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张万俊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却清晰记得“7师19团1营3连”,军地多方接力查找——
为抗战老兵寻找老部队
■邱 明 孔庆珊 本报记者 林 琳
包在红袋子里的部分纪念章。冯 岚摄
张万俊辨认指战员姓名。邱 明摄
张万俊年轻时的军装照。受访者供图
“忘了我九十几了。”
“俺在7师19团1营3连,连长叫马光庆,打吉林时牺牲了……”
7月中旬,一段拍摄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抗战老兵张万俊的视频获得千万网友点赞。视频中的张万俊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却对老部队的番号脱口而出。
日前,经过细致辨别和多方接力查找,终于帮张万俊找到了老部队。
1945年,19岁的张万俊入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鬼子不好打,他们装备精良。”回忆起当年战斗场景,张万俊端起手里拐杖,右臂条件反射般夹紧,肘部下压,演示了一个标准的刺杀动作……
张万俊熟记于心的部队番号并不连贯完整,记者先期找到的几支部队与其参加过济南战役、渡江战役到上海、从福州回到家乡等经历都不相符。
“老人提到的7师19团,可能涉及两支部队。”转业干部赵华在部队工作期间参与整理军史档案,退休后一直热心帮助老兵及子女寻找老部队、失散战友。
面对记者的求助,他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表示,上述番号可能是“山东军区7师19团”或“东北民主联军7师19团”。前者到东北之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7师20旅58团,后者则是“老一团”改编而来。
记者查阅张万俊在不同时期受访影像时发现,他曾有一次将部队番号口述为“3纵7师19团1营3连”。
“如果是在东北,加上3纵番号,基本可以确定是东北民主联军7师19团,也就是后来的东北野战军3纵7师19团。”赵华说,这支部队后来几经改编,成为第40军118师352团。118师正是他所工作过的部队,他还曾在352团8连担任过指导员。
赵华向原118师老领导、老战友求证,他们一致认为张万俊所在部队可能是后来的352团。
“352团屡立战功,被誉为‘铁拳团’,1营在解放海南时获得了‘登陆先锋营’称号,而3连先后被授予‘战斗模范连’‘登陆英雄连’荣誉。”赵华说,如果张万俊真是352团的兵,那他们就找到了这支部队光荣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352团的前身被抗日根据地群众称为“老一团”。这是一支以英勇善战让日寇闻风丧胆的部队,在当时山东军区所辖十几个主力团中,被评价为“战斗力超强的第一主力团”。
带着初步了解到的线索,7月17日下午,记者赶赴张万俊生活的村庄进一步求证。
由于张万俊听力减退,同他交流时,需要当地人帮忙,靠近他的耳边用家乡话大声“翻译”。记者拿出352团1营于1946年8月在吉林拍摄的连以上干部合影、在海南受领“登陆先锋营”锦旗等历史照片,张万俊仔细看过后摇了摇头,表示没印象。
就在求证陷入僵局时,张万俊的女婿罗兴果说起一些此前忽略的片段。
“岳父年轻时曾说过他在东北作战负伤,乘船返回了山东。”罗兴果说,回到山东蓬莱养伤后,赶上国民党军队来犯,张万俊及同船的几名战友,在类似救护或收容的单位,就近加入当地的部队,与敌作战。
罗兴果介绍,由于年事已高,张万俊的记忆力衰退明显。多年从军经历,他只记得那些面对敌人以命相搏、熟识的战友相继倒下牺牲等画面。
当记者询问在上海、福州的经历时,张万俊断断续续回忆起“是在408仓库”“准备渡海作战”。
与张万俊及其家人进一步交流后,记者通过赵华,联系上了熟知军史的原352团团长黄豫生。
在他的牵线下,记者联系到前身是352团的陆军第80集团军某旅一营,这才知道,部队也在寻找该部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该旅宣传干事查询军史馆保存的烈士名录,找到了张万俊提过的烈士连长马光庆的名字。
“根据军史记载,352团从东北完成作战任务后,参加了平津战役,但之后没有济南、上海等作战记录。”黄豫生说,张万俊应该是因伤转换部队,才有了后来关于上海、福州的记忆。
发稿前,经过临沂市相关部门、福建省军区、陆军第80集团军某旅等多方军地人员查找,终于找到张万俊的档案资料。资料显示,1945年,他成为东北野战军3纵7师19团1营3连的一名战士参加抗日战争,第二年负伤,后加入其他部队参加济南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1958年,从福州军区408仓库退役回到家乡。
至此,张万俊的曲折从军经历终于清晰。
据了解,待完成训练任务、进一步整理相关资料后,陆军第80集团军某旅官兵准备前往临沂看望张万俊,若老人身体允许,他们还计划邀请他回老部队看看。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