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抗战老兵牛全富:“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7-29 14:05:05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95岁抗战老兵牛全富说——

    “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

    ■张 翼 牛春红

    “老乡想想前几年,日本鬼子进中原,杀人放火奸妇女,整整闹了七八年……”近日,在河南省卫辉市一个普通院落,95岁的抗战老兵牛全富哼唱起当地民间艺人创作的抗战歌谣。

    牛全富早年参加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1957年,因开垦北大荒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时至今日,牛全富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活跃在国防教育宣讲一线。每次宣讲前,都精心准备讲课内容,他说:“即便老了,也要尽好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

    参加辉县联防队时期,牛全富着军装留影。

    牛全富给女儿牛春红讲述自己的经历。

    牛全富在社区活动广场给青年讲述抗战时期的战斗故事。

    牛全富同参观红色纪念馆群众合影。

    当地人武部官兵看望慰问牛全富。

    牛全富走进当地学校,为孩子们开展红色教育。

    烽火淬炼:一声召唤赴国难

    1930年,牛全富出生在河南省辉县羊圈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940年,日寇入侵中原,又赶上灾荒,牛全富一家人逃难到山西,投奔在八路军129师当兵的三舅刘黑子。

    “三舅早年参加革命,思想进步,经历丰富,我们全家人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成了抗日积极分子。”说起逃难的经历,牛全富记忆犹新。

    1943年,一家人返乡后,全都参加抗日斗争。父亲牛喜福给不熟悉地形的八路军当向导,母亲刘月英为八路军缝补衣服。牛全富年纪还小,就加入儿童团,一边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一边学习文化知识。

    牛全富打小就机灵。一天中午,村口来了一名陌生男子。该名男子拿不出“路条”,却装出一副非常着急的样子硬要进村。正在放哨的牛全富灵机一动,对这名男子说:“既然是自己人,那就唱首《游击队歌》听听,唱对了,咱就信你!”结果那人支支吾吾,愣是没唱出一句成调的歌词。牛全富见状偷偷让同伴去报信。经查证,那人果然是个伪军特务。

    1944年2月,因在儿童团表现出色,牛全富加入辉县联防队。考虑到牛全富年龄小,机灵警惕,队里安排他当通信员,经常去给山西晋城八路军驻地送信。

    “务必要将此函安全送到!”一次,联防队领导交给他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顺利通过封锁线,牛全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脏兮兮的小乞丐。他找来两只不一样的草鞋,拿着一个破碗,再把头发弄得乱糟糟,脸上抹一层黑灰色的柴灰,又巧妙地把密函藏到一根讨饭棍里。一路上,他躲过了敌人的重重盘查,把密函安全送达。

    1946年冬天,牛全富被编入129师386旅771团,先后参加豫北战役、豫东战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1年,牛全富作为一名铁道兵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刚到朝鲜不久,正赶上美国空军进行大规模轰炸,许多重要桥梁、道路被毁。牛全富所在部队担负保护清川江、大同江等重点大桥任务。在此期间,牛全富和战友们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完成了第二、三便道的修建,保证了物资运输畅通。连队刚入朝时有200多人,坚守76个昼夜后,只剩下30多人。牛全富在一次作战中负伤,左大腿被打穿,落下残疾。在朝鲜战场,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战争结束后,牛全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东北,开垦北大荒。在那片霜雪刺骨、荒原莽莽的土地上,作为分队长的他身先士卒,带领队员战天斗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用汗水和热血,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丰饶的粮仓。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57年,牛全富作为全国农业战线劳动模范赴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躬耕乡土:一腔真情报桑梓

    1974年,在北大荒垦荒21年的牛全富,转业回到老家,分配到河南汲县农机局。

    其实,他当时有三个选择:一是去北京,因其单位隶属北京公安五处;二是去郑州,分配到河南郑州管委办;三是回老家,投身家乡建设。

    “一起参军的同乡,就剩我一个人了,我要替他们回家。”回到家乡后,牛全富不以功臣自居,把军功章、荣誉证书压在箱底。

    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没有变。在单位,牛全富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去东北拉木材,跟车皮半个月,风餐露宿啃干粮、喝面汤;去内蒙古买马,他带着几十匹烈性马往回赶,辗转一个月,身体消瘦十几斤。

    “光能吃苦不行,要想办法帮老百姓把日子过好。”作为农机局干部,牛全富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的诉求和意见。

    在北大荒,牛全富学会了树木嫁接技术。下乡调研时,他发现很多荒山乱石滩无人开垦,于是决定开荒种果树。第一年,雨水较多,牛全富一人挖渠排水;第二年,果木遭受虫灾,他跑到城里找农业专家,学习抗虫害知识;第三年,果树终于挂果了,但口感较差,他又想方设法嫁接优质品种,改良口感。果子成熟后,他将果子摘下分发给村民。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学习种果树经验技巧。那些年,果树种植给当地群众增加不少收入。如今,每到秋季,还有山区群众送来新鲜果品感谢他。

    同村的牛印保和牛全富一起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上战场前,两人相互承诺:如果一人回不去,另一人要照顾两家老人。

    后来,牛印保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返乡后,牛全富去看望牛印保父母,跪下磕了两个响头说:“我和印保约定过,以后你们就是我的父母,我来照顾你们。”此后10多年,牛全富一有时间就上门为二老挑水、劈柴。老人生病了,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吃药,直至两位老人离世。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牛全富的口头禅。除了关心烈士父母,他也关爱村里的贫困群众、孤寡老人。

    1989年,退休后的牛全富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开垦荒地,种上瓜果蔬菜,果蔬成熟后,他摘下来分成几份,骑着三轮车给贫困群众和孤寡老人家里送去。

    如今,羊圈村已更名为龙门村,村里修了公路,增建了许多便民惠民场所,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果树种植产业也越做越大。

    有一年,村里的秋梨滞销了,乡亲们都等着钱用,可没有更多的销售渠道,愁坏了村民。村民武冬青提议说:“牛全富擅长种果树,去问问他吧。”了解情况后,牛全富就挎上军用水壶,揣着笔记本,跑到县城,走遍了果品市场,记下每一个商户的电话。

    深夜归来,他开始绘制简略的地图,在地图上一一标记收购点信息。第五天,一份特别的“秋梨销售作战图”送到了村委会,乡亲们挨个打电话推销自家的果子。最终,大部分的秋梨被成功销售到县城里。

    如今,村里又有了新的发展蓝图,准备把青山绿水开发成景点,利用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再提及牛全富为乡亲们做的这些事,街坊四邻都一致地竖起大拇指说:“他这人,堂堂正正;他的心,至真至诚。”

    薪火相传:一片赤心系长城

    走进牛全富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并排悬挂的4张不同年代的军装照。

    在牛家,有一个不成文的家规:男子完成学业后,都要去报名参军。

    “小时候,总听父亲跟我们说他的苦难童年和成长经历,长大后,才明白父亲是希望我们都去当兵保家卫国。”牛全富的长子牛正文说。

    1977年,牛正文19岁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参军,二是上山下乡。他毫不犹豫决定参军,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愿。

    牛正文下乡后,经常写信鼓励弟弟牛双文加强锻炼,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希望你能替我去当兵!”带着哥哥的梦想,1979年,18岁的牛双文报名参军,顺利成为一名装甲兵战士。穿上军装后,牛双文第一时间将军装照寄回家。看到照片里,神采奕奕的牛双文,牛全富欣慰不已,他在回信中勉励:“不要怕吃苦,要当个好兵。”

    红色家风接续传承,孙辈长大后,牛全富从小就教他们学唱红色歌曲,读《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红色故事。

    “一次偶然间,我翻到爷爷的军功章,好奇地问是什么,才知道爷爷曾经参加过那么多场战斗。”耳濡目染下,长孙牛池18岁时,也选择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武警战士。

    无独有偶,牛全富的外孙刘思远也在外公的感召下参军,当了8年雷达兵,还考取了士官学校。刘思远告诉笔者:“去学校学习前,外公还将他的军功章送给我,让我带着它,在部队干出一番成绩。”

    退休后,牛全富有个习惯,每逢周末和烈士纪念日就去烈士陵园,他说:“我就是想和老战友们聊聊天。”

    一次,他蹲在烈士墓前擦拭墓碑,正好有当地小学组织师生代表到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他们看到身着旧军装的牛全富后,好奇地围拢过来。“孩子们,既然你们这么感兴趣,那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我的故事。”那天,牛全富从年少时投身抗日讲起,一直讲到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作战经历。一个个传奇故事,深深吸引了孩子们。

    从那时起,牛全富便成了烈士陵园的“编外讲解员”。后来,他又走进周边的中小学、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活跃在国防教育一线。

    “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居委会的宣讲室、中小学校的课堂、社区广场的树荫下,常能见到牛全富精神矍铄的身影。他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讲述亲身经历的战争往事,将“国无防不立”的道理深深植入街坊邻居心中。“牛老讲的都是实在话、心里话,听了就明白,和平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常听牛全富宣讲的居民谢强说。

    前些年,一到征兵季,牛全富都会自告奋勇到征兵宣传现场。每次他都认真准备,不会使用电子课件的他,把平时读书看报收集的相关内容,做成报刊剪贴本,给应征青年深入浅出地讲述国家安全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道理,鼓励莘莘学子携笔从戎、报效国家。

    如今,95岁高龄的牛全富依然活跃在国防教育宣讲一线。前不久,牛全富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当地的红色党建馆,为卫辉市道西街社区党员代表,讲述光荣传统。

    宣讲结束时,牛全富轻抚泛黄的军功章和劳模奖章,饱含深情地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

    受访者供图

    版式设计:王秋爽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 AI军事指挥系统重塑现代战场

    近日,北约在爱沙尼亚边境举行“刺猬25”联合军演。其中,一套名为“雅典娜”的人工智能军事指挥系统引发外...
  • 英法宣布深化多领域防务合作

    在美欧关系持续调整的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2008年以来法国总统首次访英,也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