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强化波罗的海军事部署
■君 玉
北约E-3A预警机在立陶宛上空执行任务。
进入8月,北约成员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相继宣布向波罗的海地区派遣战斗机,正式启动新一轮前沿兵力部署。分析人士指出,北约通过常态化部署,已在该地区形成体系化驻防态势。随着“欧洲再武装”倡议持续推进,北约及欧盟防务重心不断东移,波罗的海地区正逐渐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前沿。
空中力量轮番进驻
匈牙利国防部近日宣布,在北约一体化空中巡航框架下,该国空军将与西班牙空军共同接替波兰空军和罗马尼亚空军,承担波罗的海空中警巡任务。执行此次任务的包括4架匈牙利“鹰狮”战斗机和8架西班牙“台风”战斗机,均进驻立陶宛希奥利艾空军基地,任务周期为4个月。随战斗机一同部署的还有两批机组人员及地勤、技术保障人员。他们将采取“人歇机不停”模式确保空中力量持续存在,并参与波罗的海多国联合演习。
除战斗机外,北约此前还向希奥利艾空军基地增派3架E-3A预警机。报道称,北约战斗机巡航采用双机编组、双向协同模式,可实现对波罗的海空域的快速覆盖。除极端天气外,每日保持升空状态,一旦发现威胁目标即可实施拦截。预警机作为核心支援装备,可根据安全态势灵活调整升空时间和活动区域。
与上述例行轮换部署相呼应,北约通过社交平台宣布将向爱沙尼亚部署战斗机。此次首度进驻的意大利空军F-35A战斗机,其机组刚结束在罗马尼亚的驻训任务。有外媒分析认为,尽管北约尚未公布具体部署时间,但结合战斗机训练休整规律判断,该批战斗机大概率于秋季进驻爱沙尼亚,届时将与驻立陶宛的匈牙利、西班牙两国战斗机形成“同框”部署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北约首次在非演习背景下,在波罗的海地区两个国家长时间部署空中力量。美制F-35A与欧洲两型战斗机的集结,成为北约在波罗的海强化军事部署的缩影。
陆海空协同推进
在海上和陆地领域,北约持续推动在波罗的海地区常态化军事存在。自今年初起,荷兰、德国、瑞典等10国联合发起“波罗的海哨兵”行动,以“维护海域水下电缆安全”为由,针对所谓对手国“影子船队”展开行动,沿芬兰湾至波罗的海一线实施区域性分段驻防,轮换周期为4个月。当前,德国、荷兰和芬兰等国海军护卫舰正承担该区域侦察监视任务。
陆地部署方面,德国国防军冷战后首个海外永久军事基地已在立陶宛启用,首批人员完成进驻,荷兰也将向该基地派遣坦克营提供支援。德国和荷兰还计划年内向爱沙尼亚派驻5000人规模的快速反应部队,以配合北约海上作战体系。此外,加拿大主导在拉脱维亚部署的多国作战旅已扩充至13国3500人。
在强化兵力部署同时,北约持续加大在波罗的海地区的装备部署。7月,德国在拉脱维亚部署“爱国者”防空系统,此前还曾使用2套国产IRIS-TSLM防空系统在该地区执行机动防空任务。此外,波兰、芬兰、挪威联合波罗的海三国,宣布在欧洲东翼推进“无人机防御墙”计划,拟建设总长约3000千米的连续防空屏障,配套部署远程防空系统等装备。
在行动方式上,除联合巡航、侦察监视、军备合作及情报共享外,大规模军事演习也是北约展示力量的重要手段。北约“波罗的海行动”“刺猬”“坚固盾牌”等系列军演相继在波罗的海地区展开,课目涵盖特种作战、应急响应、人工智能军事化测试、海上防空及跨区域支援等,旨在为区域内盟国“撑腰打气”。
地区局势面临挑战
有外媒评论认为,北约国家不断加大在波罗的海地区军事存在,正将该地区推向“战争危险边缘”。尤其是北约拟向爱沙尼亚派遣的F-35A战斗机具备战术核打击能力,可能成为西方变相向该地区部署战术核打击平台的开端。所谓“延伸核威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和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除舰机频繁部署、敏感演习可能导致现场对峙甚至擦枪走火风险外,北约还将该地区作为“未来战争”技术测试场,相关举动引发域内民众担忧。近段时间,德国和瑞典已在波罗的海上空进行首次人机对抗演练,美国、英国、德国在爱沙尼亚实施“北约首次由人工智能主导的防空测试”。
有外军专家指出,相关测试是为未来装备部署及技术应用“预热”。比如,波罗的海或将被打造为北约一体化联合防空作战的“试点区域”,进而演变为大国博弈的新前沿。在军备竞赛升级和战争风险上升的双重压力下,该地区安全形势正面临更大挑战。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