液,是他的手腕处流出的。身上已没有急救包,唯一的急救包被他用了——一天前,他的头部被敌人弹片崩伤,包扎之后还有一个深深的凹坑。

  不能这样任血流下去,命没了是小事,任务完不成麻烦可就大了。他们团负责守住高地上最前沿的8号哨位。他是电话班班长,也是处在最前沿的老兵,任务能否完成,关系到整个高地及其周边哨位的存亡。

  “喀秋莎”火箭炮团隐藏于距一连大约500米的山洞,为一连提供火力保障。他的任务就是连接一连与“喀秋莎”阵地的通信联络,确保8号哨位能随时呼叫到炮火,打击正面进犯之敌。

  看了看身边刚刚接好又被炸断的电话线,他捡起一个断口,用牙咬断一截,迅速用力扎在手腕处,这样血液就不会再流出来。

  通信兵名叫甯德明,只有22岁,战斗经历却很丰富。参加过西南剿匪,英勇果敢的他立了功。剿匪任务刚一结束,甯德明就风尘仆仆地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他被任命为电话班班长,负责全团通信保障。他们团面对的阵地是五圣山南麓村庄区域的537.7高地。

  这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控制,北山被志愿军占领。高地上的9个哨位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哨位;由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哨位,其中8号哨位是最前沿的突出部,由甯德明所在的志愿军第135团一连坚守。

  甯德明带着通信班战友反复勘察地形,把整片高地的每一寸地方都走个遍。甯德明战场经验丰富,靠观测地形就能模拟出战时现场。从明线到暗线,从架杆到埋设,甯德明在9个哨位之间,以及每个哨位与一连连部之间,精心建构了完备的通信线路,制订了炮火覆盖下的保障预案,并进行反复试线。

  从1952年10月初开始,志愿军牢牢掌握地面作战的主动权。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为了扭转局势,选取上甘岭及其附近的一片区域发动进攻,妄图以此牵制志愿军兵力。

  敌人狂轰滥炸的时长和强度,超出甯德明的预想。他与战友们用半年时间精心构设的通信线路,几乎全被炸毁。8号哨位线路损毁最严重,无法与指挥所沟通联系。

  阵地成为一片火海,8号哨位仅剩的3个伤员正准备退入坑道,却被敌军的一挺机枪压制在离坑道口10多米处。情况万分紧急,8号哨位危在旦夕。一直坚守在一连指挥所的团参谋长不顾炮火,走出掩体,把甯德明和电话班其他12名战士全部集合起来,指着远处冒烟的山头说:“同志们,大家已经知道,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前沿哨位的战友大多已经牺牲。但是,幸存的同志还在坚守哨位,还在焦急地等待我们的炮火支援。现在通信全部中断,我们的炮阵地没有眼睛,无法发射炮弹,需要我们这支特别的队伍顶上去!同志们,这是真正的考验……”

  动员与誓言,再一次在耳边响起,甯德明知道自己的使命,通信班的所有士兵知道自己的使命。甯德明简短地跟战友们交代穿行炮火的注意事项,最后撕下笔记本的纸页,让大家给组织和家人留下一句话。他们毫不退缩,必须完成艰巨的任务。

  哨位上零星的炮声终于停止,光秃秃的山头又陷入死一般的寂静。除了偶尔掠过的鸟鸣,听不到一丝声响。

  一缕血红色的云徐徐升腾起来。由钢铁和火药组成的暴风雨,在展示过威力之后便消逝在山的怀抱之中。天气转晴,这是个难得的时机,甯德明和战友们迅即出发。

  为了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务,沿着去往8号哨位的直线方向,甯德明和战友们分段检修线路。左手受伤后,甯德明靠右手和牙齿,将多处被炸断的线头接上。

  迅速完成大约80米长的线路连接,安静的山头突然被冲锋枪、机枪铺天盖地的吼叫覆盖,子弹“嗖嗖”地从他身旁耳边擦过。因为8号哨位的战友被压制在坑道外无法出击,敌人的侦察分队竟然肆无忌惮地进入志愿军阵地范围内。

  情形危急,甯德明迅速滚到一块大石头后面。恰巧,石头旁有一块做掩体使用的废弃炮弹壳,已经在炮火的蹂躏下变得扁平。他灵机一动,拖过那扁平的炮弹壳盖到自己身上,然后再次爬到线路断头处。又是一阵密集的枪弹射来,弹头打在炮弹壳上发出刺耳的声响。敌人不清楚志愿军的布防,没敢继续向前,但甯德明刚刚接好的线路再次被打断。

  乘敌人离去之机,甯德明迅速用牙咬开线头,麻利地将其连接好。他刚想转身离开,敌人一发炮弹打了过来,在距甯德明几米处爆炸。

  冲击波将甯德明身上的炮弹壳掀掉,一阵麻木后,他一跃身却没爬起来,就势翻身滚到一块石头边。甯德明低头一看,左脚踝竟然嵌进一块弹片。他紧咬牙关,用手指把弹片抠了出来。

  甯德明怕在此停留过久,不仅自己凶多吉少,线路也有被再次炸断的危险。“不行,得赶快将敌火力引开。”他不顾伤痛,用右手撑起身体,一会儿向前小跑几步,一会儿匍匐前行,努力地躲避着敌人的火力。

  日落时分,志愿军的炮火再度占了上风。仅靠一只脚走路的甯德明,蹦跳着钻出一处掩体,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快速地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线路断口。再有50米,就是8号哨位的洞口。过了8号哨位约30米处,就是等待发起冲锋的美军。

  紧要关头,每一秒钟对敌我双方都很重要。甯德明咬紧牙关,接好最后一处断头后,立即向指挥所报告敌人方位。他话音刚落,敌人的一发炮弹炸了过来。甯德明整个人都被埋进了泥土里。

  甯德明再次醒来的时候,距离他接完最后一根断线已经过去两天。两天前的战斗间隙,战友们轮流将他从阵地上背了下来。整整500米,甯德明和战友们接通的线路成为志愿军阵地上的一只眼睛,引导着“喀秋莎”完成这场战斗的使命,牢牢守住了8号哨位。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