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优秀影视作品重播——
回眸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
■刘书毓

图片制作:游超艺
今年7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其中,《亮剑》等多部抗战题材优秀影视作品重播,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展播作品中,既有近20多年来赢得良好口碑的电视剧《悬崖》《记忆的证明》《闯关东》《八路军》《彭德怀元帅》《太行山上》《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也有电影《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八女投江》等红色经典。这些作品从不同维度聚焦抗日战争,立体呈现了中华儿女浴血抗战的英勇事迹与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这些作品为何能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记忆,值得我们深思。艺术创作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只有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生动刻画历史细节、塑造人物形象,方能不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不负每一双凝视抗战历史的眼眸。
电视剧《八路军》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山西为起点,以恢宏笔触铺陈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壮阔篇章,展示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下,八路军抗战的历史画卷。剧中呈现大小战役20余场,从平型关大捷雷霆万钧之气势,到百团大战烽火连天之悲壮,无不力求真实还原。作品不仅描绘了炮火轰鸣的宏大场景,而且用镜头语言诉说战争的惨烈与悲怆。如平型关战役后那缓慢推进的镜头:从满身伤痕的战士,逐渐移向满目疮痍的战场全景。这些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无声陈述着中国人民为了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呈现出触动人心的史诗质感。其间也不乏对普通百姓为抗战挺身而出的描摹。冰雪覆盖的神头岭,一位放羊老汉赶着羊群意外进入八路军设的伏击圈。明了战斗形势后,他不顾潜伏在壕沟里的陈赓劝离,反而赶着羊群走向日军队伍,被抓后佯装当起向导,冷静地将日军带入伏击圈。战斗打响后,放羊老汉抱起一只小羊羔跑,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倒在血泊之中。战斗结束后,小羊羔无助地在战场上徘徊着、找寻着。此种写意式的处理,以细节填充赋予抗战史温度,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生动写照。
纵观这些作品,一个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视剧《彭德怀元帅》以彭德怀的革命生涯为轴线,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铁骨铮铮的元帅形象。创作者紧紧抓住彭德怀那句掷地有声的自述:“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耻的……”以此作为人物塑造的“魂”。于是,我们看到了彭德怀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入党、组织领导平江起义的勇毅,在井冈山上从大局出发主动整编红五军的胸襟,在百团大战中运筹帷幄的谋略,在抗美援朝时临危受命的担当。这些鲜活片段,让观众真切触摸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句诗背后的胆魄与风范。战功赫赫、信仰坚定的元帅形象跃然于荧屏之上。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这一角色深受观众喜爱。他果敢坚毅、血性十足,但个性粗犷。这种“不完美”恰恰给观众一种真实感,让人们感受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一次战斗前,当李云龙得知进攻方是日本精锐部队坂田联队时,他通过研判战场形势,认为正面突围对我军更有利,没有听从上级从包围圈薄弱的俞家岭方向突围的命令,带领部队立即发起进攻,一举击溃敌方精锐。当他高举大刀呼喊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率先冲锋时,其粗中有细、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被凸显。得知一营长张大彪被困在敌人包围圈后,已成功突围的李云龙当即带队折返,救回负伤战友。他对国家尽忠、对战友有义、对妻子有爱。李云龙形象的成功塑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精神光芒往往在矛盾与冲突中最为耀眼。这为影视剧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借鉴。
抗战题材优秀影视作品之所以能持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更深层次在于其承载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无论是《地道战》中人民群众因地制宜、以弱胜强的战斗智慧,还是《闯关东》中朱开山一家在时代洪流中展现的坚韧乐观、将家国命运系于己身的朴素情怀,都指向同一个精神内核: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灼热的信仰信念、炽烈的家国情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太行山上》《平原游击队》中气壮山河的抗战传奇,或是《悬崖》中我党地下工作者隐秘而伟大的战斗征程,无不是这种精神在不同层面的投射。也正因如此,这些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才能穿越光影长河,让观众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此次跨越时空的荧幕重逢,是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的庄严回应,更是对无数为民族独立甘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崇高致敬。它们将抗战故事娓娓道来的同时,也是一场精神激发——穿越抗战烽火淬炼出的红色基因,在这些优秀作品的重播中再次激扬。
作者:刘书毓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