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驿站
■章熙建
“七贤庄”,原本一座文人雅士遁世隐居的庄院,只因抗战烽火的熊熊燃烧,便成为八路军东进抗日的前沿阵地,演绎出一段厚重的红色传奇。
不久前,我走进西安七贤庄,去追寻80多年前发生于此的那些血色时光。那是抗战洪流中的一束澎湃浪花。
一
时光回溯到1936年6月。一天傍晚,一个来自上海的外籍男子手持一封特殊信函,敲开了古城西安北新街一座古朴典雅的院落大门。
写信的人,是宋庆龄。这个院落,就是红军的西安秘密联络站。站里的负责同志看过这封信后,热情地将这名外籍男子接入院中安顿。他就是后来以《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蜚声中外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七贤庄是他陕甘宁边区之行的第一站。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武器弹药、药品器械等军需物资紧缺。根据周恩来在西安建立秘密联络站的指示,1936年春,我党派驻东北军联络代表刘鼎,租用距离西安火车站较近的七贤庄1号院,以德国共产党员冯海伯的牙科诊所为掩护,担负起向延安转运物资、转送人员及对外转发电讯的任务。
作为七贤庄接洽的第一位进入“红色中国”的外国友人,斯诺也是初次面对面地与中国共产党人接触。逗留七贤庄的时间虽短,斯诺获得的印象却是新奇而深刻的,眼前这些不穿军装的军人真诚和蔼,身上激扬着战斗的气息,这使得他对即将踏入陌生地域的忐忑缓解了很多。
3天后的早晨,斯诺被送上一辆卡车。抵达保安的当晚,他就见到了毛泽东。此后,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他们就着微弱的烛光进行了多次彻夜长谈。斯诺听毛泽东完整地叙述中国工农红军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全面阐述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抗日战争及与国民党军队合作等问题。
斯诺深深地被毛泽东的博学、坚韧和高远的目光所折服。他把这段经历称为“生平经历过的最宝贵的谈话”。在陕北的4个多月里,斯诺采访了多位中共领导人和众多红军官兵,被他们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忠诚坦荡的精神所感染,发出由衷感慨:“在苏区人民中、在红军战士身上,我的确发现了另一个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希望和力量!”
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声援中国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接触的浪潮,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的对华政策。
《红星照耀中国》犹如一个红色路标,引导一批批外国友人奔赴延安。来自加拿大的诺尔曼·白求恩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在书信中告诉友人:“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
抗战期间,经西安到延安的苏、美、英、法、德、加等国的国际友人达600余名,其中一半以上都在七贤庄停留过。
二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战烽火熊熊燃烧,西安处在全国通往延安的“咽喉”位置,七贤庄当仁不让地被推到了抗战前沿。
从1936年春夏之交到解放战争初期,七贤庄先后经历了从秘密联络站到红军联络处、再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变迁,驻地也由1号院扩大到3、4、7号院,常驻八路军官兵达300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桥梁”。
1940年2月,风雪笼罩西安城,连续数个寒凛之夜,七贤庄4号院里飞扬出阵阵高亢激昂的歌声。这歌声如滚滚黄河惊涛,爆发出惊天撼地的咆哮,仿佛中华民族对侵略者发出的怒吼与抗争……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聆听。这是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给办事处官兵教唱《黄河大合唱》。
而在此之前的1938年3月初,著名作家丁玲就曾率西北战地服务团来西安进行抗日宣传。当时的八路军高级参议宣侠父,借用黄埔同窗之谊,多次带着丁玲前往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和国民党军第17军团军团长胡宗南的官邸进行斡旋,为他们争取到了在西安演出的“通行证”。丁玲一行在西安作抗战节目巡回演出长达4个多月,场场爆满,轰动古城。
其间,陈嘉庚、光未然、艾青、康濯、艾思奇、茅盾、梁漱溟等爱国华侨和文化名人,也都经由七贤庄踏上奔赴延安的旅程。
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邓颖超、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七贤庄留下战斗的足迹。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西安办事处物资采购和运送任务不断加大。官兵白手起家,建立了快捷、严密的保障体系;在西安及宝鸡、长武、渑池、垣曲等沿途一线建立了仓库和兵站;建立了拥有150多台卡车的汽车队和马车队等,将紧缺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和陕甘宁边区。
1940年,国民党西安当局悍然向商界下达禁令:凡卖给八路军货物者,轻则罚款,重则坐牢。办事处的物资采办和运输一度陷入困境,但他们想方设法,迎难而上,通过疏通货源、化整为零,把水银装在车胎里、药品装在铁桶里、钢材充做车轴等办法,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及前线赋予的各项任务。
三
作为全国纵横交织的红色交通线上的“终端枢纽”,七贤庄以其承担的独特使命和卓越不凡的贡献,见证了“万千青年奔延安”的烽火奇观。
1936年底,在完成第一次陕甘宁边区之行后,斯诺由延安来到七贤庄,取道西安返回美国,可他20岁的随行助手王汝梅却毅然留下重返延安。
这年夏初,斯诺通过宋庆龄的斡旋安排,获得了进入陕北采访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的机会,但他的中国话说得不是很熟练,需要一位中文翻译相随。斯诺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他想到了该校经济学系学生王汝梅。王汝梅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出色的组织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火车站送别之际,王汝梅向斯诺提出一个请求,考虑家人和亲友的安全,希望他在作品中不要提及自己。此后,延安的革命队伍里多出一个名叫“黄华”的战士,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他就是王汝梅。
王汝梅仅是七贤庄厚重记忆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从1938年至1941年,通过七贤庄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累计达4万余人。
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并在西安至延安沿线设置了7处关卡,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进行阻挠甚至扣押。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办事处的同志们毫不退缩。他们多次与国民党西安当局交涉,想方设法为爱国青年开辟安全通道。在敌人破坏最猖獗的1940年下半年,他们安排爱国青年每三五十人组队,穿上八路军军装,带着以十八集团军名义开具的路条,派出战士带路护送,保证他们安全地穿过封锁线。
爱国青年心向延安,既源于被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开明、团结抗战所感染和吸引,更源于我党筑巢引凤、开门纳贤的政策。193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并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曾前往抗大看望新生,并对他们说,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延安来,这是最好的考试。
爱国青年进入陕甘宁边区,有的成了宣传、文教、卫生队伍的骨干,有的走上了军事科研、军工生产等重要岗位,更多的是奔赴抗战前线,在战火硝烟中施展才干。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四
七贤庄地处西安闹市区,名称文雅,却难掩腥风血雨时代的波诡云谲。
从1936年开设秘密联络站,到1937年8月公开挂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直至1946年9月关闭撤离,这个烽火驿站在西北敌人的“心脏”位置坚守了10年,始终遭受着监视、骚扰和破坏等威胁,可谓危机四伏,险厄相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次日凌晨,七贤庄附近传来激烈的枪声。为建立西安秘密交通站立下奠基之功的冯海伯,急忙外出察看,刚出院门就被流弹击中,成为这个烽火驿站的第一位牺牲者。
1938年7月31日,宣侠父在外出处理完工作返回住处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绑架,后被秘密杀害。
从1941年7月到1943年6月的两年间,西安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等机构的军警和特务,先后十几次公然冲击七贤庄,强行抢走电台。办事处的同志们迅速重新安装电台,并想方设法营救出被捕同志。
1946年,蒋介石公开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同年8月,国民党当局下令关闭各地的八路军办事处。9月10日,奉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全体同志撤离了生活、战斗10年的阵地。
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我党在南京、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武汉等地,先后建立了18个八路军办事处,其中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成立最早、坚守时间最长。
1979年4月,叶剑英元帅在西安视察期间特意回到七贤庄,并赋诗一首:“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
十年坚守,不辱使命;十年战斗,一路艰险。七贤庄——一座功勋卓著的烽火驿站,一段铁血抗战的红色传奇。
作者:章熙建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