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
■夏一东
1941年11月7日,苏军参加红场阅兵。部队在接受检阅后将直接开赴前线。资料图片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外的红场上大雪纷飞,一场非常时期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阅兵正在举行。苏军将士全副武装,昂首阔步地从列宁墓前通过,接受斯大林的检阅后他们将直接奔赴前线,迎战莫斯科郊外的纳粹德军。此时,吸引全世界目光的莫斯科保卫战激战正酣。此战的结局也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最终,苏军不负众望,经过7个月的艰苦攻防战,于1942年4月下旬将德军击退。莫斯科保卫战使德军损失50多万人,彻底打破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为苏德战场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场德国“闪击之剑”与苏联“铁血之盾”的终极碰撞。二战爆发后,德军闪击战所向披靡,先后攻占波兰、荷兰、比利时、挪威和法国等,征服了大半个欧洲。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的闪击战再显奇效,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包围了列宁格勒,攻占了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兵临莫斯科城下。希特勒猖狂地叫嚣:“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莫斯科,莫斯科将在冬天到来之前被摧毁。”
1941年9月30日,德军投入兵力180万、坦克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1.4万门、飞机1390架,发起进攻莫斯科的作战行动。战役起初的进程就像其作战计划的代号“台风”一样,德军兵分三路直扑莫斯科,装甲部队快速推进,对苏军实施分割包围。随着布良斯克被攻占、维亚济马遭包围,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被冲开一道缺口,形势岌岌可危。
斯大林急召正在列宁格勒指挥作战的朱可夫出任新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和保卫莫斯科总指挥。西方方面军在前沿迅速建立防御战线,构筑了纵深梯次配置的坦克防御阵地、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并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以应对德军在莫斯科西部和西南部方向的进攻。根据战事变化,朱可夫不断调整防御部署,迟滞德军进攻势头。与此同时,苏联还成立了加里宁方面军,负责莫斯科西北方向的防御。苏军改变了传统的线式防御,采用积极防御,加大防御纵深,提高防御地带的兵力兵器密度,构建了韧性十足的防御体系,使德军每一次的前推都需付出极大代价。
在莫斯科最危急的时候,莫斯科人民表现出临危不惧、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1941年10月20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员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号召,仅用3天时间就组建了12万人的民兵师,组成巷战小组和摧毁坦克班。数十万人不分昼夜地构筑环绕莫斯科的防御工事,把首都及其周围要冲变成了不可逾越的堡垒。军民上下团结一心、不畏强暴,焕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这也是一场苏联利用天然优势击敌软肋战争模式的经典再现。辽阔的国土、多样的地貌和酷寒的冬日成了德军逃不过的宿命。严寒让德军与苏军的实力对比发生逆转。德军士兵甚至抱怨:上帝加入了苏联籍。据当时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记载,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冻死8万余人,冻伤11万多人。
1941年11月初,第一次寒潮到来,气温降到零度以下,至11月下旬,莫斯科气温已下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缺少冬衣、油料等冬季物资准备的德军士兵大面积冻死冻伤,再也无力发动进攻,一些已突破苏军防线的部队也不得不退回进攻出发阵地。而此时苏军在后方的支援下冬季作战装备充足,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战士们有棉衣、皮靴等用来防寒,部队装备了适应严寒环境的T-34坦克等武器。苏联的步兵和炮兵部队利用莫斯科周边大片森林隐蔽部署,并在高低起伏的河岸上构筑防御工事,滑雪部队在冰天雪地中快速机动,对德军的补给线进行有效杀伤。利用这些天然的战略优势,苏军成功地将德军从闪击战拖入到阵地战和消耗战,从而使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苏军的变化,扭转了战役进程。
这还是一次苏军战争指挥艺术的涅槃重生。1941年12月5日,当科涅夫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向德军突然发起反攻,从而拉开莫斯科保卫战的反攻大幕时,谁能想到仅仅两个多月前,这名前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还处于失败的深渊。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苏军将领重新锻造指挥艺术。苏军及时改进指挥体制,最高统帅部能够快速了解前线最新情况,迅速做出正确决策。苏军指挥员学会了正确组织和使用战略预备队,以至于德军统帅部根本没有想到苏军在之前防御战付出巨大代价之后,还有能力发起反攻。在反攻阶段,苏军采取灯火管制、无线电静默、部队调防限于夜间进行等诸多措施,将反攻时机选在德军的进攻刚刚停止尚未转入防御之时。苏军指挥员密切观察和判断战役进程,在莫斯科保卫战最艰难的时刻,朱可夫通过洞悉战场上的暗流,敏锐察觉到德军已达到进攻顶点,迅速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强大精锐力量,对德军展开反攻,将积极防御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德军军官惊呼,苏军指挥水平发生突变,战略战术突然变得更加灵活,与1941年夏季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经历此战,以朱可夫为代表的一大批苏军将领脱颖而出,在血火淬炼中领悟到战争指挥艺术的精妙,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指挥风格。这种在战争中自我救赎的能力,不仅挽救了莫斯科,而且成功探索出一条通向胜利的大道。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