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滨州邹平市临池镇,有一座占地3亩,人口仅89户、190余人的小山村——东兑村。这里背倚白云山,前临三条深沟,进村只有一条两车宽的柏油路。可就是这样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山村,在民族危亡之际,成为点燃胶济铁路沿线抗日烽火的重要源头。
东兑村俯拍图
1942年闰六月,东兑村的李治瑞、李光丰、王德鸿、李光恩等13人在白云山上一间小屋内集合,面对日寇火烧东台、“扫荡”附近村庄等残忍行径,大家一致决定,揭竿抗日。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素的决心。就此,东兑村民间抗战队伍诞生。因队伍当时处于淄川、长山、邹平、章丘四县交界地带,被称为“边联中队”,受清河军区和长山县大队领导。
那时,东兑村这个仅有31户人家的小山村,竟有29户人家的子弟参加了抗战。其中,正式战士17名,最大年龄31岁,最小年龄19岁,普通参战群众150余人,多是本族兄弟、叔侄一同参军。
边联中队副队长李治瑞,动员本家兄弟李治业一家人搬进周村,以卖馒头、摆小摊为掩护,开展情报收集、物资运输等敌后工作。
在那个战火不断的年代,东兑村没有一个人屈服,没有一个人背叛。家里有男人的男人顶上,没有男人的女人补上,能扛枪的就上战场杀敌,不能扛枪的就站岗、放哨、收集情报……小小山村万众一心、守卫家园,真正做到了全村参战、全民抗战。
边联中队烈士墓
除保家卫国的决心外,支持东兑村全村抗战的还有精神火种——槐抱松党课。在东兑村最西侧,有一棵不知历经多少岁月的槐抱松。老槐树失去生命但仍然挺立,守护着怀中的劲松,生于其中的松树青葱碧绿、坚强生长,恰似顽强不屈、抗击日寇的英雄儿女。80多年前,李治瑞就是在这棵树旁宣传抗日思想、讲述抗日救国道理的。在他的带动下,全村逐渐形成了抗战救国的统一认识,家家积极参与,人人无私奉献。
通过边联中队战士及白云山周边村庄群众的共同努力,抗战队伍快速成长壮大,通过割电线、扒铁路等方式扰乱日寇行动,协助大部队对敌人进行有效打击。
1942年冬,日军对日渐强大的边联中队进行“围剿”。在南寺村突围战中,边联中队损失惨重,包括队长李治瑞等13名战士壮烈牺牲。
英雄虽然逝去,但他们的精神却被传承铭记。在指导员刘宝英的带领下,周边群众踊跃参军,北园、梁家、大洞等村青年纷纷加入,队伍迅速重建,继续活跃在胶济铁路沿线,奇袭据点、伏击敌军、活捉少将、策反关根,成为插在敌人咽喉的一把尖刀。
左一边联中队指导员刘宝英
八十多年过去了,东兑村的红色血脉传承不断。目前,该村退役军人18名、烈士9名、已去世军人32名……2000年12月,边联中队成立旧址纪念碑在东兑村山岗落成,整齐排布的碑石,蜿蜒向前的山路,仿佛仍在诉说那段全民抗战的历史。
纪念抗战,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要读懂蕴藏其中的精神密码: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什么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东兑村用行动作出了回答——是普通人在危难时刻的选择,是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担当。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东兑村就像一扇窗,让大家看见中华民族为何能历经磨难而不衰。正因千千万万个“东兑村”的存在,人民群众才能在危难中凝聚、在抗争中屹立。真正的力量,永远来自觉醒的人民;民族的英雄,从来就在你我之间。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