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餐厅食物中毒案疑云未解 民进党当局却忙着给毒素改名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涉台新闻      2024-04-03 09:03:37

台北市近日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图为涉事餐厅宝林茶室。(图源:台湾“中央社”)

台北市近日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图为涉事餐厅宝林茶室。(图源:台湾“中央社”)

【华夏经纬网综合报道】台北素食餐厅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续延烧,迄今已出现多名受害者,民进党当局将整起事件定调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事发已逾半月,民进党当局只找到致命“凶器”米酵菌酸,但对分泌毒素的凶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却遍查不到。奇怪的是,病原菌还没找到,民进党当局就急着要替米酵菌酸改名,引发舆论争议。

台北餐厅食物中毒案 出现首个直接证据

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出现新进展,台北市政府2日上午召开记者会指出,台北市卫生局日前到涉事餐厅稽查时,有采集刀具、砧板及人员手部检体并送交台大法医所进行检验。1日晚间接获回报,在这些环境及生物迹证中验出米酵菌酸阳性反应。台北市长蒋万安表示,可以确认宝林茶室对此案负有责任,但毒素源头及途径仍在积极调查中。

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出现新进展,台北市长蒋万安(右)2日上午临时举行记者会,他在席间与副市长林奕华(左)交谈。(图源:台湾《联合报》)

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出现新进展,台北市长蒋万安(右)2日上午临时举行记者会,他在席间与副市长林奕华(左)交谈。(图源:台湾《联合报》)

台大法医所所长翁德怡表示,这是食安风暴发生以来首次取得直接证据,但厨师手部只是间接媒介,问题还是出在食材,很可能是粿条。“台北市卫生局长陈彦元机警,想到把3月24日采检的剩余检体交给我们检测米酵菌酸,才取得这次的证据。”翁德怡说,取得台北市转交的剩余检体后,法医所加班处理,验出米酵菌酸阳性反应。

翁德怡认为,厨师是间接接触遭污染的食材,依目前资讯推论,问题食材很可能是粿条。她说,厨师手部接触过问题食材,也就是厨师双手只是媒介而非带原者。另可确认的是案发当时米酵菌酸存在这家餐厅,现在应可将范围再缩小到厨房内。翁德怡说,厨师的手在不可能洗得完全干净下,被测出一天前存在手上的毒素,毒素量约每毫升一奈克,“比台积电做的晶片还小”。

“厨师手部验出米酵菌酸代表污染源就在宝林茶室的产品中。”林口长庚医院临床毒物中心主任颜宗海指出,合理状况是工作人员碰到这些不同食材,让米酵菌酸沾染上去,虽然目前食材中都未检出米酵菌酸,但应该是不同批食材,而采检的也非同一批,因而验不出来。

台北荣民总医院职业医学及临床毒物部主任杨振昌杨振昌也认为,台大法医所检验的四项检体系台北市卫生局于3月24日至餐厅采检,当时也包括食材;26日台食品药物管理部门再次检验多种食材却均为阴性反应,显示两次采检为不同批的食材,可能24日的食材已进入消费者肚子里。

台北市卫生局3月24日到宝林茶室采检时的现场照片,那时厨房存有米酵菌酸毒素。(图源:台湾《联合报》)

台北市卫生局3月24日到宝林茶室采检时的现场照片,那时厨房存有米酵菌酸毒素。(图源:台湾《联合报》)

中毒事件持续扩大 受害者人数已达30人

根据台疾病管制部门2日下午最新公布统计,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累计30例通报,包含2人死亡、4人仍在加护病房、2人住一般病房,22人返家休养。目前累计22人验出米酵菌酸阳性。这是台湾首次检出米酵菌酸,其毒性强烈、致死率高,也因中毒的食物来源是大家经常会吃到的米食类,引起岛内民众恐慌,甚至有部分餐厅直接停售米粉等米制品。

究竟什么是米酵菌酸?台卫生福利部门提出米酵菌酸这种毒素的特性,这是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产生的一种强烈呼吸毒素,患者会有呕吐、腹泻、盗汗等症状,严重会造成肝、肾等重要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它另一个特色是“加热杀不死”,不会因为洗涤或烹饪而破坏毒性,预防方式只有一个:不要食用长期存放于不当环境淀粉发酵食品。

那么,米酵菌酸如何产生?台卫生福利部门官员王必胜介绍,米酵菌酸产生要有三大条件:首先要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特定亚种,此菌过往在台湾没有记录,虽然产生的毒素很强,但不是强势细菌;第二,此菌多是污染淀粉、椰子类;第三,要在22至33摄氏度的中性环境,食物有轻微发酵情况下才会产生。

针对岛内民众闻“米酵菌酸”色变,台北荣民总医院职业医学及临床毒物部主任杨振昌指出,产生米酵菌酸毒素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土壤不少见,但米酵菌酸要达致命条件需天时地利,在适合温度及酸碱值环境约2天繁殖,毒素才可能危害性命。仅1、2小时繁殖的毒素量,不慎服用时,症状较轻微,大概仅会出现轻度肠胃道症状,不至于出现生命危险,民众无须过度恐慌。

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检出的米酵菌酸毒素,易存在于变质米食制品和腐坏洋葱。(图源:台湾《联合报》)

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检出的米酵菌酸毒素,易存在于变质米食制品和腐坏洋葱。(图源:台湾《联合报》)

民进党当局至今无作为 只想给毒素改名

台北餐厅食物中毒案已过半月,民进党当局在事件处理上毫无进展,不知米酵菌酸从哪里来,更未能公告处置指引,反而急着为米酵菌酸改名,令人诟病。国民党民代徐巧芯2日下午在台立法机构拿出台北市卫生局提供的厨师手部及厨房、砧板采检照片,表示在台北市政府积极采检的同时,台当局相关单位却毫不作为,只会批评。

徐巧芯指出,台北市政府公布的新事证,并非负责检验的台卫生福利部门验出,而是3月24日台北市政府收到通报就到现场稽查、采集检体,才能够有此项证据,要是等到台卫生福利部门26日才去,证据早就没了,绿营却还造谣台北市政府“慢N拍”。

徐巧芯表示,到现在台北市政府还要自求多福,面对网军攻击、绿营民代抹黑,仍必须打起精神为市民找真相。台北市政府还争取了保险理赔、加护病房患者医疗费用“全包了”,各界也才发现民进党当局订定的“食品安全责任险”漏洞百出,保险过期完全不会通知各县市,根本难以查核。

徐巧芯批评,3月24日事发至今,台北市政府积极依法稽查,台卫生福利部门3月24日、25日仅“关注”而无作为,绿营还好意思找一堆人批评台北市政府?若非台北市政府,仅靠台卫生福利部门对此案的推测,案情至今恐毫无进展。

台湾《联合报》社论指出,台卫生福利部门如此不专业,难怪食安悬案不断。无辜民众吃炒粿条送命,病原菌还没找到,台卫生福利部门就急着要替米酵菌酸改名,说要拿掉“米”字,以免污名化米食。米食惹疑虑,是因真相不明。台当局不对症下药,却忙着替毒素改名,这样民众就能安心吃粿条吗?台卫生福利部门高官只剩四十多天就下台,可别利用改名转移重点,隐匿食安未爆弹。


责任编辑:姚思寒
台湾快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