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浙江宁波镇海各类抗日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动员民众、宣传抗日的重要舆论阵地,见证了镇海人民抵御外侮的历史。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镇海蔚斗、新民、良才三所学校的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联合编印了《镇海呼声》。该刊以“反对内战,团结抗日”为主题,每期油印500份,秘密寄发至全县各地。刊物聚焦抗日救亡,揭露国民党妥协政策,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仅出版三期,影响力却迅速大增,成为国民党当局的眼中钉。
1936年6月,国民党镇海县县长张感尘以“宣传赤化”为由,逮捕贺灏群等10名教师,引发蔚斗小学学生渡江请愿及全县罢课抗议,史称“六?一九事件”。这一事件推动镇海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涨,标志着镇海抗日宣传从自发走向有组织阶段。
1938年4月,镇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创办《抗日十日刊》,由冯白鲁担任主编,每期发行量1000份,除赠阅县属各单位团体外,其余在镇海、宁波两地书店销售。该刊以“抗战动员”为核心,设有“抗敌论坛”“战地通讯”等栏目,内容涵盖战事分析、英雄传记等,既宣传国民党抗战政策,也包含中共游击战思想。1938年8月,因国民党内部矛盾,刊物停刊。
《抗日十日刊》
1938年1月,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又主办《抗日》旬刊,由冯白鲁主编,每期发行量达1000份。该刊以“全民族抗战”为核心,内容涵盖战事报道、政策解读及民众动员,试图在国共合作框架下推动抗日宣传。但因刊登揭露国民党地方势力压制救亡团体的文章,于1938年5月被国民党镇海县党部通令停刊。
1938年4月,镇海县战时文教事业推进委员会创办《战时镇海》半月刊,同时,县动员会创办《乡卫》半月刊,由共产党员李侠民领导,周浩然、毛元仁任编辑。《战时镇海》持续出版至1940年8月,是镇海存续时间最长的抗日刊物之一。
1939年7月,镇海县战时文教事业推进委员会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受众,又创办了《镇海儿童》旬刊,通过“儿童乐园”“名人故事”等栏目,传播抗日知识与爱国主义思想。刊物还引入欧洲战场报道,其“小辞典”栏目解释“持久战”“统一战线”等政治术语,帮助儿童理解抗战形势。刊物每期印刷500份,免费赠阅全县小学生,成为儿童抗日启蒙的重要载体。后因编辑撰文抨击国民党纵容、包庇走私行为,刊物被迫停刊。
《镇海儿童》
1938年8月,龙山战时服务团创办《龙山呼声》。内容聚焦本地抗战动态。刊物通过揭露日军暴行、表彰抗日英雄,广泛动员龙山地区民众抗日,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
镇海抗战刊物的创办与停刊,与国共合作及地方政治势力博弈紧密相关,也离不开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的坚守与社会支持。它们扎根本土、贴近民众,在宣传党的政策、介绍国际国内形势、鼓舞军民士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了解抗战时期宣传教育、舆论动员等史实留下了珍贵参考史料。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